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8)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8)
1. 經氣臟氣(五)
《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詳眼目門)
《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動輸篇》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脈宗氣也。(詳脾胃門)
《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臟。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流於兩髀;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太陰陽明論》曰:四肢皆稟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詳脾胃門)
《五藏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能實也。
《平人絕谷篇》曰:平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實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
《邪氣臟腑病形篇》帝曰:天寒地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詳面病門)
《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宮,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詳聲喑門)
白話文:
《大惑論》說:五臟六腑的精華之氣,都會向上注入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匯聚,也是營氣、衛氣、魂魄經常運作的地方,更是神氣產生的地方。(詳細內容在眼目門)
《衛氣篇》說:請說說氣的通道:胸部有氣的通道,腹部有氣的通道,頭部有氣的通道。所以氣在頭部的,會停留在腦部;氣在胸部的,會停留在胸骨和背部的腧穴;氣在腹部的,會停留在背部的腧穴,以及肚臍左右兩邊的衝脈動脈;氣在小腿的,會停留在氣街穴,以及承山穴到腳踝以下的地方。
《動輸篇》說:四肢末端的陰陽交會處,是氣的大脈絡。四肢關節的部位,是氣所行經的道路。所以脈絡斷絕,道路反而能通暢,四肢關節鬆解,氣就能匯合,像環一樣互相輸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循環不已。
《平人氣象論》說:胃的大絡,叫做虛里,是脈搏宗氣所在的地方。(詳細內容在脾胃門)
《邪客篇》黃帝問:人有八個虛弱的部位,要怎麼觀察呢?岐伯回答:可以用來觀察五臟的狀況。心肺有邪氣,它的氣會停留在兩肘;肝有邪氣,它的氣會停留在兩腋;脾有邪氣,它的氣會停留在兩大腿內側;腎有邪氣,它的氣會停留在兩膝膕窩。這八個虛弱的部位,都是氣機運行的關節,真氣所經過的地方,血脈絡所游走的地方,邪氣和瘀血不應該停留,如果停留就會傷害經絡、骨節和關節,導致不能彎曲伸展,造成肢體攣縮。
《太陰陽明論》說:四肢都從胃接受水穀精微,但不能直接到達經脈,必須通過脾的運化,才能被吸收利用。(詳細內容在脾胃門)
《五藏別論》說:腦髓、骨骼、脈管、膽、女子胞(子宮),這六個是地氣所產生的,都藏在陰經裡,像大地一樣。所以它們只藏而不外洩,叫做奇恆之府。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是天氣所產生的,它們的氣象像天一樣,所以只排洩而不儲藏。它們接收五臟濁氣,叫做傳化之府,不能長時間停留,必須輸布排洩。魄門(肛門)也受五臟支配,水穀不能長時間儲藏。
所謂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洩的,所以滿而不能實在。六腑是傳化水穀而不儲藏的,所以實在而不能滿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食物進入口中,胃就充實而腸就空虛;食物下到腸道,腸道就充實而胃就空虛。所以說實在而不能滿盈,滿盈而不能實在。
《平人絕谷篇》說:平常人胃充實的時候腸就空虛,腸充實的時候胃就空虛,這樣不斷地交替充實和空虛。所以氣才能上下運行,五臟才能安定,血脈才能調和,精神才能正常。
《邪氣臟腑病形篇》黃帝問:天氣寒冷,地上結冰,為什麼人的臉卻不穿衣服也能維持溫暖呢?岐伯回答:因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它們的血氣都向上運行到面部,並從孔竅散發出來。(詳細內容在面病門)
《靈蘭秘典論》說:膀胱是儲存水液的處所,津液儲藏在膀胱,經過氣化作用就能排出體外。
《憂恚無言篇》黃帝問:人突然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話,是因為什麼通道被阻塞了,是什麼氣沒有出來,導致聲音發不出來?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少師回答:咽喉是水穀通過的通道,喉嚨是氣上下往來的地方。(詳細內容在聲喑門)
2. 脈氣(六)
《五臟別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動輸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脈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詳脾胃門)
《五十營篇》曰: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詳脈神章)
《根結篇》曰: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玉機真藏論》曰:春脈如弦。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夏脈如鉤。(詳脈神章)
《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詳脈神章)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無胃氣亦死。(詳脾胃門)
白話文:
脈氣(六)
《五臟別論》中,黃帝問:為什麼氣口這個部位能夠獨自代表五臟的狀況?岐伯回答說:胃是水穀食物的海洋,是五臟六腑賴以生存的根本。吃進去的各種食物味道都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氣口這個部位,也屬於太陰經脈。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然後在氣口這個部位表現出來。所以,五種氣味從鼻子進入,儲存在心肺之中,心肺如果生病了,鼻子也會出現不適的狀況。
《動輸篇》中說: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胃的清氣向上注入到肺,肺的脈絡從太陰經運行,它的運行是隨著呼吸往來的。(詳細內容在脾胃門篇有說明)
《五十營篇》中說: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運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也運行三寸。一呼一吸之間,氣總共運行六寸。(詳細內容在脈神章篇有說明)
《根結篇》中說:人一天一夜的氣血循環要運行五十個週期,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所謂的五十個週期,是指五臟都能夠獲得氣的滋養。把住病人的脈口,數它的跳動,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都不出現間歇,表示五臟都得到氣的滋養。如果跳動四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一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三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兩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二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三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十次出現一次間歇,表示有四個臟器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不到十次就出現間歇,表示五個臟器的氣都衰竭了,病人的生命不長了。所謂跳動五十次不出現間歇,是正常現象,可以用來判斷五臟的情況。至於說生命不長的人,指的是脈搏有時快有時慢,不規律。
《玉機真藏論》中說:春季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春季的脈象屬於肝,肝屬於東方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所以它的氣來的時候是柔軟、輕虛而滑的。脈象的走向是端正、直長,所以說像琴弦。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表示生病了。如果脈象來的時候是實在而強的,就叫做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象來的時候是不實在而微弱的,就叫做不及,病在體內。夏季的脈象像彎鉤一樣。(詳細內容在脈神章篇有說明)
《脈要精微論》中說:脈象,是血液的居所。如果脈搏長,表示氣的運行是順暢的;如果脈搏短,表示氣的運行有問題。如果脈搏跳動很快,表示內心煩躁;如果脈搏很粗大,表示病情正在加重;如果脈搏在上面顯得強盛,表示氣往上逆;如果脈搏在下面顯得強盛,表示氣脹;如果脈搏跳動有間歇,表示氣衰弱;如果脈搏很細微,表示氣不足。(詳細內容在脈神章篇有說明)
《平人氣象論》中說:正常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一次。如果脈搏跳動次數比呼吸次數少,表示氣不足。正常人的氣稟受於胃,如果人沒有胃氣就表示氣是逆亂的,逆亂的人會死亡。脈搏如果沒有胃氣,也會導致死亡。(詳細內容在脾胃門篇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