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7)

1. 述古(共八條)

凡人久瘧,諸藥不效,以補中益氣湯內加半夏,用人參一兩,煨姜五錢,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若病久者,須大補元氣為主,蓋養正邪自除也。

徐東皋曰:瘧疾多因風寒暑濕而得之,乃天之邪氣所傷,當以汗解。故仲景、河間悉用發表之藥,但以寒熱多少,分經絡而治。

白話文:

一般人得了瘧疾很久,吃了很多藥都沒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裡面再加半夏,人參用一兩,煨過的生薑用五錢,這是不直接截斷病邪的截斷方法,吃一帖就會好。如果病很久了,必須以大補元氣為主,因為扶正氣,邪氣自然會消除。

徐東皋說:瘧疾大多是因為感受風、寒、暑、濕而引起的,這是受到天地間的邪氣所傷,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所以張仲景、劉完素都用發表的藥,只是依照寒熱的輕重,以及病邪在哪一條經絡,來分經治療。

2. 辨古(共四條)

陳無擇《三因方》云:夫瘧備三因,外則感四氣,內則動七情,飲食飢飽,房室勞逸,皆能致之。經所謂夏傷暑,秋咳瘧者,此則因時而敘耳,不可專以此論。外所因證,有寒瘧,有溫瘧,有癉瘧,並同《素問》也。有濕瘧者,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冒雨濕也。

有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此則多感陰濕,陽不能制陰也。此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與衛氣相併而成。除癉瘧獨熱,溫瘧先熱,牝瘧無熱外,諸瘧皆先寒後熱。內所因證,病者以蓄怒傷肝,氣鬱所致,名曰肝瘧。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名曰心瘧。

以思傷脾,氣鬱涎結所致,名曰脾瘧。以憂傷肺,肺氣凝痰所致,名曰肺瘧。以失志傷腎所致,名曰腎瘧。所致之證,並同《素問》。此五種瘧疾,以感氣不和,鬱結痰飲所致。不內外因,有疫瘧者,一歲之間,長幼相似也。有鬼瘧者,夢寐不祥,多生恐怖也。有瘴瘧者,乍熱乍寒,乍有乍無,南方多病也。

有胃瘧者,飲食飢飽,傷胃而成,世謂食瘧也。有勞瘧者,經年不瘥,前後復發,微勞不任也。亦有數年不瘥,結成癥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母瘧。以上諸證,各有方治,宜推而用之。

愚謂瘧疾一證,《內經》言已詳盡,無可加矣。而後世議論煩多,反資疑貳,茲舉陳氏三因之說,以見其概。如所云濕瘧者,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固一說也。然浴以熱湯,避彼風處,則斷不致瘧,惟冷水相加,瘧斯成矣。若然則仍是寒氣,即《內經》所云夏遇淒滄水寒之證也。

然此猶近似,但宜辨明寒熱耳。至若牝瘧無熱,則《內經》並無此說,惟《金匱要略》曰: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亦非曰無熱也。若果全無發熱,而止見寒慄,此自真寒陽虛證耳,別有本門。

又安得謂之瘧耶?再如內因五臟之瘧,在《內經·刺瘧論》所言六經五臟之證,不過為邪在何經之辨,原非謂七情所傷便能成瘧,而此云所致之證,並同《素問》,則《素問》無此說也。

且既云七情所傷,則其虛實大有不同,又豈皆痰飲所致耶?再若不內外因,凡鬼瘧夢寐之說,此或以瘧邪亂神,因致狂言似鬼者有之,豈鬼崇果能為瘧乎?至若胃瘧,既云飲食,則明是內傷,且凡先因於瘧而後滯於食者有之,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者也。

夫病情必有標本,標本誤認,治豈無瘥?竅計陳氏之言,既以三因立論,故不得不敷演其說,而燁然若有可觀,不知影響之談,不但無益於病,而且亂人意見,致令臨證狐疑,莫知所從,而每至於害者,皆此之類。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積。久發者,為老瘧,不已者,為瘧母。風暑之瘧,多因夏月在風涼處歇,遂閉汗不能得泄,暑舍於內。故大法當汗之。瘧而惡飲食者,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俗云脾寒,乃因名而迷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況其他乎。

白話文:

辨古(共四條)

陳無擇的《三因方》說:瘧疾的發生有三種原因,外在是因為感受了四季的氣候變化,內在是因為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制、過飽或過飢,以及房事勞累或過度安逸,這些都可能導致瘧疾。經典所說的「夏天受暑氣,秋天咳瘧疾」,這只是按照季節來描述,不能專以此來論斷。外在原因造成的瘧疾,有寒瘧、溫瘧、癉瘧,這些都和《素問》的說法相同。還有濕瘧,會出現發冷發熱、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脹、容易出汗、噁心想吐,是因為出汗後又洗澡,讓濕氣侵入皮膚,或是淋雨受濕造成的。

