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3)
卷之八須集 (3)
1. 結胸(三十八)
仲景曰:病有結胸,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曰: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曰: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論》曰: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胃中空虛,陽氣內陷,心下因硬,而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曰: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按此二條,皆言太陽表證未解,因誤下之而成結胸也。
白話文:
仲景說:有結胸這種病,它的症狀是什麼呢?回答說:按壓胸部會痛,寸脈浮,關脈沉,這就是結胸。他說:病症由陽氣發作卻反向下治療,熱氣進入身體就形成了結胸。病症由陰氣發作卻反向下治療,就會變成痞症。所以造成結胸的原因,就是因為過早向下治療了。他說:結胸的脈象浮大,就不能向下治療,向下治療就會導致死亡。他說:結胸的症狀都齊全了,而且病人煩躁不安的,也會死亡。
《論》說:太陽病,脈象浮而跳動頻數,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卻又怕冷,這是表症未解,醫生卻反向下治療,胃中空虛,陽氣內陷,心下因此硬結,就形成了結胸,大陷胸湯可以治療。他說:太陽病,反覆發汗又向下治療,幾天沒有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稍微出現潮熱,從心下到小腹硬滿疼痛,不能靠近,大陷胸湯可以治療。根據這兩條記載,都是說太陽病的表症未解,因為誤向下治療而導致結胸。
《論》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此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其柴胡證仍在者,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按此一條以少陽表證未解,因誤下之而為結胸也。
《論》曰: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痢不止,水漿不入,其人煩心。按此一條,以太陽少陽並病,二經表邪未解,亦因誤下而成結胸也。
白話文:
《傷寒論》說:傷寒病發五六天,伴隨嘔吐和發熱,這是柴胡湯證的表現。如果用其他藥物治療,但柴胡證還在,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病人就會感到身體蒸蒸發熱,然後發汗退熱而痊癒。如果胸部滿悶且硬痛,這是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但如果胸部滿悶而不痛,這是痞症,柴胡湯不適合使用,應該用半夏瀉心湯。這段文字說明,由於誤用瀉下藥,少陽表證未解,導致結胸。
《傷寒論》又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卻誤用瀉下藥,導致結胸,胸部硬痛,腹瀉不止,無法進食,病人煩躁不安。這段文字指出,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二經的表邪未解,同樣因為誤用瀉下藥而導致結胸。
《論》曰: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按此一條,謂陽明邪氣入腑者,必腹滿便結,今惟心下硬,以邪氣尚淺,未全入腑,故不可攻。此雖非結胸,而實亦結胸之類,蓋不由誤下,而因陽明之邪漸深也。
《論》曰: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按此一條,不云下早,而云熱實,其於六七日,脈沉緊而心下硬痛者,此傷寒傳裡之實邪,有不因誤下而成結胸者,乃傷寒之本病也。
愚按:結胸一證,觀《傷寒論》所載,如前數條,凡太陽表邪未解而誤下者,成結胸,少陽證亦然,太陽少陽並病者亦然,此不當下而誤下之,以致臟氣空虛,外邪乘虛內陷,結於胸膈之間,是皆因下而結者也。又曰: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此不因下而邪實漸深,結聚於胸者也。然則結胸一證,有因誤下而成者,有不因下而由於本病者。
白話文:
《論》中提到:陽明病,如果心下有堅硬和滿脹感,這時不能進行攻擊性治療,若進行治療後導致的通便效應無法停止,那麼病情會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如果通便效應停止了,病情就會好轉。根據這一條原則,如果陽明病的邪氣還只是停留在體內的某個部位,沒有完全深入到體內的深層組織,就還不能進行攻擊性的治療。雖然這種情況並非典型的胸腹積食(結胸),但實際上它具有結胸的特徵,這是因為邪氣不是因為誤用藥物引發,而是因為陽明病的邪氣逐漸深入體內。
