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2)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2)
1. 胎脈(十八)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任子也。《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脈經》曰: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此正陰搏陽別之謂,是即妊娠之脈,有可辨也。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
此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而再審以證,自有顯然可見者。
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無不以陰陽二字為綱領。然言多矛盾,悉屬疑似。茲余以坎離之象定之,庶得其要。蓋坎為天一之卦,坎中滿,陽在內也;離為地二之卦,離中虛,陰在內也。得坎象者為男,得離象者為女。所以男脈多沉實,沉實者,中滿之象;女脈多浮虛,浮虛者,中虛之象。
無論人之老少強弱,脈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無不如響之應,然尤於兩尺為最也,足稱捷法。
《脈訣》云: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質疑》謂離經之脈,即歇至者是也。在須臾卻非病。
白話文:
胎脈(十八)
《平人氣象論》說:婦女手少陰脈搏動很強的,就是懷孕了。《陰陽別論》說:陰氣搏動陽氣的分離,就叫做懷孕。《腹中論》說:怎麼知道懷孕快要生產了呢?答案是:身體雖然有病,卻沒有邪脈。《脈經》說:寸口尺脈之中,按壓脈搏不斷的,就是懷孕了。滑伯仁說:三部脈象浮沉都正常,沒有其他疾病卻不來月經的,就是懷孕了。
一般來說,婦女懷孕後,因為血液停滯氣血聚集,子宮內充盈,所以脈象一定會比平常滑利而頻數,這是正常的。但是,中年懷孕的婦女,以及血氣虛弱的婦女,脈象可能會出現細小而頻數不顯著的情況,不過即使在微弱的脈象中,也一定會有隱隱滑動的跡象,這就是陰氣搏動陽氣分離的表現,也就是懷孕的脈象,是可以辨別的。此外,懷孕的脈象頻數,與勞損導致的脈象頻數很相似。但是,勞損引起的脈象頻數,大多兼有弦澀的現象;而懷孕的脈象頻數,一定兼有柔和滑利的特點。
這就需要在細微之處,辨別邪氣和胃氣的差異,然後再結合其他證狀反覆審察,自然就能夠清楚地判斷。
辨別胎兒性別的方法,古今中醫都以陰陽二字為綱領。但是,相關論述眾說紛紜,多有矛盾,都屬於推測。我這裡用坎離卦象來判斷,或許能抓住要領。因為坎卦代表天一,坎卦內充滿,陽氣在內;離卦代表地二,離卦內空虛,陰氣在內。脈象呈現坎卦特徵的為男孩,呈現離卦特徵的為女孩。所以男性的脈象多沉實,沉實是內滿的象徵;女性的脈象多浮虛,浮虛是內虛的象徵。
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脈象的部位、大小,只要根據卦象觀察脈象,都能得到相應的反應,尤其以兩尺脈最為明顯,這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脈訣》說:將要生產的婦女,脈象離經(脈象消失),沉細而滑利,這與生產時間相符,夜半感覺疼痛就應該準備接生,第二天中午就能確定生產時間。《質疑》說,離經的脈象,也就是脈象暫時消失,這在短時間內並非疾病。
2. 胎候(十九)
巫方氏《顱囟經》云:一月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形分五臟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五臟論》有耆婆論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遊其魂,男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孫真人曰: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髖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髕骨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巢氏病源論》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四月始成其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此其大略也。
陳臨川曰:嘗試推巢氏所論云妊娠脈養之理,若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為一臟一腑,表裡之經,余皆如此。且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膽,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夏旺,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
手少陰、手太陽,乃心脈也,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尊也。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臟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
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誠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余因述其說。
一、胎有男女之辨。《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顱囟經》曰: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葛仙翁曰: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曰: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則成有遲速;體有陰陽,則懷有向背。
白話文:
胎候(十九)
古代醫籍記載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如下:
一個月時,精血凝聚成胎胞;二月時,胎兒開始成形;三月時,陽神化為三魂;四月時,陰靈化為七魄;五月時,五臟開始分化;六月時,六腑的功能確定;七月時,眼睛開竅,能看見光亮;八月時,元神具足,真靈下降;九月時,宮室器官都已形成,胎兒的形態基本確定;十月時,胎兒吸收的氣血充足,各個器官發育完善。
另一種說法是:一個月時像露珠,二月時像桃花,三月時男女分化,四月時形體具備,五月時筋骨形成,六月時毛髮長出,七月時胎兒的魂魄開始活躍,男胎能動左手,八月時胎兒的魂魄更加活躍,能動右手,九月時胎兒在腹中翻轉三次,十月時吸收的氣血充足。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胎兒一月時為胚胎,二月時為胎兒,三月時出現血脈,四月時形體形成,五月時能動,六月時骨骼完全長成,七月時毛髮長出,八月時臟腑完全長成,九月時能吞嚥食物,十月時百神俱備,即可出生。出生後六十天,瞳孔發育完全,能咳嗽、微笑並對人作出反應;一百五十天時,任脈發育完全,能翻身;一百八十天時,髖骨發育完全,能獨坐;二百一十天時,掌骨發育完全,能扶著東西站立;三百天時,髕骨發育完全,能行走。如果未能按時發育,則必然存在某些問題。
還有記載說:妊娠一個月稱為胎胚,由足厥陰脈(肝經)供給營養;二月稱為始膏,由足少陽脈(膽經)供給營養;三月稱為始胎,由手少陰脈(心經)供給營養。此時胎兒血脈尚未通暢,形體尚未完全成形,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變化。若想胎兒端正莊嚴,孕婦應常說正言,做正事;若想胎兒容貌姣好,可佩戴白玉;若想胎兒聰明賢惠,可多讀詩書,這便是外在環境和內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四月時胎兒血脈開始形成,由手少陽脈(三焦經)供給營養;五月時胎兒氣息開始形成,由足太陰脈(脾經)供給營養;六月時胎兒筋絡開始形成,由足陽明脈(胃經)供給營養;七月時胎兒骨骼開始形成,由手太陰脈(肺經)供給營養;八月時胎兒皮膚開始形成,由手陽明脈(大腸經)供給營養;九月時胎兒毛髮開始形成,由足少陰脈(腎經)供給營養;十月時,五臟、六腑、關節以及人神都已具備。
有一種觀點認為:妊娠期各個階段所依靠的經脈與季節相應: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屬木,與春季相應,所以一個月和二月由肝膽經供給營養;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屬火,與夏季相應,所以三月和四月由心經和三焦經供給營養;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屬土,與長夏相應,所以五月和六月由脾胃經供給營養;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屬金,與秋季相應,所以七月和八月由肺大腸經供給營養;足少陰(腎經)屬水,與冬季相應,所以九月由腎經供給營養。而且母親的腎臟與胎兒的發育關係密切,母親的真氣是胎兒賴以生存的根本。
十月時,胎兒在母體內已得到充足的營養供給,便等待時機出生。
關於胎兒性別的判斷,有以下幾種說法: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三陽經氣交匯則生男,三陰經氣交匯則生女;男胎取決於父氣,女胎取決於母氣;天地之氣陰陽調和,若氣流向左則生男,若氣流向右則生女。因此,胎兒的性別決定了其發育的快慢,陰陽的屬性決定了母子之間的聯繫方式。
男胎在三月開始活動,因為陽性早;女胎在五月開始活動,因為陰性晚。女胎背向母親,所以母親腹部柔軟;男胎面向母親,所以母親腹部堅硬。這些都是符合道理的說法。至於其他一些以精血先後或特定日期來判斷胎兒性別的說法,則過於模糊,缺乏科學依據,因此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