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2)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2)
1. 論治(共八條)
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餘義矣。詳列如下:
一、凡諸口鼻見血,多由陽盛陰虛,二火逼血而妄行諸竅也,悉宜以一陰煎加清降等劑為主治。蓋血隨氣上則有升無降,故惟補陰抑陽,則火清氣降而血自靜矣。此治陽盛動血之大法也。
一、火盛逼血妄行者,或上或下,必有火脈火證可據,乃可以清火為先,火清而血自安矣。宜芩、連、知、柏、玄參、梔子、童便、犀角、天花粉、生地、芍藥、龍膽草之屬,擇而用之。如陽明火盛者,須加石膏;三焦熱極,或閉結不通者,須加大黃;如熱壅於上,火不能降者,於清火藥中,須加澤瀉、木通、梔子之屬導之泄之,則火可降,血可清也。然火有虛實,或宜兼補,或宜兼清,所當酌也。
白話文:
治療出血症狀,需要明白其中的关键,而血液流动的原因,无非是火和气。所以观察火,就看它是否存在,观察气,就看它是虚还是实。了解这四点,就能明白出血的原因,治疗出血的方法也就无所遗漏了。详细列举如下:
第一,凡是口鼻流血,大多是因为阳盛阴虚,两股火气逼迫血液,使其无故流出窍穴,都应该以一阴煎加清降等药为主。因为血液随着气向上走,就容易升而不降,所以只要滋阴降阳,火气清降,血液自然就会平静。这是治疗阳盛导致出血的根本方法。
第二,火气旺盛逼迫血液无故流出的,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必定有火脉火证可以作为依据,因此可以先清火,火气清了,血液自然就会安定。可以用黄芩、黄连、知母、柏树叶、玄参、栀子、童便、犀角、天花粉、生地、芍药、龙胆草等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如果阳明火盛,需要加石膏;如果三焦热极,或者闭塞不通,需要加泻火的大黄;如果热气壅塞在上,火气不能下降,可以在清火药中加泽泻、木通、栀子等药引导排泄,这样火气才能下降,血液才能清净。但火气也有虚实之分,有时需要兼顾补益,有时需要兼顾清泻,用药时需要仔细权衡。
若以假火作真火,則害不旋踵矣。
一、氣逆於臟,則血隨氣亂而錯經妄行,然必有氣逆喘滿,或胸脅痛脹,或黃柏弦強等證,此當以順氣為先,宜陳皮、青皮、杏仁、白芥子、澤瀉之屬主之。有火者,宜梔子、芍藥之類,兼以平肝;無火者,宜香附、烏藥、乾薑、鬱金之屬用行陰滯。然此必氣實多逆者,乃堪用此。
白話文:
如果把虛火誤認為實火治療,就會立刻造成傷害。
氣逆於臟腑,導致血液隨著氣亂而錯亂運行,就會出現氣逆喘滿、胸脅疼痛脹滿、筋脈緊繃等症狀。這時候應該以順氣為先,可以用陳皮、青皮、杏仁、白芥子、澤瀉等藥材。如果有火,則可以用梔子、芍藥等藥材,同時平肝。如果沒有火,則可以用香附、烏藥、乾薑、鬱金等藥材來疏通陰氣阻滯。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氣實且氣逆的情況。
蓋氣順則血自寧也。其或實中有虛,不堪消耗者,則或宜暫用,或酌其佐使,不可拘也。
一、凡火不盛,氣不逆,而血動不止者,乃其元陰受損,營氣失守,病在根本而然。經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此二言者,最得損傷失血之源。故凡治損傷無火無氣而血不止者,最不宜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又不宜妄用辛燥以動陽氣。
蓋此二者,大非真陰虧損者所宜,而治此之法,但宜純甘至靜之品培之養之,以完固損傷,則營氣自將寧謐,不待治血而自安矣。且今人以勞傷而病者多屬此證,若不救根本,終必敗亡。方列後條,用宜詳酌。
白話文:
氣血流通順暢,血液自然就會安定。如果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過度消耗,就應該暫時使用藥物,或者酌量搭配其他藥材,不可一成不變。
