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須集 (6)

1. 動氣(四十八)

《論》曰:諸動氣者,不可發汗,亦不可下。按:此動氣一證,即築築然動於臍傍,及左乳之下曰虛里者,皆其聯絡者也。考之《難經》,則以臍之上下左右,分心腎肝肺四臟,而各列其證。在《傷寒論》所載亦詳。成無己曰:動氣者,臟氣不治,正氣內虛也。雖諸說如此,然皆未盡其要,所以今之醫家,多不識此為何證,而且疑為未見此證也。

余嘗留心察此,所見極多。蓋動氣之在臍傍者,皆本於下焦之陰分,凡病關格勞損者,多有此證,而尤於瘦薄者易見之。其動之微者,則止於臍傍上下,其動之甚者,則連及虛里心脅,真若舂舂連續,而混身皆振動者。此以天一無根,故氣不蓄臟,而鼓動於下,誠真陰不守,大虛之候也。

何以驗之?但察於呼吸飢飽之頃,可得其徵。凡病此者,餒時則動甚,飽時則稍緩,呼出則動甚,吸入則稍緩,但虛甚者動必甚,虛微者動亦微,豈非虛實之明證乎。即在病者,雖常覺其振動,而無疼無癢,尚不知為何故,醫家多不以為意,弗能詳察,故不知為何病,此動氣之不明也久矣。此動氣之見於虛損者極多,而見於傷寒者亦不少也。

精虛者既不可汗,陰虛者又不可下,仲景但言其禁,而不言其治,然則動氣之治,豈無法乎?獨於霍亂條中雲:臍上築者,腎氣動也,用理中丸去朮加桂四兩以治之,此其意在脾腎,概可知也。然余之治此,則惟直救真陰,以培根本,使其氣有所歸,無不獲效。欲察虛實者,最不可忽此一證,《類經》虛里穴下有詳註,當並考之。

白話文:

《論》中說:凡是出現動氣的症狀,都不可以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所謂的動氣,指的是在肚臍旁邊,以及左邊乳房下方的虛里穴,出現像脈搏一樣跳動的現象,這些地方都是相互連繫的。根據《難經》的記載,把肚臍的上下左右,分別對應到心、腎、肝、肺四個臟腑,並詳細列出各自的症狀。《傷寒論》中也有詳細的描述。成無己認為,動氣是臟腑的氣機失調,正氣虛弱的表現。雖然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完全說中要點,所以現在的醫生,大多不了解這是什麼病症,甚至懷疑根本沒有這種病。

我曾仔細觀察過,發現這種情況非常多。動氣發生在肚臍旁邊,通常是下焦陰分虛弱引起的,凡是患有關格病或勞損疾病的人,多半會有這種症狀,尤其在瘦弱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動的比較輕微時,只在肚臍旁邊上下跳動;動的比較嚴重時,則會連到虛里穴、心臟和脅肋部位,感覺像是連續不斷的撞擊,甚至全身都在震動。這是因為人體的先天元氣不足,無法把氣儲藏在臟腑中,才會導致氣在下方鼓動,的確是真陰不足、大虛的表現。

要如何判斷呢?只要觀察在呼吸、飢餓或飽食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端倪。凡是患有這種病的人,肚子餓的時候跳動得更厲害,吃飽時則稍微緩和;呼氣時跳動劇烈,吸氣時則稍微緩和。但凡虛弱嚴重的人,跳動一定劇烈;虛弱輕微的人,跳動也比較輕微,這難道不是虛實的明顯證據嗎?即使是病人自己,雖然常常感覺到這種跳動,但因為沒有疼痛或搔癢,所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醫生大多也不在意,沒有仔細觀察,所以不知道是什麼病,這就是動氣長期以來被忽略的原因。這種動氣現象在虛損的病人身上很常見,在傷寒病人身上也不少見。

精氣虛弱的人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陰虛的人也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張仲景只提到這些禁忌,卻沒有說明如何治療。難道動氣就沒有辦法治療嗎?《傷寒論》中在霍亂條提到:「肚臍上方有跳動的感覺,是腎氣在跳動」,可以使用理中丸去掉白朮,加入四兩桂枝來治療,這表明了治療的重點在脾腎。而我治療這種情況,則是直接補救真陰,培養根本,讓氣有所歸屬,這樣就沒有不見效的。想要分辨虛實的人,絕對不能忽略這個症狀,《類經》在虛里穴的註釋中有詳細的說明,應該一併參考。

2. 戰汗(四十九)

論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其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大而數,按之不芤,此本不虛,故其欲解,則但汗出而不發戰也。

一、戰與慄異,戰由乎外,慄由乎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之時,若其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但汗出自不作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則為戰,正勝則戰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爭於外者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正之爭於內者則為慄,慄其甚者也。

《論》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夫戰為正氣將復,慄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但慄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邪內盛,正不勝邪,而反為邪氣所勝。凡遇此證,使非用大補溫熱之劑,及艾灼回陽等法,其他焉得而御之。

余嘗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傷寒,初起即用溫補,調理至十日之外,正氣將復,忽爾作戰,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於余。余用六味回陽飲,入人參一兩,姜附各三錢,使之煎服。下咽少頃,即大汗如浴,時將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脫,鼻息幾無,復以告余。

余令以前藥復煎與之。告者曰:先服此藥,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謂曰:此中有神,非爾所知也。急令再進,遂汗收神復,不旬日而起矣。嗚呼!發汗用此,而收汗復用此,無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與汗之收,皆元氣為之樞機耳。故余紀此,欲人知合闢之權,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白話文:

