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24)

1. 頭面腫(三十六)

經曰:熱甚則腫。大抵毒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故亦可以腫與不腫,察毒之甚與不甚也。然痘瘡應期起發,毒必以漸盡出,故頭面亦必以漸浮腫,此毒火聚於三陽之分,欲化膿漿,其宜然也。然止宜微腫,而甚腫者,大作所宜。若當起發之時,頭面全然不腫,必其痘稀磊落,毒氣輕淺者然,此最吉兆也。

一、痘以漸起,面以漸腫,及灌膿收靨而腫以漸消,此常候也。如應腫不腫者,必其元氣不足;應消不消者,必其毒氣有餘,須急治之。

一、有痘未起發而頭面預腫,皮光色嫩,如瓠瓜之狀,此惡毒上衝之候也。又有痘點已見,但隱隱於皮膚之中,肉目腫而痘不起者決死。汪氏《理辨》曰:痘起五六日之際,有面目先腫而光亮者,是陽乘陰分,毒不能發也。

何也?血乃氣之本,氣乃血之標,血有不足,則根本之力已虧,故致虛陽動作,其氣妄行肉分,區區不足之血,何能載毒而出?七日之後,傳經已足,則氣退毒陷,陰陽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凡值此者,不可不預調氣血,若待臨期,無能為矣。

一、痘正起發頭面腫脹時,正面之瘡切防瘙癢,不可使之抓破,少有損傷,以致真氣外泄,邪氣內蝕,則腫消毒陷,多致死矣。但得破者復灌,消者復腫,飲食二便如常,則變凶為吉矣,宜十全大補湯,或合苦參丸治之。

一、頭面腫脹而眼目咽喉痛閉者,急宜解毒,眼與咽喉相兼治之,宜消毒化斑湯去升麻,或大連翹飲主之。

一、兼疫毒之氣而頭項腮頜預腫者,此必大頭風及蝦蟆瘟之屬,宜以疫氣治之,如大連翹飲,及普濟消毒飲之類主之。但兼此者亦多凶少吉也。

白話文:

頭面腫脹(三十六)

書中記載:熱盛則腫。大多數毒性重的疾病都會腫脹,毒性輕的則不會腫,所以可以通過腫脹與否來判斷毒性的輕重。但是,痘瘡在應當發病的時間開始長出痘疹,毒氣必定逐漸排出,所以頭面也會逐漸浮腫,這是因為毒火聚集在三陽經絡的分佈區域,想要化膿,這是正常的現象。然而,只宜輕微腫脹,腫脹嚴重則預示病情危重。如果在痘疹應該發出的時候,頭面完全不腫,則表示痘疹稀疏,毒氣輕淺,這是最好的徵兆。

第一,痘疹逐漸長出,面部逐漸腫脹,直到膿液排出、痘印消退,腫脹也逐漸消退,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該腫脹卻不腫脹,則表示元氣不足;如果該消退卻不消退,則表示毒氣過盛,需要緊急治療。

第二,痘疹尚未長出,而頭面卻先腫脹,皮膚光亮潤澤,像瓠瓜一樣,這是惡毒上衝的徵兆。還有一種情況是,痘點已經出現,但隱隱約約藏在皮膚裡面,肉眼可見腫脹,但痘疹卻不長出來,這預示著必死無疑。汪氏《理辨》中記載:痘疹發出五六日左右,如果先出現面部腫脹且光亮,這是陽氣亢盛侵犯陰分,毒氣無法發散的表現。

這是因為:血液是氣的根本,氣是血的表現,血液不足,則根本之力已虧損,所以導致虛陽浮動,氣血妄行於肌肉組織,如此不足的血液,怎麼能夠承載毒氣排出呢?七日之後,經絡氣血運行已經足夠,則氣虛毒陷,陰陽失調,更無藥可治。凡遇到這種情況,不可不預先調理氣血,如果等到發病時再治療,就無能為力了。

第三,痘疹正在發出,頭面腫脹時,臉上的瘡瘍要防止搔癢,不可抓破,稍有損傷,就會導致真氣外泄,邪氣內侵,腫脹加重,膿液減少,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已經破損的再次化膿,消退的再次腫脹,飲食二便如常,則可以轉危為安,宜服用十全大補湯,或者配合苦參丸治療。

第四,頭面腫脹,且眼目咽喉疼痛閉塞,需要緊急解毒,眼和咽喉要同時治療,宜服用消毒化斑湯(去升麻),或者大連翹飲。

第五,兼有疫毒之氣,頭項腮頜先期腫脹,這必定是大頭風或蝦蟆瘟之類的疾病,應該用治療疫氣的方法,如大連翹飲、普濟消毒飲等。但是兼有此症者,大多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