凡是沒有發燒、氣逆,但出血不止的狀況,都是因為元氣受損,營氣失守,病根在根本處。醫書記載:生活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就會損傷經絡。陽絡受損,血液就會外溢,導致吐血、鼻出血;陰絡受損,血液就會內溢,導致月經量過多。這兩句話精準地描述了失血的根源。因此,治療沒有發燒、氣逆,但出血不止的疾病,最忌諱亂用寒涼藥物損傷生氣,也不宜亂用辛燥藥物刺激陽氣。
因為這些方法不適合治療元氣虧損的疾病,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甘潤滋補的藥物,慢慢調理,以修復損傷,讓營氣自然安穩,不用特別治療出血,就能自行止住。而且現在很多勞損致病的人,都屬於這種情況,如果不去救治根本,最終將會走向衰敗。後面的藥方,請詳細斟酌使用。
一、吐血失血等證,凡見喘滿、咳嗽,及左右腔膈間有隱隱脹痛者,此病在肺也。若胸膈膻中之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此病在心主包絡也。若胸腹膨膨,不知飢飽,食飲無味,多涎沫者,此病在脾也。若脅肋牽痛,或躁擾喘急不寧,往來寒熱者,此病在肝也。
若氣短似喘,聲啞不出,骨蒸盜汗,咽乾喉痛,動氣忡忡者,此病在腎也。若大嘔大吐,煩渴頭痛,大熱不得臥者,此病在胃也。於此而察其兼證,則病有不止一臟者,皆可參合以辨之也。其於治法,凡肺病者,宜清降不宜升浮。心主病者,宜養營不宜耗散。脾病者,宜溫中不宜酸寒。
白話文:
吐血、失血等症狀,如果伴隨喘息胸悶、咳嗽,以及左右胸腔膈膜之間隱隱作痛,這病就屬於肺部問題。如果胸部和心窩之間感覺有牽拉疼痛,像線一樣細細的,或者胃部不適,感到空虛、嘈雜,難以言喻,這病就屬於心臟或心包絡問題。如果胸腹脹脹的,不覺得飢餓或飽腹,吃東西沒有味道,口水分泌多,這病就屬於脾臟問題。如果脅肋部位疼痛,或者煩躁不安、喘不過氣、反覆發熱,這病就屬於肝臟問題。
如果氣短像喘不過氣,聲音嘶啞,發不出聲音,骨頭發熱盜汗,咽喉乾燥疼痛,呼吸急促不安,這病就屬於腎臟問題。如果大量嘔吐,口渴頭痛,發高燒無法平躺,這病就屬於胃部問題。在觀察這些症狀時,也要考慮兼證,有可能同時涉及多個臟器,需要綜合判斷。治療方法方面,肺病要清降,不宜升浮;心臟病要養護營氣,不宜耗散;脾臟病要溫暖中焦,不宜酸寒。
肝病者,或宜疏利,或宜甘緩,不宜秘滯。腎病者,宜壯水,宜滋陰,不宜香燥克伐。胃病者,或宜大瀉,或宜大補,當察兼證虛實,勿謂陽明證儘可攻也。
一、治血之藥,凡為君為臣,或宜專用,或宜相兼,病有淺深,方有輕重。其間參合之妙,固由乎人,而性用之殊,當知其類,故茲條列於下:
血虛之治有主者。宜熟地、當歸、枸杞、鹿膠、炙甘草之屬。
血虛之治有佐者。宜山藥、山茱萸、杜仲、棗仁、菟絲子、五味子之屬。
白話文:
肝病患者,要麼需要疏通排泄,要麼需要溫和滋養,忌諱便秘積滯。腎病患者,應該補腎壯水,滋養陰液,忌諱香燥耗損。胃病患者,可能需要瀉下排毒,也可能需要大補元氣,必須觀察兼症虛實,不可一概而論陽明證就可攻伐。
治療血症的藥物,無論是主藥還是輔藥,要麼單獨使用,要麼互相搭配,病情輕重不同,用藥也需輕重相應。其中藥物配伍的妙處,固然依靠醫生經驗,但藥物的性質和功效也要了解清楚,才能用藥得當,所以在此列舉一些常用藥物:
針對血虛的治療,常用主藥有熟地、當歸、枸杞、鹿膠、炙甘草等等。
針對血虛的治療,常用佐藥有山藥、山茱萸、杜仲、棗仁、菟絲子、五味子等等。
血有虛而微熱者。宜涼補之,以生地、麥冬、芍藥、沙參、牛膝、雞子清、阿膠之屬。
血有因於氣虛者,宜補其氣。以人參、黃耆、白朮之屬。
血有因於氣實者宜行之降之。以青皮、陳皮、枳殼、烏藥、沉香、木香、香附、栝蔞、杏仁、前胡、白芥子、海石之屬。
白話文:
血虛且微熱的人,適合用涼補的方法,可以選用生地、麥冬、芍藥、沙參、牛膝、雞子等清熱的藥材,以及阿膠之類的藥材。
血虛是因為氣虛所致的人,應該補氣,可以選用人參、黃耆、白朮之類的藥材。
血虛是因為氣實所致的人,應該要行氣降氣,可以選用青皮、陳皮、枳殼、烏藥、沉香、木香、香附、栝蔞、杏仁、前胡、白芥子、海石之類的藥材。
血有虛而滯者,宜補之活之。以當歸、牛膝、川芎、熟地、醇酒之屬。
血有寒滯不化及火不歸原者,宜溫之。以肉桂、附子、乾薑、薑汁之屬。
