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9)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9)
1. 形氣(七)
《陰陽清濁篇》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決氣篇》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衛氣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
《壽夭剛柔篇》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詳生死門)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聽聽人體氣的清濁之分。岐伯說:從食物攝取的,是濁氣;從呼吸攝取的,是清氣。清氣流向陰經,濁氣流向陽經。濁氣中較清的部分,會從咽喉往上排出;清氣中較濁的部分,則往下運行。如果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就叫做亂氣。
黃帝問:既然陰氣是清的,陽氣是濁的,但濁氣中有清的部分,清氣中也有濁的部分,要如何區分呢?岐伯說:氣的大方向區分是,清氣往上進入肺部,濁氣往下進入胃部。胃中清氣會從口往上排出;肺中濁氣會往下注入經脈,最後累積在體內較深的地方。
清氣,它的性質是滑利的;濁氣,它的性質是澀滯的。這是氣的正常狀態。
黃帝問: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我以為都是同一種氣,現在卻要區分為六個名稱,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岐伯說:陰陽兩種氣相互搏動,結合而成形體,通常比身體先產生,這就叫做精。
什麼是氣呢?岐伯說:上焦(心肺部位)開展,宣散五穀的精微,溫潤皮膚、充養身體、滋潤毛髮,就像霧露灌溉一樣,這就叫做氣。
什麼是津呢?岐伯說:皮膚的毛孔開泄,汗水大量流出,這就叫做津。
什麼是液呢?岐伯說:食物進入體內,使氣充足,濡潤骨骼,使骨骼能夠屈伸,潤澤外泄,補充腦髓,使皮膚潤澤,這就叫做液。
什麼是血呢?岐伯說:中焦(脾胃部位)接受食物精微,提取汁液,變化成紅色,這就叫做血。
什麼是脈呢?岐伯說:阻礙並引導營氣,使其無法散逸,這就叫做脈。
精氣耗損過多,會導致耳聾;氣耗損過多,會導致視力模糊;津液耗損過多,會導致皮膚毛孔鬆開,大量出汗;液體耗損過多,會導致骨骼活動不靈活,面色枯槁,腦髓虧損,小腿酸痛,耳鳴頻繁;血液耗損過多,會導致面色蒼白,枯槁沒有光澤,脈象空虛,這些都是精、氣、津、液、血耗損的徵兆。
還有關於衛氣的描述:人有肥胖、有膏脂、有肌肉。膏脂多的人氣也多,氣多的人身體發熱,發熱的人就耐寒。肌肉多的人血也多,血多的人形體就豐滿,形體豐滿的人就健康。脂肪多的人血液清淡,氣滑利且少,所以形體不會很大。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還有關於壽命的描述:形體與氣相協調相應,就能長壽;不相協調相應,就會早夭。(詳細內容請參考生死篇)
2. 血氣(八)
《營衛生會篇》: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詳血證門)
《五音五味篇》曰: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數之常也。
《八正神明論》曰: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白話文:
《營衛生會篇》說:血和氣,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這是什麼意思呢?(詳細內容在血證門中說明)
《五音五味篇》說:現在婦女的生理狀況,通常是氣比較充足,而血比較不足,這是因為她們有月經的關係而流失血液。沖脈和任脈的氣血無法滋養口唇,所以口唇不容易長出鬍鬚。因此,聖人觀察人的氣色,臉色偏黃或偏紅的人,通常是體內熱氣較多;臉色偏青或偏白的人,通常是體內熱氣較少;臉色偏黑的人,通常是血多氣少。一般來說,太陽經脈的人,通常是血多氣少;少陽經脈的人,通常是氣多血少;陽明經脈的人,通常是血氣都多;厥陰經脈的人,通常是氣多血少;少陰經脈的人,通常是血多氣少;太陰經脈的人,通常是血多氣少。這是一般人體內氣血的自然常態。
《八正神明論》說:所以要養護精神的人,一定要了解身體的胖瘦,以及營氣、衛氣、血氣的盛衰狀況。血氣是人精神的根本,必須謹慎養護。
3. 營衛氣(九)
《本藏篇》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
《營衛生會篇》帝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衛氣行篇》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是以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痹論》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
《禁服篇》曰: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逆調論》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生氣通天論》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白話文:
《本藏篇》說:經脈是運行血液和氣,來滋養陰陽、潤澤筋骨、使關節靈活的東西。衛氣則是溫暖肌肉、充實皮膚、使皮膚紋理細密、掌管開合的東西。
《營衛生會篇》中黃帝問道: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食物進入胃,再傳到肺,五臟六腑都從這裡獲取精氣。其中清純的部分稱為營氣,混濁的部分稱為衛氣。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則在脈管外運行。
《衛氣行篇》說:衛氣的運行,一天一夜在全身運行五十週,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週,夜晚在陰經運行二十五週。因此在早晨陰氣消盡時,陽氣從眼睛發出,眼睛張開時,氣就向上運行到頭部。
《痹論》說:營氣是水穀精微之氣,調和於五臟,散布於六腑,才能進入脈管。因此它循著脈管上下運行,貫通五臟,聯絡六腑。衛氣是水穀中慓悍之氣,它的氣輕快流暢,不能進入脈管。因此它在皮膚之間、肌肉之中運行,熏蒸於盲膜,散布於胸腹。
《禁服篇》說:仔細觀察衛氣的狀況,它是引發各種疾病的根源。
《逆調論》說:營氣虛弱就會感覺麻木不仁,衛氣虛弱就會肢體活動無力,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就會既麻木不仁又肢體無力。
《生氣通天論》說:營氣不順暢,逆行於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