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須集 (6)

1. 動氣(四十八)

《論》曰:諸動氣者,不可發汗,亦不可下。按:此動氣一證,即築築然動於臍傍,及左乳之下曰虛里者,皆其聯絡者也。考之《難經》,則以臍之上下左右,分心腎肝肺四臟,而各列其證。在《傷寒論》所載亦詳。成無己曰:動氣者,臟氣不治,正氣內虛也。雖諸說如此,然皆未盡其要,所以今之醫家,多不識此為何證,而且疑為未見此證也。

余嘗留心察此,所見極多。蓋動氣之在臍傍者,皆本於下焦之陰分,凡病關格勞損者,多有此證,而尤於瘦薄者易見之。其動之微者,則止於臍傍上下,其動之甚者,則連及虛里心脅,真若舂舂連續,而混身皆振動者。此以天一無根,故氣不蓄臟,而鼓動於下,誠真陰不守,大虛之候也。

白話文:

《論》說:所有因氣體活動而引起的病症,不可發汗,也不可瀉下。

仔細分析,這「動氣」指的是一種症狀,患者會感覺腹部臍周圍,以及左乳下方,稱為「虛里」的地方,有種築築然跳動的感覺,這些部位都是彼此相連的。

根據《難經》,將臍周圍上下左右分成心、腎、肝、肺四臟,並分別列出其症狀。而《傷寒論》也詳細記載了這些症狀。

成無己說:「動氣」是因為臟腑之氣失調,正氣虛弱所致。

雖然這些論述都有道理,但都還沒有完全道出關鍵所在。因此,現在的醫生大多不了解這是什麼病症,甚至懷疑有沒有這種病症。

我曾經專注觀察這種病症,所見甚多。一般來說,臍周圍的「動氣」都源於下焦的陰分,凡是因勞損或外傷導致的病症,都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尤其瘦弱的人更容易看到。

輕微的動氣只會停留在臍周圍上下,嚴重的動氣則會連帶虛里、心脅,甚至整個人都像不停地震動,好像有人在舂米一樣。這是因為元氣沒有根基,所以氣無法留在臟腑,反而在下面鼓動,顯示陽氣不足,身體極度虛弱。

何以驗之?但察於呼吸飢飽之頃,可得其徵。凡病此者,餒時則動甚,飽時則稍緩,呼出則動甚,吸入則稍緩,但虛甚者動必甚,虛微者動亦微,豈非虛實之明證乎。即在病者,雖常覺其振動,而無疼無癢,尚不知為何故,醫家多不以為意,弗能詳察,故不知為何病,此動氣之不明也久矣。此動氣之見於虛損者極多,而見於傷寒者亦不少也。

精虛者既不可汗,陰虛者又不可下,仲景但言其禁,而不言其治,然則動氣之治,豈無法乎?獨於霍亂條中雲:臍上築者,腎氣動也,用理中丸去朮加桂四兩以治之,此其意在脾腎,概可知也。然余之治此,則惟直救真陰,以培根本,使其氣有所歸,無不獲效。欲察虛實者,最不可忽此一證,《類經》虛里穴下有詳註,當並考之。

白話文:

要如何驗證呢?只要觀察病人呼吸、飢餓、飽食的時候,就能找到徵兆。所有患有這種病的人,餓的時候震動厲害,飽的時候震動稍微緩和;呼氣的時候震動厲害,吸氣的時候震動稍微緩和。不過,虛症嚴重的人震動一定很厲害,虛症輕微的人震動也微弱,這不是虛實的明顯證據嗎?即使病人自己經常感到震動,但沒有疼痛或癢癢,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很多醫生都不以為意,沒有仔細觀察,所以不知道是什麼病,這就是對「動氣」認識不清很久了。這種「動氣」在虛損的人身上很常見,在傷寒病人身上也不少見。

精氣虛的人不能出汗,陰虛的人也不能瀉下,張仲景只說要忌諱,卻沒有說如何治療。那麼,「動氣」的治療,難道沒有方法嗎?只在霍亂篇中提到:「臍上築者,腎氣動也,用理中丸去朮加桂四兩以治之。」這意思是要調理脾腎,大致可以理解。然而我治療這種病,只用直接補益真陰,以培育根本,讓氣有歸處,沒有不奏效的。想要觀察虛實,最不能忽略這個徵象,《類經》虛里穴下有詳細註解,應該一起參考。

2. 戰汗(四十九)

論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其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大而數,按之不芤,此本不虛,故其欲解,則但汗出而不發戰也。

一、戰與慄異,戰由乎外,慄由乎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之時,若其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但汗出自不作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則為戰,正勝則戰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爭於外者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正之爭於內者則為慄,慄其甚者也。

《論》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夫戰為正氣將復,慄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但慄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邪內盛,正不勝邪,而反為邪氣所勝。凡遇此證,使非用大補溫熱之劑,及艾灼回陽等法,其他焉得而御之。

白話文:

【論曰:脈象浮緊,按之卻現芤象,這表示體內虛弱,因此會出現戰慄並伴有出汗。患者的體質原本就虛弱,所以會出現戰慄,因為脈象浮現,所以出汗能解病。如果脈象浮大且快速,按之卻不芤,這表示體內沒有虛弱,所以如果病情有所緩解,就會只有出汗而沒有戰慄。

