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8)

1. 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

2. 和陣

(《局方》),二陳湯,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等證。

陳皮,半夏(制,各三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姜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二陳湯,治嘔吐吞酸,胃脘痛,呃逆。

即前方加丁香九粒,氣滯甚者,可加一二錢。

(丹溪),加味二陳湯,治食鬱瘀滯,胸膈不快。

蒼朮(米泔浸),白朮(炒),橘紅,半夏(泡),茯苓,川芎,香附(各八分),枳殼,黃連(姜炒),甘草(各五分,水盞半,煎八分,食前稍熱服。

二術二陳湯,治一切嘔吐清水如注。

蒼朮(土炒),白朮(炒),陳皮,半夏(制),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稍熱服。虛寒者加人參、煨乾姜;痰飲,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麯、砂仁。

(《宣明》),黃芩二陳湯,治熱痰。

黃芩,陳皮,半夏,茯苓(等分),甘草(減半)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辨疑》),柴葛二陳湯,治一切瘧、暑、濕、勞、食等證。

柴胡,乾葛,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蒼朮(制),川芎,黃芩(各等分,若陰瘧除此味)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內乾葛、川芎、蒼朮,乃發散之劑,若久瘧及發散過者除之。陽分汗多,加人參、黃耆,去乾葛;陰分虛者,加酒炒芍藥、當歸、生地;久瘧,微邪潮熱,加四君子湯,去祛邪之藥;若欲截瘧,加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

桂附二陳湯,方在熱陣。治寒瘧厥冷。

(《金匱》),小半夏湯,治嘔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飲者。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局方》用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水一鍾半,煎服。

(《金匱》),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即前方加茯苓三兩,煎法同。

(《金匱》),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而心下痞硬者。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御藥》),大半夏湯,一名橘皮湯。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二錢)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溫服。

茯苓半夏湯,治嘔吐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驚悸,及小兒等病。

白茯苓(二兩),半夏(五錢)

上每服三、五、七錢,薑、水煎服。

(《宣明》),橘皮半夏湯,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常服潤燥解肌熱止嗽。

陳皮(五錢),半夏(制,二錢半)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和陣

二陳湯,出自《局方》,主要治療因痰飲引起的嘔吐、噁心、風寒咳嗽,或是頭暈、心悸、胸口不舒服,或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飲酒過多導致脾胃不和等症狀。

藥材組成:陳皮、製半夏各三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

煎煮方式:用水兩碗,加生薑三到五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加減二陳湯,主要治療嘔吐、吞酸、胃脘疼痛、打嗝。

藥材組成: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丁香九粒,若氣滯嚴重,可加一到二錢的藥材。

加味二陳湯,出自丹溪,主要治療因飲食停滯導致胸悶不適。

藥材組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白朮(炒過)、橘紅、半夏(泡過)、茯苓、川芎、香附各八分,枳殼、黃連(用薑炒過)、甘草各五分。

煎煮方式: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飯前稍微加熱服用。

二術二陳湯,主要治療各種嘔吐,吐出像水一樣的清液。

藥材組成:蒼朮(用土炒過)、白朮(炒過)、陳皮、製半夏、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煎煮方式: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八分,稍微加熱服用。若體質虛寒,可加入人參、煨乾薑;痰飲嚴重,可加入南星,並將半夏用量加倍;若因宿食引起,可加入神麯、砂仁。

黃芩二陳湯,出自《宣明》,主要治療熱痰。

藥材組成:黃芩、陳皮、半夏、茯苓等量,甘草減半。

煎煮方式: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

柴葛二陳湯,出自《辨疑》,主要治療各種瘧疾、暑濕、勞累、飲食等引起的疾病。

藥材組成:柴胡、葛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製蒼朮、川芎、黃芩(若為陰瘧則去除黃芩)各等量。

煎煮方式: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煎煮後服用。其中葛根、川芎、蒼朮屬於發散藥,若久病或已發散過多,則需去除。陽虛多汗,可加入人參、黃耆,並去除葛根;陰虛者,可加入酒炒芍藥、當歸、生地;久病發熱,可加入四君子湯,並去除祛邪藥;若想截斷瘧疾,可加入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

桂附二陳湯,配方在熱陣中,主要治療寒瘧引起的四肢冰冷。

小半夏湯,出自《金匱》,主要治療嘔吐、食物難以消化,以及胸口有痰飲的情況。

藥材組成: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煎煮方式:用水七升,煎煮至剩一升半,分兩次溫服。《局方》則使用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用水一碗半煎煮服用。

小半夏加茯苓湯,出自《金匱》,主要治療突然嘔吐、胸口悶脹、膈間有水、頭暈心悸。

藥材組成:在小半夏湯的基礎上,加入茯苓三兩。煎煮方式相同。

大半夏湯,出自《金匱》,主要治療胃部不接受食物,吃下就吐。《外臺》記載:治療嘔吐且胸口痞硬。

藥材組成:半夏(洗淨後使用)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斤。

煎煮方式:用水十二升,與白蜜攪拌240下,煮藥至剩三升半,溫服一升,剩餘的再分次服用。

大半夏湯,出自《御藥》,又名橘皮湯,主要治療痰飲及脾胃不和。

藥材組成: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二錢。

煎煮方式:用水兩碗,加生薑五片,煎煮至剩八分,溫服。

茯苓半夏湯,主要治療嘔吐、打嗝、胸口堅硬悶脹、膈間有水、痰飲引起的頭暈驚悸,以及小兒疾病。

藥材組成:白茯苓二兩,半夏五錢。

煎煮方式:每次服用三、五、七錢,加生薑、水煎煮服用。

橘皮半夏湯,出自《宣明》,主要治療因痰液引起的久咳不止,經常服用可以滋潤乾燥、緩解肌肉發熱、止咳。

藥材組成:陳皮五錢,製半夏二錢半。

煎煮方式: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到五片,煎煮至剩七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