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3)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3)
1. 胎候(十九)
故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女胎背母而懷,故母子腹軟;男胎面母而懷,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談,所當察也。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道藏經》以一日、三日、五日得者為男等說,總屬億度渺茫,非有確見也。余不敢遵信,故別有微論,列子嗣類。
白話文:
所以,男胎在懷孕三個月時開始有胎動,是因為男屬陽,所以動得早;女胎在懷孕五個月時才開始有胎動,是因為女屬陰,所以動得晚。女胎是背對著母親懷抱的,所以母親的肚子摸起來比較軟;男胎是面對著母親懷抱的,所以母親的肚子摸起來比較硬。這些都是有道理的說法,應該仔細觀察。至於像褚氏用精血射出的先後順序來判斷男女,或是《道藏經》說在受孕當天、三天、五天懷上的就是男孩等等說法,都屬於臆測猜想,沒有確切的證據。我不敢相信這些說法,所以另外有一些個人的見解,將它們列在探討子嗣的篇章中。
2. 安胎(二十)
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其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
一、胎氣有寒而不安者,其證或吞酸吐酸,或嘔惡脹滿,或喜熱畏涼,或下寒泄瀉,或脈多沉細,或絕無火證,而胎有不安者,皆屬陽虛寒證,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溫胃飲、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亦當以平素之臟氣,察其何如,酌而用之。
一、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證。宜涼胎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但熱無虛者,如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一、胎氣有虛而不安者,最費調停。然有先天虛者,有後天虛者,胎元攸系,盡在於此。先天虛者,由於稟賦,當隨其陰陽之偏,漸加培補,萬毋欲速,以期保全。後天虛者,由於人事,凡色欲勞倦,飲食七情之類,皆能傷及胎氣,治此者,當察其所致之由,因病而調,仍加戒慎可也。然總之不離於血氣之虛,皆當以胎元飲為主。
若心脾氣虛於上者,宜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之類主之。若肝腎不足於下者,宜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主之。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宜秘元煎、菟絲煎之類主之。若多嘔惡者,當隨前證前方,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
凡治虛證,貴在隨機應變,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
一、胎氣有實滯氣滯,凡為惡阻,為脹滿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虛,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但察其所由而開之導之,諸治實者固無難也。嘔吐不止者,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主之,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食滯脹滿不安者,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肝氣滯逆,脹滿不安者,解肝煎主之。
怒動肝氣兼火者,化肝煎主之。脾肺氣滯,上攻作痛者,紫蘇飲主之。氣滯兼痰者,四七湯、二陳湯加當歸主之。氣滯兼火,為脹為煩者,枳殼湯、束胎丸之類主之。
一、王節齋曰:調理妊婦,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用之。此一說者,雖若有理,而實有大病,不可不辨也。夫孕之胎氣,必隨母之臟氣,大都陰虛者多熱氣,陽虛者多寒氣,寒之則寒,熱之則熱者,是為平氣。今以十人言之,則寒者居其三,熱者居其三,平者居其四,此大較也。
若謂受胎之後,必增內熱,自與常人不同,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六君、生薑、半夏之屬而後效,其果增熱否乎?故治熱宜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胎氣不穩,原因有很多種,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胎氣不穩一定有其原因,可能是虛弱、實證、寒症或熱症,這些都可能導致胎氣不穩。治療的原則是針對病因來處理,這樣才能安胎。所以安胎的藥方不能一成不變,也不應該拘泥於懷孕的月份,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藥方,因病施治,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認為白朮和黃芩是安胎的聖藥,就執著地使用,很可能會犯錯。
一、如果胎氣不穩是因寒症引起的,可能會有吞酸吐酸、噁心脹滿、喜歡溫熱畏懼寒涼、腹瀉、脈象沉細等症狀,或者沒有明顯的火熱症狀,但胎氣就是不穩,這些都屬於陽虛寒症,只要溫補身體,胎氣自然就會安定。可以選用溫胃飲、理陰煎等藥方,並根據個人體質狀況,酌情增減藥物。
二、如果胎氣不穩是因熱症引起的,可能會有煩躁發熱、口渴、躁動不安、上吐下瀉、出血、小便赤黃、脈象滑數等症狀。可以選用涼胎飲、保陰煎等藥方。如果只有熱症而沒有虛症,可以使用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等藥方,清熱解火,胎氣自然會安定。
三、如果胎氣不穩是因虛症引起的,治療上最需要小心調養。虛症又分為先天虛和後天虛,這兩種虛症都與胎兒的健康息息相關。先天虛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應該根據陰陽偏盛的情況,逐漸加強補養,切不可急於求成,以期保全胎兒。後天虛是由於後天因素造成,像是房事過度、勞累、飲食不當、情緒失調等,這些都可能傷及胎氣。治療這種情況,應當找出病因,根據病情調養,並且要戒除不良習慣。總的來說,虛症多半離不開氣血虛弱,可以以胎元飲為主來治療。
如果是心脾氣虛,可以使用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等藥方。如果是肝腎不足,可以使用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如果是氣血兩虛,可以使用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藥方。如果是脾腎氣虛並且有濁氣,可以使用秘元煎、菟絲煎等藥方。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在上述藥方中,加入二陳湯之類來調和。
治療虛症,最重要的是隨機應變,不能執著於固定的藥方。
四、如果胎氣不穩是因實症引起的,像是孕吐、脹滿等,通常是因為孕婦本身不虛弱,而是因為體內有鬱滯。只要找出病因,疏導開解,治療實症並不困難。如果嘔吐不止,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枳殼、砂仁來治療,也可以使用人參橘皮湯。如果是因為消化不良導致的脹滿不適,可以使用小和中飲來加減藥方。如果是肝氣鬱滯導致的脹滿不適,可以使用解肝煎。
如果是因怒氣傷肝而引起的火氣,可以使用化肝煎。如果是脾肺氣滯,向上衝擊引起疼痛,可以使用紫蘇飲。如果是氣滯兼有痰,可以使用四七湯或二陳湯加上當歸。如果是氣滯兼有火氣,導致脹滿煩躁,可以使用枳殼湯或束胎丸。
五、王節齋認為,調理孕婦的重點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是安胎的主藥,黃芩清熱是安胎的聖藥,在夏天應該加用黃芩。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必須加以辨明。胎兒的胎氣是隨著母親的臟氣而變化的,通常陰虛的人容易有熱氣,陽虛的人容易有寒氣,寒則寒,熱則熱,這才是正常的狀態。如果以十個人來說,大概有三個人是寒症,三個人是熱症,四個人是正常狀態。
如果說懷孕之後,體內一定會增加熱氣,這就和正常人不一樣了,那為什麼治療孕吐時,使用二陳湯、六君子湯、生薑、半夏等藥物才會有效呢?難道這些藥物會增加熱氣嗎?所以治療熱症才需要使用黃芩,寒症就不適合使用。不只是寒症不適合使用,正常體質的人也不適合使用。因為現在的孕婦,體質強壯的很少,體質虛弱的很多,體虛通常也意味著陽虛。如果使用黃芩,反而會損傷陽氣,可能會立即發病,或者即使當時沒有感覺,也會暗中損耗陰氣和胎元,導致產婦體弱多病,或孩子脾胃不好,多半都是因為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