《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7)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77)
1. 散陣
羌活,麻黃,防風,細辛,川芎,菊花,枳殼,蔓荊子,前胡,白茯苓,甘草,石膏,黃芩(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
羌活散,治風痹手足不仁。
羌活,防己,防風,棗仁,當歸,川芎(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天麻各(一兩半),黃松節,薏仁(各二兩),荊芥(一握)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得效》,芎芷香蘇散,散風消痰,理腳氣。
川芎,甘草(二錢),蘇葉,乾葛,白茯苓,柴胡(各半兩),半夏(六錢),枳殼(炒,三錢),桔梗(生,二錢半),陳皮(三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金匱》,越婢湯,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麻黃(一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風水,加白朮四兩。(《古今錄驗》方)即名越婢加朮湯。
《金匱》,越婢加半夏湯,治肺脹咳喘上氣,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當歸湯,治肺痹上氣,閉塞胸中,脅下支滿,乍作乍止,不得飲食,唇乾舌燥,手足冷痛。
當歸(焙),防風(去叉),黃耆(各二兩),人參,細辛,黃芩(去腐,各一兩),桂心(三兩),柴胡(八兩),半夏(湯炮,五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十個),麻黃(去根節,水煮二三沸,掠去沫,曬乾,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日三夜二。
羌活勝濕湯,方在和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局方》,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體頑麻,癱瘓腳氣,語言蹇澀,痿弱等證。先宜服此以疏氣道,然後隨證用藥。
烏藥,麻黃,白芷,川芎,桔梗,橘紅,枳殼(麩炒),甘草(炙),殭蠶(炒,各一兩),乾薑(炮,五錢)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服。
通關散,方在因陣。搐鼻取嚏,開通牙關。
神效左經丸,治諸風寒濕痹,麻木不仁,肢體手足疼痛,極效。
蒼朮(米泔浸),草烏(去皮),蔥白,乾薑(各四兩)
上四味,搗爛裝入瓶內按實,密封瓶口,安於暖處,三日取出曬乾,入後藥。按:此方當加當歸六兩更佳。
金毛狗脊,藁本,白芷,破故紙(酒浸,焙乾),撫芎,小茴香(炒),穿山甲(炮),牛膝(酒浸,各三兩),川烏(炮),木瓜,白附子,虎脛骨(酥炙),乳香(炙),沒藥(炙,各一兩,另研)
白話文:
散陣
基本方: 羌活、麻黃、防風、細辛、川芎、菊花、枳殼、蔓荊子、前胡、白茯苓、甘草、石膏,每種藥材等量。
用水一杯半,加生薑三片,一起煎煮後服用。
羌活散: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不仁。
加強方: 羌活、防己、防風、酸棗仁、當歸、川芎,每種一兩;附子(炮製後去皮臍)、麻黃(去除根部和節)、天麻,每種一兩半;黃松節、薏苡仁,每種二兩;荊芥一撮。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和後不拘時間服用。
芎芷香蘇散: 出自《得效方》,可以用來疏散風邪、化解痰濕、調理腳氣。
川芎、甘草(二錢),蘇葉、葛根、白茯苓、柴胡(每種半兩),半夏(六錢),枳殼(炒過,三錢),桔梗(生的,二錢半),陳皮(三錢半)。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後,不拘時間溫服。
越婢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因風邪和水濕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怕風、全身腫脹、脈象浮但不會口渴、持續出汗但沒有明顯發熱。
麻黃(一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煮麻黃,去除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怕風,可以加入附子一枚;如果是風濕水腫,可以加入白朮四兩(這個加了白朮的方子又叫越婢加朮湯)。
越婢加半夏湯: 出自《金匱要略》,治療肺脹導致的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眼睛突出像要掉出來一樣、脈象浮大等症狀。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斤)。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煮麻黃,去除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
當歸湯: 治療肺部因阻塞不暢而導致的呼吸困難,胸部和肋下脹滿,時好時壞,不能正常進食,嘴唇乾燥,手腳冰冷疼痛。
當歸(炒過)、防風(去枝)、黃耆(每種二兩),人參、細辛、黃芩(去除腐爛部分,每種一兩),桂心(三兩),柴胡(八兩),半夏(用湯泡製過,五兩),杏仁(去除皮尖,炒過,五十個),麻黃(去除根部和節,用水煮過兩三次,去除浮沫,曬乾,一兩)。
以上藥材粗略切碎。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水一杯,加生薑七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羌活勝濕湯: 藥方在和陣中,治療因外傷濕邪引起的全身疼痛。
烏藥順氣散: 出自《局方》,治療因風邪引起的氣血不暢,導致四肢關節疼痛、全身麻木、癱瘓、腳氣、說話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可以先服用這個藥疏通氣血,再根據具體病情用藥。
烏藥、麻黃、白芷、川芎、桔梗、橘紅、枳殼(用麩炒過)、甘草(炙烤過)、殭蠶(炒過,每種一兩),乾薑(炮製過,五錢)。
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用水煎服。
通關散: 藥方在因陣中,用來刺激鼻腔打噴嚏,打開牙關。
神效左經丸: 治療各種因風寒濕引起的麻木不仁、肢體手腳疼痛,效果很好。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草烏(去皮)、蔥白、乾薑(每種四兩)。
以上四味藥材,搗爛後裝入瓶中壓實,密封瓶口,放在溫暖的地方,三天後取出曬乾,再加入下面的藥材。註:這個方子加入當歸六兩效果會更好。
金毛狗脊、藁本、白芷、補骨脂(用酒浸泡過,烘乾)、撫芎、小茴香(炒過)、穿山甲(炮製過)、牛膝(用酒浸泡過,每種三兩),川烏(炮製過)、木瓜、白附子、虎脛骨(用酥油炙烤過)、乳香(炙烤過)、沒藥(炙烤過,每種一兩,另外研磨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