討論說:如果脈象浮而且緊,按下去卻是空虛無力,這表示身體本來就虛弱,所以才會發冷顫抖然後流汗。這種人因為本來就虛弱,所以會發冷顫抖;因為脈象浮,所以流汗後就會好轉。如果脈象浮大而且跳動很快,按下去不空虛,這表示身體本來不虛弱,所以要好的時候,就只會流汗而不會發冷顫抖。

一、顫抖和寒慄不同,顫抖是身體外部的反應,寒慄是身體內部的反應。一般來說,感冒快要好的時候,如果身體的抵抗力很強,邪氣無法與之抗衡,那麼只會流汗而不會顫抖,所謂的不顫抖,應該知道是身體不虛弱的表現。如果這個人本來就虛弱,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輕微的會感到身體發抖,嚴重的就會顫抖,當正氣戰勝邪氣時,就會顫抖然後流汗而好轉。所以說,凡是邪氣和正氣在體外爭鬥的表現就是顫抖,顫抖是身體快要好轉的徵兆;而邪氣和正氣在體內爭鬥的表現就是寒慄,寒慄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書上說:如果身體內部受到邪氣侵擾,一定會感到內部的寒慄。顫抖是正氣將要恢復的表現,而寒慄則是邪氣更加強盛的表現,所以感冒六七天後,如果只有寒慄而沒有顫抖,最終會變成寒邪入侵的嚴重情況,大多無法救治。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陰邪在體內旺盛,正氣無法戰勝邪氣,反而被邪氣打敗。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用大補元氣、溫熱身體的藥劑,以及艾草燒灼來恢復陽氣等方法,其他方法是無法抵禦病邪的。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年過七旬的衰老病人,突然得了感冒,剛開始就用溫補的藥物調理,到了十天之後,正氣快要恢復時,忽然開始顫抖,從早上到上午都無法流汗,寒冷顫抖非常危險,於是向我求救。我用六味回陽飲,加入一兩人參和三錢的乾薑、附子,讓他煎服。服藥後不久,就大汗淋漓,像洗澡一樣,時間快到中午時,汗液不停流出,身體冰冷虛脫,呼吸都快要停止,再次告訴了我。

我讓他再用之前的藥方煎服。告訴我的人說:之前吃這個藥,已經大量出汗難以忍受了,現在又吃,還可以再出汗嗎?我笑著說:這裡面有奧妙,不是你能理解的。趕緊讓他再服藥,於是汗就止住了,精神也恢復了,不到十天就痊癒了。唉!用這個藥來發汗,又用這個藥來止汗,難怪讓人懷疑。卻不知道汗的排出和汗的停止,都是元氣在主導運作。所以我記錄下這個案例,是想讓人知道,開合的權力,不在於能不能發汗或止汗,而在於主導這一切的是什麼。

3. 頭汗(五十)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內脫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伐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

《論》曰:傷寒五六日,頭出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難,脈細者,此為陽微結,乃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得屎而解。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論》曰:傷寒十餘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論》曰:太陽病,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際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曰: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

《論》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

《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者,蓋陽脫也。

一、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宜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幹薑湯,及新方諸柴胡飲,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宜人參白虎湯、益元散之類主之。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或大陷胸湯,或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宜承氣湯。

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宜速用獨參湯,或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白話文:

頭部出汗的狀況有兩種原因,一是邪熱向上積聚,一是陽氣向內脫失。頭部是所有陽氣匯集的地方,一般來說,傷寒病全身都出汗的,叫做熱氣發散,如果身體沒有出汗,那麼熱氣就無法發散,反而會向上蒸騰到陽氣的部位,所以只會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治療這種熱氣蒸騰引起的頭汗,可以用清熱或發散的方法,嚴重時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只要去除熱氣,病自然就會好。至於陽氣脫失的狀況,大多是因為胡亂使用瀉藥損傷陰液,或是過度地攻伐,或是腹瀉不止,導致陰液在下方枯竭,陽氣就會從上方脫出,小便不通,同時出現頭部出汗,這就非常危險了。

《傷寒論》中說:傷寒五六天,出現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涼,心下感覺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困難,脈搏細弱的,這是陽氣微弱且有結滯,屬於一半在裡一半在外的狀況。脈搏雖然沉緊,但不能說是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會有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排便後就會好轉。《傷寒論》又說:傷寒五六天,已經發汗又用了瀉藥,胸脅感覺滿悶微結,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心煩的,這是病情還沒解除,應該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

《傷寒論》還說:傷寒十多天,只是胸部有結滯而沒有明顯發熱的,這是水液停留在胸脅部位,只出現頭部出汗的,應該服用大陷胸湯。《傷寒論》又說:陽明病,出現便血和說胡話的,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只有頭部出汗的,應該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熱,大量出汗後就會好轉。

《傷寒論》說: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瀉藥,如果沒有胸部結滯,只是頭部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汗水只在脖子周圍,小便不順暢的,身體一定會發黃。《傷寒論》又說:陽明病,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利,一定會發黃。

《傷寒論》說:濕氣重的病人使用瀉藥後,額頭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的,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的,也會死亡。

《脈經》說:陽氣向上外散,汗水從頭部出來,這是陽氣脫失的表現。

總之,頭部出汗,脈搏緊數,屬於有表邪需要發散的,適合服用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乾薑湯,以及其他以柴胡為主的方劑,都可以酌情使用。如果屬於火邪,脈搏洪大滑動,體內煩熱,頭部出汗,應該清熱的,適合服用人參白虎湯、益元散之類的藥方。如果是水液停留在胸部,心下感覺滿悶,頭部出汗的,可以服用大陷胸湯,或者小半夏茯苓湯。如果是大便乾燥,腹部脹痛,頭部出汗的,應該服用承氣湯。

如果是各種虛弱引起的腹瀉,導致陽氣脫失而頭部出汗的,應該立即服用獨參湯,或者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為緊急搶救,或許可以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