還有牝瘧,會出現發冷多於發熱,只是感到非常難過,身體顫抖,發病時間固定,這大多是因為感受陰濕,陽氣無法制衡陰氣造成的。這五種瘧疾,都是因為感受外來的風寒暑濕,與體內的衛氣相互作用而成。除了癉瘧只有發熱,溫瘧先發熱,以及牝瘧不發熱外,其他的瘧疾都是先發冷後發熱。內在原因造成的瘧疾,是患者因為長期生氣導致肝臟受損,氣機鬱結所致,稱為肝瘧。因為過度高興導致心氣耗散所致,稱為心瘧。因為思慮過度導致脾氣鬱結,產生痰液所致,稱為脾瘧。因為憂愁過度導致肺氣凝結成痰所致,稱為肺瘧。因為意志消沉導致腎臟受損所致,稱為腎瘧。這些病症都和《素問》的記載相同。這五種瘧疾,是因為體內氣機不調,鬱結產生痰飲所致。除了內外原因,還有疫瘧,會在一整年中,不論年長或年幼,都會同時發病。還有鬼瘧,會做不好的夢,經常感到恐懼。還有瘴瘧,會忽冷忽熱,時好時壞,南方地區比較常見。

還有胃瘧,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傷害胃部造成的,世人稱之為食瘧。還有勞瘧,會持續多年無法痊癒,反覆發作,稍微勞累就無法承受。也有些會持續數年無法痊癒,在腹部或脅肋形成腫塊,稱為老瘧,也稱為母瘧。以上這些病症,都有各自的治療方法,應該仔細研究後應用。

我認為瘧疾這個病,《內經》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不需要再做補充。而後世的議論紛雜,反而讓人更加疑惑。這裡舉出陳氏三因的說法,讓大家了解一下大概情況。像是他所說的濕瘧,是因為出汗後又洗澡,濕氣侵入皮膚,這固然是一種說法。但是如果用熱水洗澡,並避開風口,就不會導致瘧疾,只有洗冷水才會導致瘧疾。如果這樣說,那還是屬於寒氣,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夏天遇到冰冷的水」的症狀。

但是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接近事實,只是應該辨別清楚是寒還是熱。至於牝瘧不發熱,《內經》並沒有這種說法,只有《金匱要略》說:「瘧疾發冷較多的,稱為牝瘧,可用蜀漆散治療」,但也不是說完全不發熱。如果真的完全不發熱,而只是發冷顫抖,這其實是真寒陽虛的症狀,應該用其他方法治療。

又怎麼能把它稱為瘧疾呢?再說內在原因造成的五臟瘧疾,《內經·刺瘧論》所說的六經五臟的病症,只是為了辨別病邪在哪條經絡,並不是說七情受到傷害就能導致瘧疾,而這裡說的病症都和《素問》相同,《素問》並沒有這種說法。

而且既然說是七情所傷,那麼虛實情況就會大不相同,又怎麼能都歸咎於痰飲呢?再說不屬於內外原因的鬼瘧,夢到不祥之事的說法,這或許是因為瘧疾的邪氣擾亂心神,導致胡言亂語,看起來像是鬼上身,難道真的是鬼怪作祟導致瘧疾嗎?至於胃瘧,既然說是飲食不節制,那顯然是內傷,而且常常是先得了瘧疾,然後才因為飲食積滯,沒有單純因為飲食而導致瘧疾的。

病情一定有本有標,如果搞錯本標,治療怎麼會有效?我覺得陳氏的說法,因為要從三因立論,所以不得不延伸闡述,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只是虛浮的說法,不僅對病情沒有幫助,還會擾亂人們的判斷,導致臨床診斷時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下手,而往往導致危害的,都是這類說法。

丹溪說:瘧疾有暑熱引起的、有風邪引起的、有濕氣引起的、有痰引起的、也有食積引起的。久發不癒的,稱為老瘧,一直無法痊癒的,稱為瘧母。風暑引起的瘧疾,多是因為夏天在涼爽的地方休息,導致汗毛孔閉合,無法散熱,暑熱積聚在體內。所以治療大法應該發汗。瘧疾發作時不想吃東西的,一定是從飲食方面得來的,應該從飲食方面治療。俗稱的脾寒,是因為名詞而迷惑了真實情況。如果真的是因為飲食不節制而導致的,未必是寒症,更何況其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