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1)
1. 經義
《上古天真論》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中古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白話文:
《上古天真論》提到:古人中有個真正懂得養生的人,能夠掌握天地的運行規律,理解陰陽的變化,並調控自身的呼吸與精氣,保持神智的獨立與清淨,讓身體各部分的肌肉都能保持一致的活力。因此,他能夠長壽到如同天地一樣永恆,沒有終結的時刻。
再進階一點,有個極端完美的人,他秉持著純潔的品德,完全遵循道義,與自然界的陰陽平衡相協調,並且順應四季的變化,遠離塵世的紛擾。他積累精氣,保全精神,能在天地間自由來往,遠見八方。這類人的壽命得以延長,體魄也更強健,最終也能成為真正懂得養生的人。
接著是那些被視為賢明的人,他們適應天地的和諧,順應風氣的節奏,即使在世俗的環境中追求自己的喜好,也不會產生怨恨或憤怒的情緒。他們不會刻意遠離塵世,但行事不會受到世俗的影響,外部不因事物的勞累而疲倦,內部沒有對精神的煩惱。他們以安靜平和為目標,以自我滿足為成就,身體不會衰弱,精神也不會消散,可以活到上百歲。
然而,現在的人們卻不是這樣。他們以飲酒過量為日常,以胡亂行動為常態,醉酒後進行性行為,放縱慾望,耗盡精氣,散失真靈。他們不懂得保存能量,不能適時調節精神,只追求瞬間的快樂,違反了生命中的樂趣,生活作息無規律,所以大約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衰老。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白話文:
古代聖賢的教誨,都說要避免外來的邪氣和風寒,保持心境平和、虛靜無為,真氣自然會隨之而來,精神內守,疾病自然不會發生。腎臟主宰著水液,接收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儲藏起來,因此五臟充盈才能順利排泄。
《生氣通天論》中提到,天空的氣息清淨,則意志清明,順應自然法則,陽氣就會堅固,即使有邪氣侵襲,也無法傷害,這是順應時序之道。因此聖人傳承精神,順應天時,以通達神明。若違背了這個法則,就會導致九竅閉塞,肌肉僵硬,衛氣消散,這就是自我傷害,導致氣力衰竭。陰氣主藏精氣,並快速提升;陽氣則守護外邪,維持強固。陰陽的要點在於陽氣充沛而密實,才能保持身體強健,若陰陽失衡,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必須要調和陰陽,這才是聖賢的至高境界。
所以陽氣過盛而無法收斂,陰氣就會消散;陰陽平衡而穩定,精神就會清明;陰陽分離而失衡,精氣就會枯竭。陰氣的來源在於五味,陰氣的五個宮殿,會受到五味的影響。口味過於辛辣,筋脈就會鬆弛,精神就會衰敗。
《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本藏篇》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中說:精氣是人體的根本。所以精氣充沛的人,春天就不會生病。
《本神篇》中說:天賦予我們的是德行,大地賦予我們的是氣息,德行流暢、氣息充足就會孕育生命。所以生命之源稱為精氣,精氣交融稱為神識,神識遊走稱為魂魄,與精氣一同出入稱為魄。因此,驚恐思慮就會傷神,神識受損就會恐懼不安,無法止息。恐懼不安無法消除就會傷精,精氣受損就會骨骼酸痛、四肢無力,精氣從下身流失。所以五臟負責儲藏精氣,不可損傷,損傷了就會失去守護,導致陰虛,陰虛就會無氣,無氣就會死亡。
《本藏篇》中說:人體的血氣精神,是維持生命、周流於性命之間的根本。志意是駕馭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寒暖、調和喜怒的關鍵。志意平和,精神就會專注正直,魂魄不會散亂,悔恨怒氣不會產生,五臟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
《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調經》、《本神》等論曰: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經,而成此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六節臟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白話文:
人剛出生時,首先形成精氣,精氣形成後才產生腦髓。
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統帥,也是精神所寄託的地方。心臟堅固,邪氣無法侵入。如果邪氣侵入,就會傷心,傷心就會導致精神離去,精神離去就會死亡。
血脈通暢,精神才能安住。所以說,精神是由水穀精氣所化生的。
《調經》、《本神》等論述中提到:心臟藏神,肺臟藏氣,肝臟藏血,脾臟藏肉,腎臟藏精,形成人體的形體。志意通暢,內連骨髓,形成身形和五臟。
心臟是生命的根本,是精神的變化。腎臟主宰蟄伏,是封藏的根本,是精氣的所在。
肺臟主宰身體的皮毛,心臟主宰身體的血脈,肝臟主宰身體的筋膜,脾臟主宰身體的肌肉,腎臟主宰身體的骨髓。
《衛氣篇》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
《疏五過論》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流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神,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白話文:
五臟負責儲藏精神、魂魄,六腑則負責接收水穀,並進行消化與運化。五臟的氣息向內滋養五臟,向外流注到四肢百骸。在經絡中循行不定的氣息叫做衛氣,在經絡中流動的精氣叫做營氣。陰陽相互依存,內外相互貫通,就像一個沒有起點的圓環。
