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1)
1. 俚詞曰
夏日多炎,陰邪易入。暑熱是主,風寒是客,身不被風,瘧從何致?口不受寒,痢從何得?治必求本,軒岐金石。志此微言,可為醫則。
白話文:
俗語說,夏天天氣炎熱,陰邪之氣容易侵入人體。暑熱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風寒是次要的。如果身體沒有吹到風,怎麼會得瘧疾?如果嘴巴沒有受到寒氣侵襲,又怎麼會拉肚子呢?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像黃帝和岐伯(古代名醫)的醫術一樣精確可靠。記住這些淺顯的道理,就可以作為行醫的準則。
2. 論瀉痢虛實(共三條)
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中最大關係,若四者不明,則殺人甚易也。
一、實證之辨,必其形氣強壯,脈息滑實,或素縱口腹,或多脹滿堅痛,及年少新病,脾氣未損者,方可用治標之法,微者行之,利之,甚者瀉之。
一、虛證之辨,有形體薄弱者,有顏色清白者,有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者,有脈見真弦而中虛似實者,有素稟陽衰者,有素多淡素者,有偶犯生冷者,有偶中雨水陰寒者,有偶因飲食不調者,有年衰脾弱者。以上諸證,凡其素無縱肆,而忽患瀉痢,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飲食稍涼,偶傷胃氣而然,果何積之有?又何熱之有?總惟脾弱之輩,多有此證。故治此者,只宜溫調脾腎,但使脾溫則寒去,即所以逐邪也。
且邪本不多,即用溫補健脾,原無妨礙,不過數劑,自當全愈。切不可妄云補住邪氣,而先用攻積、攻滯及清火等藥,倘使脾氣再傷,則輕者反重,重者必危矣。
白話文:
治療痢疾,最重要的就是要分辨虛證和實證,以及寒證和熱證。這在治療痢疾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如果這四個方面沒有搞清楚,就很容易導致病人死亡。
一、實證的辨別,通常是病人體格強壯、氣色飽滿,脈搏滑實有力,或是平常就飲食過量,或是肚子脹滿、疼痛劇烈,以及年紀輕、剛發病、脾胃功能還沒受到損害的人。這些情況可以使用治標的方法,症狀輕微的就疏導一下,讓它排出去,嚴重的就用瀉法。
二、虛證的辨別,包括體型瘦弱的人、臉色蒼白的人、脈搏雖然快而有力卻沒有精神的人、脈搏看起來像有力的弦脈實際上是中間虛空的、本來就體質陽虛的人、平常飲食清淡的人、偶爾吃了生冷食物的人、偶爾淋雨受寒的人、偶爾因為飲食不規律的人、以及年紀大、脾胃虛弱的人。以上這些情況,如果他們平常沒有飲食過度,卻突然患上痢疾,這一定是吃了瓜果,或是食物稍涼,偶爾傷到了胃氣而引起的,哪有什麼積滯呢?又哪有什麼熱呢?總之,脾胃虛弱的人,大多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調養脾腎。只要脾胃溫暖了,寒氣就會自然消除,這樣就能夠驅除病邪。
而且病邪本來就不多,即使使用溫補健脾的方法,也不會有什麼妨礙,通常吃幾劑藥就會痊癒。千萬不能隨意地認為是補住了邪氣,就先用攻積、消滯、清熱的藥物,如果使得脾胃功能再次受損,那麼輕微的就會加重,嚴重的就會有生命危險。
3. 論瀉痢寒熱
凡瀉痢寒熱之辨,若果是熱,則必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甚飲水,多亦無礙,或小便熱澀而痛,或下痢純血鮮紅,脈息必滑實有力,形氣必躁急多煩。若熱證果真,即宜放手涼解,或兼分利,但使邪去,其病自愈。若無此實熱諸證,而瀉痢有不止者,必是虛寒,若非溫補脾腎,必不能愈,即有愈者,亦必其元氣有根,待其來復而然。
勿謂虛寒之證,有不必溫補而可以愈者,或治痢必宜寒涼,而寒涼亦可無害者,皆見有未真也。
白話文:
關於腹瀉(瀉痢)寒熱的辨別:
如果確定是熱證引起的腹瀉,那一定會怕熱喜歡涼快,不想蓋被子,口渴得很想喝水,而且喝很多水也不會有問題。可能會有小便時感到灼熱、不順暢或疼痛的情況,或者腹瀉拉出來的都是鮮紅的血。這時的脈象一定是滑實且有力,精神狀態也會表現得很急躁、煩悶。如果確定是熱證,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解毒,或者同時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只要把病邪去除,病自然就會好。
如果沒有上述這些實熱的症狀,腹瀉卻一直沒有停止,那一定是屬於虛寒的體質。如果不是用溫補脾腎的方式來治療,就一定不會好。即使有自行痊癒的情況,也一定是病人本身的元氣夠強,等到身體恢復才痊癒的。
不要認為虛寒的腹瀉,有不用溫補就能痊癒的道理,也不要認為治療腹瀉一定要用寒涼的藥物,或寒涼的藥物不會對身體有傷害。這些想法都是沒有真正了解病症的表現。
4. 論積垢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以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此皆柤粕成形之屬,所當逐也。今人不能辨察,但見痢如膿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柤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但肥者脂厚,瘦者脂薄,未有無脂者也。
