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二條)
痢疾一證,即《內經》之腸澼也,古今方書,因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其證則裡急後重,或垢或血,或見五色,或多紅紫,或痛或不痛,或嘔或不嘔,或為發熱,或為惡寒。此證之陰陽虛實,最宜博審詳察,庶不致於差失,若見有不確,則大致誤人。前泄瀉門諸法,本與此通,必互相參酌用之為善。
一、痢疾之病,多病於夏秋之交,古法相傳,皆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之毒蓄積為痢,今人所宗,皆此一說。夫痢因於暑而言其為熱,豈不宜然,然炎熱者,天之常令也,當熱不熱,必反為災;因熱貪涼者,人之常事也,過食生冷,所以致痢。多見人之慎疾者,雖經盛暑,不犯寒涼,則終無瀉痢之患,豈其獨不受熱乎?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熱,病在人事,不在天時,從可知矣。但胃強氣實者,雖日用水果之類,而陽氣能勝,故不致疾。
其次之者,雖未即病,而日用日積,迨夫大火流西,新涼得氣,則伏陰內動,乘機而起,故寒濕得以犯脾者,多在七八月之間,此陽消陰長之徵,最易見也。再其次者,多以脾腎本弱,則隨犯隨病,不必伏寒,亦不必待時,尤為易見。
夫以生冷下咽,瀉痢隨起,豈即化而為熱乎?奈何近代醫流,止見此時之天熱,不見此人之臟寒,但見痢證,開口便言熱毒,反以寒涼治生冷,是何異雪上加霜乎!俗見相同,死者不可勝言矣。
或曰:然亦有用寒藥而愈者何也?曰:以胃強陽盛之人,而得濕成熱者,亦有之;以元氣壯實,而邪不勝正者,亦有之,此皆可以寒治而愈,亦可以通利而愈,而此輩極少。以胃弱陽虛而因寒傷臟者,此輩極多,若再用寒涼,或妄加盪滌,則無有不死,凡今以痢疾而致死者,皆此類也。觀丹溪曰:瀉痢一證,屬熱者多,屬寒者少。
戴原禮曰:以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因作滯下之證,皆大謬之言也,不可信之,因作俚詞以志其戒。
白話文:
論證(共二條)
痢疾這個病症,就是《黃帝內經》裡說的腸澼,古代和現代的醫書,因為它有閉塞不通、排泄不順暢的狀況,所以又稱作滯下。這個病的症狀是腹部絞痛、想排便卻排不出來、大便可能有黏液或血,顏色可能呈現五種、或是偏紅紫色,有的會痛、有的不會痛,有的會想吐、有的不會想吐,有的會發燒、有的會怕冷。這個病的陰陽虛實變化非常複雜,最需要仔細詳細地去診斷,才不會產生錯誤,如果診斷不正確,就會嚴重地誤導治療。之前講的泄瀉(拉肚子)的治療方法,基本上和這個病是相通的,一定要互相參考來運用才是最好的。
一、痢疾這種病,大多在夏秋交替的時候發生,古時候的說法都認為是天氣炎熱,相火(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旺盛,酷熱的毒素累積導致痢疾,現在的人大多也都是這樣認為。痢疾是因為天氣熱而產生的,這樣說好像很合理,但是天氣炎熱是自然現象,該熱的時候不熱反而會變成災害;因為熱而貪涼是人之常情,吃過多生冷的食物,才是導致痢疾的原因。常常看到那些很注意健康的人,即使經過炎熱的夏天,也不會碰冰冷的東西,就沒有拉肚子或痢疾的問題,難道他們都不會受到熱的影響嗎?可見這個病的原因是寒邪,不是暑熱;是人的行為造成的,不是天氣造成的。但是,腸胃強健、陽氣旺盛的人,即使每天吃水果之類的東西,因為陽氣能夠戰勝寒邪,所以不會生病。
其次,有些人雖然不會馬上生病,但每天都這樣吃,累積久了,等到天氣轉涼,寒邪就開始發作,趁機而起,所以寒濕侵犯脾胃的,大多在農曆七、八月之間,這是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現象,非常明顯。再其次,有些人是因為脾腎本來就虛弱,所以只要稍微受到寒邪就馬上生病,不需要等待寒邪潛伏,也不需要等待時機,這種狀況更容易看出來。
吃了生冷的食物就馬上拉肚子,難道是寒邪馬上變成熱邪嗎?為什麼現在的醫生,只看到天氣炎熱,卻沒看到病人體內的寒氣?只看到痢疾就說是熱毒,反而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生冷食物造成的病症,這不是雪上加霜嗎?大家都有相同的錯誤觀念,因此導致死亡的案例多到數不清。
或許有人會問:但是也有用寒涼藥物治好的例子,這是為什麼呢?答:那是因為有些人體質強壯、陽氣旺盛,因為濕氣而變成熱證,或是元氣很充足,邪氣無法勝過正氣,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寒涼藥物治好,也可以用通利的方法治好,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少。因為腸胃虛弱、陽氣不足,而因為寒邪傷害內臟的人,卻非常多,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或是妄加使用瀉藥,一定會死亡,現在因為痢疾而死亡的人,都是屬於這種情況。觀察朱丹溪說過:「泄瀉痢疾這種病症,屬於熱證的比較多,屬於寒證的比較少。」
戴原禮說:「因為酷熱的毒素,到了秋天陽氣才開始收斂,火氣下降,才會造成滯下的病症。」這些說法都是非常錯誤的,不可相信,因此我寫下這些淺顯的文字來警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