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2)

1. 神氣死證(二)

《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移精變氣論》帝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營衛生會篇》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疏五過論》曰: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湯液髎體論》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神弛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

《逆調論》曰:人生與志不相有,曰死。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說:根源於身體內部的,稱為神機,神氣消散,則機能停止運作。根源於身體外部的,稱為氣的建立,氣停止,則化生作用斷絕。

《移精變氣論》黃帝問:我想要診察病人,觀察生死,判斷疑難,想知道其中的要點。就像日月的光芒一樣,可以聽聞嗎?岐伯回答說:氣色和脈象,是上天所看重的,也是先師傳承下來的。氣色對應太陽,脈象對應月亮,經常探求其中的要點,那就是診治疾病的極致要點。不失去氣色和脈象的判斷,運用它就不會迷惑,這是診治疾病的重要法則。得到神氣的,就會昌盛;失去神氣的,就會死亡。黃帝說:說得好。

《邪客篇》說: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是精神所安居的地方。心臟堅強牢固,邪氣就無法侵入。如果邪氣侵入,就會傷到心臟,心臟受損,神氣就會離去,神氣離去就會死亡。

《營衛生會篇》說:營氣和衛氣,是精氣的一種;血,是神氣的一種。血和氣,名稱不同,本質上卻是同一類。所以失去血,就不會有汗;失去汗,就不會有血。所以人的一生有兩次死亡,而沒有兩次生命。

《疏五過論》說:因此,如果因地位顯貴而過度耗損精力,即使沒有受到邪氣侵襲,也會因為精神內傷,身體必定會衰敗而亡。

《湯液髎體論》黃帝問:身體衰敗、精血耗盡,卻無法發揮作用,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是因為神氣無法發揮作用。黃帝問:什麼叫做神氣無法發揮作用呢?岐伯說:針灸和砭石,是醫治疾病的方法。如果精神無法振奮,意志消沉,病就無法治癒。現在精氣耗損,神氣離去,營氣和衛氣無法恢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慾望無止境,憂慮和煩惱不停,精神鬆懈衰敗,營氣滯澀,衛氣消失,所以神氣離去,疾病就無法治癒。疾病發展到這個程度,就稱為逆證,針灸和砭石都無法治療,良藥也無濟於事。

《逆調論》說:人的一生,如果精神和意志不相和諧,就會死亡。

2. 陰陽死證(三)

《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壽夭剛柔篇》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通天篇》曰: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曰:火形之人,似於赤帝,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水形之人,似於黑帝,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

《至真要大論》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厥陰之復,甚則入脾。衝陽絕,死不治。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太陰之復,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谿絕,死不治。少陽之復,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太衝絕,死不治。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反者死。

《五運行大論》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白話文:

《四氣調神論》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因此聖人懂得在春夏時節養護陽氣,秋冬時節養護陰氣,順應萬物的根本,才能像萬物一樣在生長的過程中順應自然。如果違背這個根本,就會摧殘生命的根本,破壞生命的真諦。所以陰陽和四季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和結束,也是決定生死的根本。違背它就會產生災禍,順應它就不會出現嚴重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得道」。道,是聖人遵循的法則,愚昧的人也佩服它。順應陰陽變化就能生存,違背它就會死亡;順應它就能使身體健康,違背它就會使身體紊亂。將順應變為違背,這叫做內在的格拒。

《陰陽應象大論》說:陽氣過盛,身體就會發熱,毛孔閉塞,呼吸急促且需要彎腰才能喘氣,不出汗,牙齒乾燥並且感到煩躁,腹部脹滿,最終導致死亡,這種情況的人能適應冬天卻不能適應夏天。陰氣過盛,身體就會寒冷,身上常常出冷汗,經常感到寒顫,寒冷到極點就會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就會腹脹,最終導致死亡,這種情況的人能適應夏天卻不能適應冬天。

《壽夭剛柔篇》說:體內陰陽之氣都處於躁動狀態,時而有形,時而無形,再加上內心煩躁,這種情況被稱為「陰氣勝過陽氣」,這表示身體內部與外部都失去平衡,這樣的情況持續不久。

《陰陽別論》說:二陽經(手足陽明經)的疾病會影響到心臟和脾臟,出現難以隱藏的症狀,女子會月經不來;如果疾病傳播導致出現風消(消渴病),或者傳播導致出現息賁(類似肺腫瘤的疾病),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

《通天篇》說:太陽經(膀胱經)體質的人,陽氣偏盛而陰氣不足,一定要謹慎調養,不要使陰氣耗散而導致陽氣更加旺盛。如果陽氣過盛並耗散,容易導致精神錯亂;如果陰陽之氣都耗散,就會突然死亡而失去知覺。

《陰陽二十五人篇》說:火形體質的人,像赤帝一樣,臉色紅潤,性情急躁,壽命短暫,容易暴死;他們能適應春夏季節,卻不能適應秋冬季節。水形體質的人,像黑帝一樣,喜歡欺騙他人,會遭處刑而死;他們能適應秋冬季節,卻不能適應春夏季節。

《至真要大論》中,皇帝問道:六氣復發的情況會怎樣?岐伯回答說:厥陰經(肝經)的復發,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脾臟。如果衝陽穴(足陽明胃經穴位)的氣息斷絕,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少陰經(心腎經)的復發,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肺臟,出現咳嗽和鼻淵(鼻塞流涕)。如果天府穴(手太陰肺經穴位)的氣息斷絕,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太陰經(脾經)的復發,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腎臟,出現失禁。如果太谿穴(足少陰腎經穴位)的氣息斷絕,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少陽經(膽經)的復發,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肺臟,出現咳嗽和咳血。如果尺澤穴(手太陰肺經穴位)的氣息斷絕,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陽明經(胃經)的復發,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肝臟,出現驚嚇和筋攣。如果太衝穴(足厥陰肝經穴位)的氣息斷絕,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太陽經(膀胱經)的復發,嚴重的話會影響到心臟,出現健忘和多愁善感。如果神門穴(手少陰心經穴位)的氣息斷絕,就是無法治癒的死症。陽明經主導的氣候運行,原本應該是清涼的,如果復發時體內還有濁氣殘留,導致咳嗽不止並且咳出白痰血,就是死症。如果身體在某一年特別虛弱,那麼邪氣就會更加嚴重。如果沒有順應時令變化,也會導致邪氣更加嚴重。如果正值月亮空虛的時候,也會導致邪氣更加嚴重。如果反覆感染邪氣,病情就會很危險。如果病邪發展到與身體協調,病情就會平穩;如果發展到極端,病情就會加重;如果發展到相反的方向,病情就會惡化;如果發展不到預期的方向,也會生病;如果還沒有到病邪來的時候就先來了,也會生病。如果陰陽轉變過快,病情就會危險;如果陰陽反覆變化,就會死亡。

《五運行大論》說:順應氣的運行規律就會健康,違背氣的運行規律就會生病,氣沒有運行到它應該在的位置就會生病,氣在不同位置之間來回移動就會生病,氣失去它應該守護的位置就會危險,如果脈象出現反常就會死亡,如果陰陽之氣交錯混亂就會死亡。首先要確定年柱,以此來了解當年的氣候特點,然後觀察左右手脈搏的變化,這樣才能判斷出生死和順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