《論》又提到:傷寒病經過六七天後,如果形成了胸腹積食(結胸)且有熱實的症狀,脈搏沈而緊,心下有疼痛感,並且按壓時感覺有堅硬的塊狀物,這時可以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這裡並未提到是否有過誤用藥物的情況,只是強調了在六七天內,脈搏沈緊且心下有硬痛,這是傷寒病進入體內深層的實質性病變,不一定是由誤用藥物引起的結胸,這是一種由傷寒病本身引發的病症。
我認為:結胸這種病症,在《傷寒論》中有詳細的描述。比如前面幾條原則提到,如果太陽病(表症)未解卻誤用藥物,會形成結胸;同樣,少陽病也有類似的結果;太陽與少陽合併病時也會形成結胸。這些都是因為不應該使用藥物卻誤用藥物,導致身體內部的氣血虛弱,外邪趁機侵入,最終在胸腹間形成積食(結胸)。此外,《論》中還提到,如果傷寒病經過六七天後,出現了結胸熱實、脈搏沈緊、心下疼痛、按壓時有堅硬感的症狀,這表明是因為邪氣逐漸深入體內,而非因為誤用藥物而形成的結胸。因此,結胸這種病症,既有因誤用藥物引發的,也有不因誤用藥物而由疾病本身發展而來的。
觀近代傷寒諸書,云未經下者,非結胸也,豈不謬哉。
一、結胸證,觀仲景所言,惟太陽、少陽二經誤下者有之,而陽明一經獨無言及者,何也?蓋凡病入陽明,胃腑已實,故可下之而無害也。然又曰: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痢不止者死。此豈非陽明在經表證,邪未入腑者,亦為不可下乎?不惟三陽為然,即三陰之證,其有發熱惡寒,表邪未解者,切不可下,最當慎也。
一、結胸證治之辨,凡心腹脹滿硬痛,而手不可近者,方是結胸,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滿,非結胸也。凡痞滿之證,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此其將入未入,猶兼乎表。是即半表半裡之證,只宜小柴胡之屬,加入枳殼之類治之,或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亦妙。今余新方制有柴陳煎,及一柴胡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之也。
白話文:
我觀察近來關於傷寒的醫書,說沒有經過瀉下的病人就不是結胸,這實在是錯誤的。
結胸的病症,觀察仲景的醫書,只有太陽、少陽兩經誤瀉的病人有結胸,而陽明經卻沒有提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凡是病症進入陽明經,胃腑已經積實,所以可以瀉下而無害。然而仲景又說:陽明病,心下堅硬滿脹的,不可攻治,攻治會導致腹瀉不止而死。這豈不是說陽明經在表證階段,邪氣還沒有進入腑臟,也屬於不可瀉下的情況嗎?不只是三陽經如此,即使是三陰經的病症,如果病人出現發熱惡寒,表邪沒有解除的,都不可瀉下,要格外謹慎。
結胸病症的治療辨別,凡是心腹脹滿堅硬疼痛,用手不能靠近的,才是結胸,如果只是滿脹不疼痛,這就是痞滿,不是結胸。凡是痞滿的病症,是表邪傳播到胸中,尚未進入腑臟,這是即將進入尚未進入,仍然兼有表證。也就是半表半裡的病症,只宜用小柴胡類的藥方,加入枳殼等藥物治療,或者用本方對小陷胸湯也很好。我現在新制定的藥方有柴陳煎、一柴胡飲等,都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至於結胸之治,則仲景俱用大陷胸湯主之。然余之見,則惟傷寒本病,其有不因誤下,而實邪傳裡,心下硬滿,痛連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譫妄,大便硬,脈來沉實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湯所正宜也。其於太陽少陽表邪未解,因下早而致結胸者,此其表邪猶在,若再用大陷胸湯,是既因誤下而復下之,此則余所未敢。
不若以痞滿門諸法,酌其輕重,而從乎雙解,以緩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實邪,此余之屢用獲效,而最穩最捷者也。罨法見新方因類第三十。
白話文:
针对胸中结块的治疗,张仲景都以大陷胸汤为主。但我观察到的情况是,只有伤寒本病,并非因为误用下药,而是实邪侵入内里,导致心下硬满、疼痛连及小腹、无法靠近,或伴随口渴神志不清、大便干结、脉象沉实有力的人,才适合用大陷胸汤。如果患者还存在太阳少阳表邪未解,因过早使用下药导致结胸,则其表邪仍在,再用大陷胸汤,就等于因误下而再次下药,我不敢这样做。
不如使用治疗痞满门的各种方法,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兼顾表里、缓和治疗的方式;或者外用罨法,散解胸中实邪,这是我多次使用并取得疗效,而且最稳妥快捷的方法。罨法参见新方因类第三十篇。
2. 陰厥陽厥(三十九 附臟厥蛔厥)
厥有二證,曰陽厥,曰陰厥也。陽厥者,熱厥也,必其先自三陽傳入陰分,故其初起,必因頭疼發熱,自淺入深,然後及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證必便結躁煩,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有力。此以傳經熱證所化,外雖手足厥冷,內則因於熱邪,陽證發厥,故為陽厥,乃陽極似陰也。