富貴之後貧困,就會損傷精氣,導致五氣互相牽連,疾病纏身。過度喜悅或悲傷,也會傷神耗氣,導致精氣枯竭,身體衰敗。所以,縱然沒有外邪入侵,精神受到內傷,身體也必將衰敗。
2. 論證(共三條)
夢遺精滑,總皆失精之病。雖其證有不同,而所致之本則一。蓋遺精之始,無不病由乎心,正以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有所動,腎必應之。故凡以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或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搖於上,相火熾於下,則水不能藏,而精隨以泄。初泄者不以為意,至再至三,漸至不已,及其久而精道滑,則隨觸皆遺,欲遏不能矣。
斯時也,精竭則陰虛,陰虛則無氣,以致為勞為損,去死不遠,可無畏乎。蓋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精之蓄泄,無非聽命於心。凡少年初省人事,精道未實者,苟知惜命,先須惜精。苟欲惜精,先宜淨心。但見伶俐乖巧之人,多有此病。而田野愚魯之夫,多無此病。
白話文:
夢遺和精滑都是失去精液的病症。雖然症狀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根本原因相同。遺精的開始,往往都是由心引起的,因為心主火,腎也屬火,心若有所動,腎便會有反應。所以對於那些年輕且有慾望的人,或者心中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或是外遇引發了心中的動盪,導致心上的君火上揚,腎中的相火下煥,則水不能藏,精液隨即流失。起初可能不以為意,但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後,情況就會持續不斷。當時間長久,精道變得滑潤,則隨處都能遺漏精液,想要制止也無力了。
當精液耗盡,就出現了陰虛的情況,陰虛則氣血不足,這樣就會導致疲憊、損傷,離死亡也不遠了,怎能不感到害怕呢?精液的儲存和控制主要在腎臟,但精液的主導卻在心。因此,精液的積累和排放,都得聽從心的命令。對於剛開始涉世、精道尚未成熟的人,如果懂得珍惜生命,首先應該珍惜精液。如果要珍惜精液,首先應該清淨心念。只看那些聰明靈巧的人,大多有這樣的毛病。而鄉村粗魯的男子,大多沒有這種問題。
其故何也?亦總由心之動靜而已,此少年未病之前,所當知也。及其既病而求治,則尤當以持心為先,然後隨證調理,自無不愈。使不知求本之道,全恃藥餌。而欲望成功者,蓋亦幾希矣。
遺精之證有九:凡有所注戀而夢者,此精為神動也,其因在心。有欲事不遂而夢者,此精失其位也,其因在腎。有值勞倦即遺者,此筋力有不勝,肝脾之氣弱也。有因用心思索過度輒遺者,此中氣有不足,心脾之虛陷也。有因濕熱下流,或相火妄動而遺者,此脾腎之火不清也。
有無故滑而不禁者,此下元之虛,肺腎之不固也。有素稟不足而精易滑者,此先天元氣之單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劑,以致元陽失守而滑泄者,此誤藥之所致也。有壯年氣盛,久節房欲而遺者,此滿而溢者也。凡此之類,是皆遺精之病。然心主神,肺主氣,脾主濕,肝主疏泄,腎主閉藏。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由於心的動靜所決定,這是年輕人還沒有生病時應該瞭解的。等到已經生病需要治療時,尤其應該把保持心態平和作為首要之事,接著根據症狀進行調理,自然不會有治不好的情況。如果不知道尋找病因的方法,完全依靠藥物,想要取得成功的治療,那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遺精的症狀有九種:凡是因為有情慾想法而在夢中表現出來的,這是精氣被神靈動搖的現象,其原因在於心。有因為想要的事無法實現而在夢中表現出來的,這是精氣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其原因在於腎。有因為勞累疲倦即刻遺精的,這是筋骨力量不足,肝脾之氣弱的結果。有因為思慮過度就遺精的,這是中間的氣力不足,心脾之虛的表現。有因為濕熱下流,或者相火亂動而遺精的,這是脾腎之火不清造成的。
有沒有原因的滑精不斷的,這是下部元氣虛弱,肺腎不能固守的結果。有素來根基不足而容易滑精的,這是先天元氣薄弱的原因。有長期服用寒涼利尿等藥物,導致元陽失守而滑精的,這是錯誤使用藥物的結果。有壯年氣勢旺盛,長時間節制房事而遺精的,這是物滿而溢的表現。所有這些情況,都是遺精的病症。然而心主神,肺主氣,脾主濕,肝主疏洩,腎主閉藏。
則凡此諸病,五臟皆有所主,故治此者,亦當各求所因也。至若盛滿而溢者,則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勢出自然,固無足為意也。
一、因夢而出精者,謂之夢遺,不因夢而精自出者,謂之滑精。夢遺者,有情,有火,有虛,有溢。有因情動而夢者,有因精動而夢者。情動者,當清其心;精動者當固其腎。滑精者,無非腎氣不守而然。若暴滑而兼痛者,則當從赤白濁門論治。
白話文:
對於這些各種疾病,每一個都與五臟有著相應的主導關係,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時,也需要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至於那些因為過度充盈而溢出的病症,通常來說,過剩的東西會自行消失,新生的事物也會自然生成,這種情況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並不需要特別在意。
一、如果精液因為夢境而出現,我們稱為「夢遺」,而非由夢境引發卻自行流出精液的情況,我們稱為「滑精」。「夢遺」可能是由情感、熱力、虛弱或過度充盈引起。其中,情感引起的夢遺應該清心解熱,而由精液導致的夢遺則需強固腎功能。而「滑精」通常是因為腎氣失去控制所致。如果滑精同時伴有疼痛,則需要從赤白濁門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