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5)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5)
1. 脫疽(六十五)
一芻蕘,左足趾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趾黑,五日其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此脾胃受毒所致。以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肉,割後骨始痛而可救。遂以十全大補湯治之而愈。蓋死肉乃毒氣盛,而拒絕營氣所致。況至陰之下,氣血難達。經曰風淫末疾,即此是也。向若攻伐之,則元氣愈盛,邪氣愈盛,乘虛上侵,必致不救。(俱薛按)
白話文:
有個採草藥的人,左腳腳趾長了一個水泡,感覺麻木而且顏色發紅。隔天,腳趾變黑,五天後整隻腳都變黑冰冷,失去痛覺,把脈發現脈象沉細。這是脾胃受到毒素侵襲所導致的。我給他服用一劑飛龍奪命丹,隔天讓他把腳上壞死的肉割除,割除後骨頭才開始有痛感,這樣才救得回來。之後用十全大補湯治療就痊癒了。壞死的肉是因為毒氣太強,拒絕營養的氣血滋養所致。何況腳趾是身體最末梢的地方,氣血難以到達。醫書說「風邪侵襲會導致末端疾病」,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當初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反而會讓元氣更加衰弱,邪氣更加猖獗,趁虛向上侵襲,必定會沒命。(以上是薛按的註解)
2. 腳發(六十六)
立齋曰:腳發之證,屬足三陰精血虧損,或足三陽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下注,為可治。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末傳惡證也,為不治。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以解壅毒,次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
若色黯不痛者,著肉灸、桑枝灸,以行壅滯,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壯脾土,滋化源,多有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生氣,吾未見其生者。
閣老靳介庵,腳趾縫作癢,出水腫焮,腳面敷止癢之藥不應,服除濕之藥益甚。余以為陰虛濕熱下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大參李北溪,左足赤腫作痛,此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與活命飲一劑,其痛頓止,灸患處出水,赤腫頓消。次用托裡消毒散四劑,灸患處,出膿而愈。
一儒者患此,腫硬色白,兩月餘矣。此足三陰虧損,為外寒所侵也,用大防風湯,及十全大補湯,兼服而消。後場屋不利,飲食勞倦,前證復作,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滑肌瘦,此脾土虛寒,而命門火不能相生。用八味丸、益氣湯,百餘劑,喜其年壯得愈。
一男子,腳心發熱,作渴引飲,或用四物芩連知柏之類,腹痛作嘔,煩熱大渴,此足三陰虧損,前藥復傷脾胃也。先用六君加炮姜,數劑而脾胃醒,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健,乃以加減八味丸,兼服半載而愈。
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以滾湯浸漬而出水,肌體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腎虛而水泛為痰也。服益氣湯、六味丸年餘,元氣復而諸證愈。(俱薛按)
白話文:
腳發(六十六)
腳部患病的症狀,是因足三陰經的精血虧損,或是足三陽經的濕熱下注所致。如果患處皮膚發紅腫痛,並出現膿液,這是濕熱下注,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只是輕微發紅腫脹,膿液清稀,則是精血虧損,比較難治。如果患處顏色發黑暗沉,不腫不痛,也沒有膿液,卻伴隨煩熱口渴,小便淋漓不斷,這是陰氣衰敗的嚴重症狀,難以治療。
治療方法:如果是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和活命飲來解毒,然後再服用益氣湯和六味丸來補益精氣。
如果患處顏色暗沉不痛,則可用肉灸和桑枝灸來疏通瘀滯,增強陽氣;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和八味丸,以健脾益胃,滋養元氣,這樣很多病人都能痊癒。如果只專注治療瘡瘍,反而損傷了元氣,我還沒見過這樣的病人能治好。
靳介庵閣老腳趾縫隙發癢,流出膿水腫脹,在腳面上敷止癢藥物無效,服用除濕藥物反而加重病情。我認為這是陰虛濕熱下注,於是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治療,最後痊癒。
李北溪先生左腳紅腫疼痛,這是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並服用一劑活命飲,疼痛立刻止住,灸過的患處流出膿水,紅腫也迅速消退。接著服用四劑托裡消毒散,並繼續灸患處,排出膿液後痊癒。
一位儒生患此病,腫硬發白,已經持續兩個多月了。這是足三陰經虧損,受外寒侵襲所致,用大防風湯和十全大補湯一起服用,腫痛就消退了。後來因為操勞過度,飲食不節,舊病復發,出現盜汗、內熱、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肌肉消瘦等症狀,這是脾土虛寒,腎中真火不足以溫煦脾陽。用八味丸和益氣湯治療了一百多劑,因為他年輕力壯,最終痊癒。
一位男子,腳心發熱,口渴多飲,曾服用四物湯、黃連、知母、柏子仁等藥物,結果反而出現腹痛嘔吐、煩熱口渴等症狀,這是足三陰經虧損,之前的藥物又傷了脾胃。先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幾劑藥後脾胃功能恢復,然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使脾胃更加強健,最後服用加減八味丸,持續半年後痊癒。
一位儒生,腳心發熱發癢,用滾燙的熱水浸泡後流出膿水,身體消瘦,口渴痰多,這是脾腎虛弱,水液代謝失常而導致痰濕停滯。服用益氣湯和六味丸一年多,元氣恢復,諸症狀也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