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26)

1. 和陣

和中丸,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皆胃虛所致。常服之,和中理氣,消痰積,去濕滯,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麩炒,二兩四錢),厚朴(薑製,二兩),陳皮(一兩六錢),半夏(湯泡,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炙甘草(四錢),木香(二錢)

上用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遠溫水送下。

(東垣),和中丸,開胃進食。

人參,白朮(各三錢),乾薑(炮),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木瓜(一枚)

上為末,蒸餅為丸,桐子大。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養胃進食丸,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或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飲食,消痰涎,闢風寒濕冷邪氣。

人參,白茯苓,白朮(泔浸,炒),厚朴(姜炒,各二兩),神麯(二兩半炒),大麥櫱(炒),橘紅(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蒼朮(堅小而甘者,米泔浸去皮,五兩,炒)

上九味,為末,水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湯或薑湯送下。

消食丸,治一切食積停滯。

山楂,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青皮,陳皮,香附(各二兩),阿魏(一兩,醋浸另研)

湯泡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薑湯下。

(《濟生》),導痰湯,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殼(炒)

上等分,每服六錢,水二鍾,姜五片,或十片,煎七分,食後服。

(海藏),五飲湯,一留飲,在心下。二澼飲,在脅下。三痰飲,在胃中。四溢飲,在膈上。五流飲,在腸間。凡此五飲,以酒後飲冷過多所致。

旋覆花,人參,橘紅(炒),枳實,厚朴(薑汁炒),半夏,茯苓,澤瀉,白朮,豬苓(各八分),前胡,桂心,芍藥,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時服。飲酒傷者,加葛根、砂仁。

《外臺》,茯苓飲,治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茯苓飲子,治痰迷心竅,怔忡不止。

陳皮,半夏,茯苓,茯神,麥冬(各錢半),沉香,甘草(各五分)

上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千緡湯,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泡,七個),炙甘草,皂角(炙,各一寸),生薑(一指大)

水一鍾半,煎七分,不拘時服。

玉液湯,治七情所傷,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𩞄忪悸,眉稜骨痛。

半夏(大者六錢,湯泡七次,切片)

白話文:

和中丸,主要治療久病導致的食慾不振,以及腸胃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經常服用此藥,可以調和脾胃,理順氣機,消除痰積,去除濕滯,強健腸胃,增進食慾。

藥材組成: 白朮(麩炒過,約90克),厚朴(薑製過,約60克),陳皮(約45克),半夏(用湯浸泡過,約30克),檳榔(約15克),枳實(約15克),炙甘草(約12克),木香(約6克)

做法: 將上述藥材用生薑自然汁浸泡後,用蒸餅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30到40丸,在飯後用溫水送服。

(出自李東垣的醫書),和中丸,可以開胃增進食慾。

藥材組成: 人參,白朮(各約10克),乾薑(炮製過),甘草(炙烤過),陳皮(各約3克),木瓜(一個)

做法: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在飯前用白開水送服30到50丸。

養胃進食丸,主要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胸腹脹滿,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身體疲倦嗜睡,或者沒有食慾。經常服用此藥可以滋養脾胃,增進食慾,消除痰涎,驅散風寒濕冷的邪氣。

藥材組成: 人參,茯苓,白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厚朴(用薑炒過,各約60克),神麯(炒過,約75克),大麥芽(炒過),橘紅(各約45克),甘草(炙烤過,約30克),蒼朮(選擇堅實而味甘的,用米泔水浸泡後去皮,約150克,炒過)

做法: 將上述九種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和麵粉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30到50丸,在飯前用米湯或薑湯送服。

消食丸,主要治療各種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病症。

藥材組成: 山楂,神麯(炒過),麥芽(炒過),蘿蔔子,青皮,陳皮,香附(各約60克),阿魏(約30克,用醋浸泡後另行研磨)

做法: 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50丸,在飯後用薑湯送服。

(出自《濟生方》),導痰湯,主要治療各種痰液壅盛,或者胸膈有痰液停留,導致胸悶不暢。

藥材組成: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殼(炒過)

做法: 將上述藥材等份混合,每次取約20克,用水約500毫升,加入生薑5片或10片,煎至約175毫升,在飯後服用。

(出自李杲的醫書),五飲湯,分別針對五種不同的“飲”證:一是留飲,停留在心下;二是澼飲,停留在脅下;三是痰飲,停留在胃中;四是溢飲,停留在膈上;五是流飲,停留在腸間。這五種“飲”證多因飲酒後過多飲用冷飲所導致。

藥材組成: 旋覆花,人參,橘紅(炒過),枳實,厚朴(用薑汁炒過),半夏,茯苓,澤瀉,白朮,豬苓(各約2.5克),前胡,桂心,芍藥,炙甘草(各約1.5克)

做法: 用水約500毫升,加入生薑10片,煎至約200毫升,不拘時間服用。若因飲酒而受傷,可加入葛根、砂仁。

出自《外臺秘要》,茯苓飲,主要治療胸中有痰液停留,吐出水液後,心胸感到虛弱,氣脹而不能進食的情況,可以消除痰氣,使人恢復食慾。

藥材組成: 茯苓,人參,白朮(各約90克),枳實(約60克),陳皮(約75克),生薑(約120克)

做法: 將上述六味藥材加入約1500毫升的水中煮,煮至約45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後,就像走八、九里的路程一樣。

茯苓飲子,主要治療痰液迷亂心竅,導致心悸不安。

藥材組成: 陳皮,半夏,茯苓,茯神,麥冬(各約5克),沉香,甘草(各約2克)

做法: 用水約375毫升,加入生薑5片,煎至約175毫升服用。

千緡湯,主要治療痰喘嚴重到無法躺臥,需要人扶著坐起的情況,服用一次藥即可緩解。

藥材組成: 半夏(浸泡過,7個),炙甘草,皂角(炙烤過,各約3釐米),生薑(約一指大小)

做法: 用水約375毫升,煎至約175毫升,不拘時間服用。

玉液湯,主要治療因情志受傷,導致氣機鬱結而產生痰液,痰液隨著氣機上逆,出現頭暈目眩,心悸不安,眉稜骨疼痛等症狀。

藥材組成: 半夏(較大的,約20克,用湯浸泡七次後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