若果無脂,則腸臟之間,豈容單薄赤露,非惟藩籬不固,而且臟必易傷,無是理也。今之凡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日剝而下。若其臟氣稍強,則隨去隨生,猶無足慮;若臟氣至敗,剝削至盡,或以久瀉久痢,但見血水,及如屋漏水者,此在庸人云:其積聚已無,反稱為善,而不知脂膏刮盡則敗竭,極危之候也。
使今後醫家,但識此為脂膏而本非積聚,則安之固之且不暇,而尚敢云攻之逐之,或用苦寒以滑之利之者否。
白話文:
關於腹部積聚的辨別,是由於飲食停滯在腹中,或是結成硬塊,或是脹滿疼痛,無法消化運行,受到阻礙的狀況,就稱為積。這些都是食物殘渣形成的,應該要排除。現在的人無法分辨清楚,只要看到像膿一樣的痢疾,都認為是積,卻不知道這不是食物殘渣,而是附著在腸子和內臟上的油脂,都是精血所化生的。無論是瘦的人或胖的人都有這種油脂,只是胖的人油脂厚,瘦的人油脂薄,沒有人是沒有油脂的。
如果沒有油脂,腸子和內臟之間,怎麼可能單薄裸露?這不僅會讓屏障不牢固,而且內臟也容易受傷,這是不合理的。現在凡是患有腹瀉痢疾的人,正是因為五臟受損,油脂不穩固,所以才會每天剝落排出。如果內臟之氣稍強,就會邊排出邊生成,還不用太過擔心;如果內臟之氣已經衰敗,油脂剝落殆盡,或是因為長期的腹瀉痢疾,只看到血水,以及像屋漏水一樣的液體,那些庸醫就說:積聚已經沒有了,反而說這是好現象,卻不知道油脂刮盡代表敗竭,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希望未來的醫生們,能夠認識到這是油脂而不是積聚,保護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敢說要攻伐排除,或是用苦寒的藥物來滑利它呢?
5. 論五色
凡五色之辨,如下痢膿垢之屬,無非血氣所化,但白者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下純血者,多以血為熱迫,故隨溢隨下,此其最深者也。若紫紅、紫白者,則離位稍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以變,或未及脈絡,此其稍淺者也。若紅白相兼者,此又其淺深皆及者也。
大都純血鮮紅者多熱證,以火性急速,迫而下也;紫紅紫白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損而然也,純白者無熱證,以臟寒氣薄,滑而然也。然有以無紅而亦因熱者,此以暴注之類,而非下痢之謂也;有以紫紅雖多而不可言熱者,此以陰絡受傷,而非暴注之比也。
若辨黃黑二色,則凡黃深而穢臭者,此有熱證,亦有寒證;若淺黃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餿氣者,此即不化之類,皆寒證也;黑而濃厚大臭者,此焦色也,多有火證;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腎腐敗之色也,猶以為熱,其謬甚矣。雖五色之辨,大約如此,然痢之見血者,無非陰絡受傷,即或寒或熱,但傷絡脈,則無不見血,故不可以見血者,必認為熱也。凡臨此證,當必以脈色、形氣、病因兼而察之,庶不致有疑似之誤。
白話文:
關於觀察糞便五種顏色的辨別,像是下痢時排出膿血之類,這些都是血氣所變化產生的。其中白色表示情況較輕微,是接近表面、浮在上層的脂肪。紅色表示情況較嚴重,是由脂肪深入到皮膚的血管所致。如果排出的是純血,大多是因為血受熱逼迫,所以很快地溢出並排出,這是最嚴重的情況。如果顏色是紫紅或紫白,表示離血管比較久了,排出速度較慢,顏色也因此改變,可能還沒到血管的程度,這是比較輕微的情況。如果排出物呈現紅白相間,表示深淺程度都已經波及。
一般來說,排出純血且鮮紅的,多屬於熱證,因為火的性質急促,逼迫血液排出。紫紅或紫白的,比較不屬於熱證,是因為陰氣凝滯導致血液敗壞而產生。排出純白的,不屬於熱證,是因為臟腑寒冷、氣血虛弱,導致滑脫排出。然而,有些沒有紅色但也是因為熱造成的,這是像急性腹瀉的情形,而不是痢疾。有些雖然排出紫紅色的血,卻不能說是熱證,這是因為陰經血管受損,和急性腹瀉的情況不同。
至於觀察黃色和黑色,黃色如果深且帶有穢臭味,可能屬於熱證,也可能屬於寒證。如果黃色淺且淡,臭味不重,甚至帶有腥腐味,這是屬於消化不良的情況,大多是寒證。黑色且濃稠、味道很臭的,這是焦黑色,多半是火證。如果呈現青黑色且腥味稀薄,這是肝腎腐敗的顏色,如果還認為是熱證,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觀察五色大致是這樣,但是痢疾會出血的情況,都是陰經血管受傷所致,不管是寒證還是熱證,只要傷到血管,就會出血,因此不能光看見出血就認定是熱證。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同時觀察脈象、臉色、身體狀況、病因來綜合判斷,這樣才不會有誤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