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脾虛泄瀉),加味六君湯(補六,脾虛),藿香正氣散(和二十,風寒),益黃散(和十九,脾寒氣滯),茯苓湯(和一八九,濕熱),白朮芍藥湯(和三四,濕瀉),滲濕湯(和一七四,寒濕),胃風湯(散五七,風濕),升陽除濕湯(和一七九,調脾),曲術丸(和二百一,暑濕暴瀉),術己丸(和一百二,濕熱),豬苓湯(和一八九,發熱小水不利),草果散(和一九五,寒痛泄),大七香丸(和一三一,寒氣),調胃白朮散(和三三,行氣和胃),太平丸(寒百十九,熱瀉),大橘皮湯(和一九六,濕熱水瀉),橘半胃苓湯(和一九一,補胃和胃),薷苓湯(寒百十八,暑瀉),黃芩芍藥湯(寒八九,熱瀉),真人養臟湯(和一九四,調脾),胃愛散(熱七十,虛寒),八味湯(熱一四一,虛寒滯),八味理中丸(熱七,脾胃虛寒),二神丸(熱百五十,脾胃虛寒),蓽茇丸(熱一五六,中寒),附子理中湯(熱一),漿水散(熱一四七,陰毒),九寶丹(熱一四三,溫補脾胃),吳茱萸湯(熱一三七,暑濕受寒),四柱散(熱一四四,冷痛泄瀉),陳曲丸(熱一六三,磨積止瀉),附子茴香散(熱一四八,暖胃和中),鐵刷散(熱百九,寒濕泄瀉),縮脾丸(熱一六一,濕澀),《澹寮》四神丸(熱一五二,腎泄),補脾湯(熱六八,胃寒),小已寒丸(熱一六九,中寒洞泄),五味子丸(熱一五五,脾腎泄),養胃湯(熱六九,虛寒痛泄),厚朴丸(熱百六十,寒滯脹泄),白朮聖散子(熱一三六,固腸溫胃),肉豆蔻丸(熱一五七,臟寒滑泄),小安腎丸(熱一六七,久瀉),訶梨勒丸(熱一五九,寒滑),固脹丸(固五三,溫補固澀),泄瀉經驗方(固四九)
白話文: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補益氣血,適合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
**加味六君湯:**這個方子在六君湯的基礎上加味,主要用來補益脾胃虛弱。
**藿香正氣散:**這個方子可以調和腸胃,適合外感風寒引起的腸胃不適。
**益黃散:**這個方子可以溫中散寒,適合脾胃虛寒、氣機停滯導致的腹瀉。
**茯苓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利濕清熱,適合濕熱引起的腹瀉。
**白朮芍藥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健脾利濕,適合濕邪引起的腹瀉。
**滲濕湯:**這個方子可以溫化寒濕,適合寒濕引起的腹瀉。
**胃風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祛風除濕,適合風濕引起的腸胃不適。
**升陽除濕湯:**這個方子可以調理脾胃功能,用來升舉陽氣,去除體內濕邪。
**曲術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暑濕引起的暴瀉。
**術己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
**豬苓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利水清熱,適合發熱、小便不利的腹瀉。
**草果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溫中散寒,適合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
**大七香丸:**這個方子可以溫中散寒,適合寒氣引起的腹痛腹瀉。
**調胃白朮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調和脾胃,疏理氣機。
**太平丸:**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寒引起的腹瀉或因熱引起的腹瀉。
**大橘皮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水瀉。
**橘半胃苓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補益胃氣,調和腸胃。
**薷苓湯:**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暑熱引起的腹瀉。
**黃芩芍藥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熱邪引起的腹瀉。
**真人養臟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調理脾胃功能。
**胃愛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虛寒引起的胃痛。
**八味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虛寒氣滯。
**八味理中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寒。
**二神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寒。
**蓽茇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溫中散寒。
**附子理中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溫中健脾。
**漿水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陰毒。
**九寶丹:**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溫補脾胃。
**吳茱萸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暑濕受寒。
**四柱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寒冷引起的腹痛腹瀉。
**陳曲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消磨積滯,止瀉。
**附子茴香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溫暖胃氣,調和腸胃。
**鐵刷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寒濕引起的腹瀉。
**縮脾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濕邪引起的腹瀉。
**《澹寮》四神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
**補脾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胃寒。
**小已寒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溫中散寒,治療腹瀉。
**五味子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腹瀉。
**養胃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
**厚朴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寒邪阻滯引起的腹脹腹瀉。
**白朮聖散子:**這個方子可以用來固腸溫胃。
**肉豆蔻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臟腑虛寒引起的腹瀉。
**小安腎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久瀉不止。
**訶梨勒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瀉。
**固脹丸:**這個方子可以溫補固澀,適用於腹瀉。
**泄瀉經驗方:**這個是治療腹瀉的經驗方。
2. 痢疾
3. 經義
《通評虛實論》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腸澼下濃血何如?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大奇論》曰: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論疾診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脈小,手足寒者,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
《經脈篇》曰:腎所生病為腸澼。
《陰陽別論》曰:陰陽虛腸澼死。
《氣厥論》曰: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
《玉機真藏論》曰: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
白話文:
《通評虛實論》
黃帝問:拉肚子又便血,這種情況會怎樣?岐伯說: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寒冷就能活下來。黃帝問:拉肚子拉出白色泡沫狀的東西,這種情況會怎樣?岐伯說:如果脈象沉在裡面就能活,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會死。黃帝問:拉肚子拉出濃稠的血,這種情況會怎樣?岐伯說:如果脈象像懸絲一樣斷斷續續就要死了,如果脈象滑大就表示能活。黃帝問:拉肚子的情況,如果身體不發熱,脈象也不像懸絲一樣斷斷續續,那會怎樣?岐伯說:如果脈象滑大就表示能活,如果脈象像懸絲一樣又澀又慢就要死了,這要根據臟腑的情況來判斷。
《百病始生篇》
說:陽經的絡脈受傷,血就會流出體外,血流出體外就會流鼻血;陰經的絡脈受傷,血就會流到體內,血流到體內就會大便出血。
《太陰陽明論》
說:飲食不節制,作息時間不規律的人,身體的陰氣就會受損,陰氣受損就會影響到五臟,影響到五臟就會腹脹胸悶,排便不順暢,進而導致拉肚子,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腸澼(拉肚子且有膿血)。
《大奇論》
說:脾的脈象浮在表面,摸起來又沉在裡面,這是腸澼,時間久了會自己好。肝的脈象比較緩慢,這是腸澼,比較容易治好。腎的脈象微弱又沉在裡面,這是腸澼並且大便出血,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心臟和肝臟的病也會導致大便出血,如果這兩個臟器同時生病,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象細微又沉又澀,這是腸澼,如果身體發熱,七天內就會死亡。
《論疾診尺篇》
說:大便有紅色的血絲,拉肚子像沒消化完的東西一樣,脈象很微弱,手腳冰冷的人,很難治好。拉肚子像沒消化完的東西一樣,脈象很微弱,手腳溫熱的人,拉肚子比較容易好。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容易出現拉肚子、腸澼等問題。
《經脈篇》
說:腎臟出現的疾病會導致腸澼。
《陰陽別論》
說:身體的陰陽都虛弱的,腸澼會死。
《氣厥論》
說:腎的熱邪傳到脾,轉化成虛證,腸澼會死。
《玉機真藏論》
說:拉肚子時脈象變大,或者大量出血後脈象反而變得很實在,這些都是很難治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