血有亂動不寧者,宜清之和之。以茜根、山楂、丹皮、丹參、童便、貝母、竹瀝、竹茹、百合、茅根、側柏、藕汁、荷葉蒂、柿霜、桑寄生、韭汁、蘿蔔汁、飛羅面、黑墨之屬。
白話文:
如果血氣虛弱又運行不暢,應該補血活血,可以用當歸、牛膝、川芎、熟地、醇酒等藥材。
如果血氣寒冷凝滯,或熱氣不能歸位,應該溫暖血氣,可以用肉桂、附子、乾薑、薑汁等藥材。
如果血氣躁動不安,應該清熱和血,可以用茜根、山楂、丹皮、丹參、童便、貝母、竹瀝、竹茹、百合、茅根、側柏、藕汁、荷葉蒂、柿霜、桑寄生、韭汁、蘿蔔汁、飛羅面、黑墨等藥材。
血有大熱者,宜寒之瀉之。以黃連、黃芩、黃柏、知母、玄參、天花粉、梔子、石膏、龍膽草、苦參、桑白皮、香薷、犀角、青黛、童便、槐花之屬。
血有蓄而結者,宜破之逐之。以桃仁、紅花、蘇木、玄胡、三稜、蓬朮、五靈脂、大黃、芒硝之屬。
白話文:
當血液過於熱的時候,應該用寒性的藥物來瀉火。像黃連、黃芩、黃柏、知母、玄參、天花粉、梔子、石膏、龍膽草、苦參、桑白皮、香薷、犀角、青黛、童便、槐花等藥物都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當血液瘀積凝滯的時候,應該用破血逐瘀的藥物來化解。像桃仁、紅花、蘇木、玄胡、三稜、蓬朮、五靈脂、大黃、芒硝等藥物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血有陷者,宜舉之。以升麻、柴胡、川芎、白芷之屬。
血有燥者,宜潤之。以乳酪、酥油、蜂蜜、天門冬、柏子仁、蓯蓉、當歸、百合、胡桃肉之屬。
血有滑者,宜澀之止之。以棕灰、發灰、白芨、人中白、蒲黃、松花、百草霜、百藥煎、訶子、五味子、烏梅、地榆、文蛤、川續斷、椿白皮之屬。
白話文:
血液下陷,应该用升麻、柴胡、川芎、白芷等药物来提升它。血液干燥,应该用乳酪、酥油、蜂蜜、天门冬、柏子仁、蓯蓉、当归、百合、胡桃肉等药物来滋润它。血液滑脱,应该用棕灰、发灰、白芨、人中白、蒲黄、松花、百草霜、百药煎、诃子、五味子、乌梅、地榆、文蛤、川续断、椿白皮等药物来收敛止血。
血有澀者,宜利之。以牛膝、車前、茯苓、澤瀉、木通、瞿麥、益母草、滑石之屬。
血有病於風濕者,宜散之燥之。以防風、荊芥、葛根、秦艽、蒼朮、白朮、半夏之屬。
一、治血之劑,古人多以四物湯為主,然亦有宜與不宜者。蓋補血行血無如當歸,但當歸之性動而滑,凡因火動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濕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無如川芎,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載血上者忌之。氣虛多汗,火不歸原者,皆忌之。生血涼血無如生地,斂血清血無如芍藥,然二物皆涼,凡陽虛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脈弱身涼,多嘔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四物湯以治血者,不可不察其宜否之性。
白話文:
如果血液流通不順暢,就應該要讓它順暢起來。可以使用牛膝、車前子、茯苓、澤瀉、木通、瞿麥、益母草、滑石等藥材。
如果血液出現風濕症狀,就應該要散風祛濕。可以使用防風、荊芥、葛根、秦艽、蒼朮、白朮、半夏等藥材。
治療血液疾病的藥方,古人大多以四物湯為主,但也要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適合。當歸補血行血效果最佳,但它性燥滑,凡因火氣旺盛導致出血者忌用。因火氣而咳嗽,因濕氣而滑脫者,也都不適合使用。川芎行血散血效果最佳,但它性升散,凡火氣上炎導致出血者忌用。氣虛多汗,火氣不能歸於原本位置者,也不適合使用。生地補血涼血效果最佳,芍藥斂血清血效果最佳,但這兩種藥材都偏寒涼,陽虛體質者不適合,脾胃虛弱者也不適合,脈象虛弱、身體寒涼、經常嘔吐腹瀉者更不適合。因此,使用四物湯治療血液疾病,必須要仔細辨別患者的體質是否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