其證由邪熱內結,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凡厥微則熱亦微,宜四逆散之類;厥甚則熱亦甚,宜承氣湯之類也。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而真寒直入三陰,則畏寒厥冷,腹痛吐瀉,戰慄不渴,脈沉無力者,此陰寒厥逆,獨陰無陽也,故為陰厥。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主之。
白話文:
厥有二證,曰陽厥,曰陰厥也。
厥分為兩種,一種叫陽厥,一種叫陰厥。
陽厥者,熱厥也,必其先自三陽傳入陰分,故其初起,必因頭疼發熱,自淺入深,然後及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證必便結躁煩,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有力。此以傳經熱證所化,外雖手足厥冷,內則因於熱邪,陽證發厥,故為陽厥,乃陽極似陰也。
陽厥是由於熱證引起的,它必定是先從三陽經傳到陰經,所以一開始就會出現頭痛發熱,從淺表到深層,然後到達三陰經,就會出現四肢冰冷,有時又突然發熱。症狀還會伴隨便秘、躁動不安、神志不清、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脈象沉而有力。這是因為熱證循經傳變,雖然手腳冰冷,但內在其實是熱邪引起的,陽證發作出現厥症,所以稱為陽厥,也就是陽氣極盛而表現像陰寒一樣。
其證由邪熱內結,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凡厥微則熱亦微,宜四逆散之類;厥甚則熱亦甚,宜承氣湯之類也。
陽厥的病因是邪熱內結,或是陽氣鬱積而不能下降。如果厥症輕微,熱氣也輕,可以用四逆散之類的藥物治療;如果厥症嚴重,熱氣也盛,就應該使用承氣湯之類的藥物治療。
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而真寒直入三陰,則畏寒厥冷,腹痛吐瀉,戰慄不渴,脈沉無力者,此陰寒厥逆,獨陰無陽也,故為陰厥。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主之。
陰厥是由於寒證引起的,一開始不會出現三陽經傳熱等症狀,而是真寒直接進入三陰經,就會出現畏寒、肢體冰冷、腹痛、腹瀉、顫抖、不口渴,脈象沉而無力。這是陰寒厥逆,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所以稱為陰厥。如果陰厥症狀輕微,可以用理中湯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就應該使用四逆湯、回陽湯等藥物治療。
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故用四逆散,以散其傳陰之熱證。
《論》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成無己注曰: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厥者,手足冷也,甚於四逆也。皆陽氣少而陰氣多,故不可下,虛家亦然。《金匱玉函》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
《論》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白話文:
成無己說:「四逆是指四肢冰冷不溫的情況。傷寒邪氣侵襲三陽時,手足會發熱,傳到太陰時,手足會恢復溫暖,但如果繼續傳到少陰,邪熱就會逐漸加深,因此四肢就會出現逆而不溫的現象。當邪氣傳到厥陰時,手足就會冰冷發厥,這比四逆更加嚴重,所以要用四逆散來散去傳陰的熱證。」
《傷寒論》說:「所有四逆厥的病人,都不可使用下瀉的方法,虛寒體質的人也是一樣。」成無己注解道:「四逆是指四肢不溫,厥是指手足冰冷,比四逆更加嚴重。這兩種情況都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不能使用下瀉的方法,虛寒體質的人也是一樣。《金匱玉函》說:虛寒的人應該注重補益,不要輕易使用瀉藥。」
《傷寒論》說:「所有出現厥症的人,都是因為陰陽氣不相協調,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而引起的。厥症是指手足逆冷,也就是冰冷發厥。如果病人出現手足厥冷,同時伴隨不結胸,小腹滿脹,按壓疼痛的症狀,這表示冰冷的邪氣結聚在膀胱的關元穴位。傷寒發熱四天,厥症持續三天,然後再次發熱四天,厥症減少,發熱增加,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傷寒發熱四天,厥症持續三天,然後再次出現厥症,持續五天,這表示病情加重。因為寒氣過多,熱氣不足,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如果出現厥症並且伴隨嘔吐,胸脅部煩躁滿悶的症狀,之後很有可能會出現便血。」
《論》曰:少陰病,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痢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大汗,若大下痢,而厥逆者,四逆湯主之。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
白話文:
《論》曰:
少陰病,出現 下痢清穀,屬於 裡寒外熱 的表現,伴隨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但 身體反倒不惡寒,患者 面部呈現紅色,可能伴隨 腹痛、乾嘔、咽痛,或 痢疾停止但脈象消失,這時可以用 通脈四逆湯 治療。
傷寒 脈搏急促,手足厥逆,可以用 灸法 治療。傷寒脈搏滑利,且伴隨厥逆,表示 內有熱氣,可以用 白虎湯 治療。手足厥寒,脈搏細弱欲絕,可以用 當歸四逆湯 治療。
如果患者 體內長期存在寒氣,可以使用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治療。 大量出汗, 熱氣不退, 身體內部拘緊, 四肢疼痛,又出現 下痢厥逆並惡寒,可以使用 四逆湯 治療。 大量出汗,或是 大量下痢,且出現 厥逆,都可以使用 四逆湯 治療。
患者出現 手足厥冷, 脈搏時而緊縮,表示 邪氣結聚在胸部, 胸口滿悶且煩躁, 飢餓卻無法進食,說明 病症在胸部,需要 催吐 治療,可以使用 瓜蒂散。 傷寒 伴隨 厥逆 和 心下悸動,應該 先治水,服用 茯苓甘草湯,再治療厥逆。
不爾,水漬入胃,必作痢也。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嘔而脈弱,小便復痢,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按:陽厥陰厥,其辨如前,此先哲之大法也。然愚則猶有所辨,如陰厥一證,既無陽證陽脈,而病寒若此,明是陰證,今人但曰中寒者,即其病也。然犯此者無幾,知此者無難,治宜溫中,無待辨也。惟是陽厥一證,則有不得不辨者。
夫厥由三陽所傳,是為陽厥,此固然矣,即以傳經者言之,又豈盡無陰證乎?故凡病真陽不足者,即陽中之陰厥也;脈弱無神者,即陽中之陰厥也;攻伐清涼太過者,即陽中之陰厥也。四肢為諸陽之本,使非有熱結、煩渴、脹實等證,而見厥逆者,皆由陽氣不足也。成無己曰: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矣。
白話文:
如果水氣進入胃部,就會引起腹瀉。腹瀉時排出的是清澈的食物殘渣,體內寒冷而表面發熱,出汗卻昏厥的,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後又腹瀉,身體微熱,昏厥的,很難治癒,用四逆湯治療。
古人辨別陽厥和陰厥的方法如前所述,這是先賢的精妙法則。我個人也有一些心得,例如陰厥症狀,既沒有陽證陽脈,卻表現出寒症,顯然是陰證,現在有些人只說病人體內寒氣重,那就是陰厥。但這種情況很少見,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不難治療,只要溫暖中焦,不用刻意去辨別。只有陽厥,需要仔細辨別。
厥病是由三陽經傳導而來,稱為陽厥,這點沒錯。但從經絡傳導的角度來看,陽厥中也可能包含陰證。所以,凡是真陽不足的,就是陽中之陰厥;脈搏微弱無力的,就是陽中之陰厥;過度使用清涼寒涼藥物的,也是陽中之陰厥。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如果沒有熱結、口渴、脹滿等症状,卻出現厥逆,都是陽氣不足導致的。成無己說:總的來說,厥逆是由陰證主導,寒症居多。
又曰:厥為陰之盛也。故凡屬挾虛傷寒,則雖自陽經傳入者,是亦陽中之陰厥也。陰中之陰者宜溫,陽中之陰者,果宜涼乎?學者勿謂其先有頭疼發熱,但自三陽傳至者,便為陽厥,而寒因熱用之,則為害不小矣。
一、臟厥證。仲景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臟厥者死,陽氣絕也。
一、蛔厥證。仲景曰: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成無己曰:臟厥者死,陽氣絕也。蛔厥雖厥而煩,吐蛔已則靜,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臟寒胃虛,故宜與烏梅九溫臟安蟲。
白話文:
古人說,厥證是陰氣盛極的表現。因此,凡是因虛寒引起的傷寒,即使是從陽經傳入的,也是陽氣中的陰厥。陰氣中的陰厥應該溫補,而陽氣中的陰厥,真的應該用涼性藥物嗎?學習者不要以為患者一開始有頭痛發熱,只是從三陽經傳到其他經脈的,就認為是陽厥,而用寒涼之法治療,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一種是臟厥證。張仲景說:傷寒病人脈象微弱且出現厥證,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一刻也靜不下來,這就是臟厥。臟厥是陽氣耗盡,病人就會死亡。
還有一種是蛔厥證。張仲景說:蛔厥的病人,應該會吐出蛔蟲。現在病人卻很安靜,但又時常煩躁,這是因為臟腑寒涼,蛔蟲上行進入膈肌,所以才煩躁,過一會兒又平靜下來,吃東西就會嘔吐,然後又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就出來了,病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蛔厥可以用烏梅丸治療。成無己說:臟厥是陽氣耗盡,病人就會死亡。蛔厥雖然有厥證,但會煩躁,吐出蛔蟲後就平靜下來,不像臟厥那樣躁動不安。病人臟腑寒涼,胃氣虛弱,所以應該用烏梅丸九溫臟安蟲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