一、戰慄和發冷不同,戰慄是由外部引起的,發冷是由內部產生的。在傷寒症狀逐漸好轉將要發汗的時候,如果患者體內實邪,邪氣無法與正氣抗爭,那麼只是出汗而不會出現戰慄,這是因為沒有戰慄,可以知道體內並無虛弱。但如果患者本來就虛弱,邪氣與正氣爭鬥,輕微的情況會表現為震顫,嚴重時會出現戰慄,當正氣勝利時,戰慄會伴隨著出汗得到解脫。所以,邪氣與正氣在外部爭鬥的情況下就是戰慄,這是病癒的表現;邪氣與正氣在內部爭鬥的情況下就是發冷,發冷往往表現為病情加重。

《論》曰:邪氣侵入陰性組織,必定會引起內發冷。戰慄是正氣恢復的前兆,發冷則是邪氣肆意的表現。所以,在傷寒症狀六七天後,如果有隻發冷不戰慄,最終導致寒邪逆流的情況,大多數都無法救治。這是因為正氣中虛,陰邪在體內過盛,正氣無法勝過邪氣,反而被邪氣所勝。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使用大補溫熱的藥物,以及艾灸回陽等方法,其他的治療方式根本無法控制病情。】

余嘗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傷寒,初起即用溫補,調理至十日之外,正氣將復,忽爾作戰,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慄危甚,告急於余。余用六味回陽飲,入人參一兩,姜附各三錢,使之煎服。下咽少頃,即大汗如浴,時將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脫,鼻息幾無,復以告余。

余令以前藥復煎與之。告者曰:先服此藥,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謂曰:此中有神,非爾所知也。急令再進,遂汗收神復,不旬日而起矣。嗚呼!發汗用此,而收汗復用此,無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與汗之收,皆元氣為之樞機耳。故余紀此,欲人知合闢之權,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他突然患了傷寒,一開始就用溫補的方法調理。治療了十天之後,正氣將要恢復,突然開始發熱,從早上到中午,一直沒有出汗,而且寒慄得非常厲害,他向我求救。我用六味回陽飲,加入人參一兩,乾薑和附子各三錢,讓他煎服。他喝下藥之後,不久就大汗如雨,幾乎要被汗水淹沒。到了快中午的時候,汗出得太多,汗一直止不住,身體變得冰冷如死人,呼吸幾乎停止,他又來找我。

我命令他再煎服之前的那味藥。有人說:「他剛才喝了這味藥,已經出汗出得受不了了,現在再喝一次,還能再出汗嗎?」我笑着說:「這裡面有奧妙,你們不懂。」我立刻命令他再服一次藥,果然汗止神復,不到十天就康復了。唉!發汗用這種藥,收汗也用這種藥,難怪有人會懷疑它。但是他們不知道,汗的出與收,都是元氣在起作用。所以我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是想讓大家明白,發汗和收汗的關鍵,不在於能否發汗或收汗,而在於如何掌握元氣。

3. 頭汗(五十)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內脫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伐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

《論》曰:傷寒五六日,頭出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難,脈細者,此為陽微結,乃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得屎而解。曰: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白話文:

頭上出汗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外邪熱氣上攻,另一種是陽氣不足而外泄。頭部是人體陽氣匯聚的地方,若傷寒導致全身出汗,稱為熱氣外散,若身體無汗,則熱氣無法外散,就會向上蒸騰陽氣,導致只有頭部出汗。治療熱氣上攻的方法,可以清熱散邪,嚴重者還可以瀉下,只要去除熱邪,病症自然會痊癒。

至於陽氣不足而外泄,通常是因過度服用瀉藥傷了陰氣,或過度克伐身體,或長期腹瀉不止,導致陰氣虛竭,陽氣無法固守而外泄,造成小便不暢,並出現頭部出汗,此為危症。

《論》中提到:傷寒病發五六天,頭部出汗,輕微發冷,手腳冰冷,心口脹滿,食慾不振,大便難解,脈搏細弱,這是陽氣虛弱凝聚的徵兆,屬於半表半裡證。雖然脈象沉緊,但不能判定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而現在頭部出汗,因此可以確定不是少陰病,可用小柴胡湯治療,排便後病症就會緩解。

另外,《論》中還提到:傷寒病發五六天,已經發汗,但又再次服用瀉藥,導致胸脅部脹滿微痛,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反覆發熱發冷,心煩意亂,這是病情未解的徵兆,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

《論》曰:傷寒十餘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論》曰:太陽病,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際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曰:陽明病,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

《論》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

《脈經》曰:陽氣上出,汗見於頭者,蓋陽脫也。

一、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宜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幹薑湯,及新方諸柴胡飲,俱可酌用。若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宜人參白虎湯、益元散之類主之。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或大陷胸湯,或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宜承氣湯。

白話文:

書中記載,傷寒病症持續十多天,患者胸部有結塊卻不發燒,這是因為水氣積聚在胸脅之間,但頭部卻出汗,這個情況適合服用大陷胸湯治療。書中又說,陽明病患者出現下血和神志不清,這是因為熱氣入侵血室,但頭部卻出汗,可以用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適當放血,如果汗水流出很多就會痊癒。

書中還記載,太陽病患者如果被醫生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治療,若患者沒有胸部結塊,但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卻沒有汗,並且汗水從頸部流下來,小便不暢,身體一定會發黃。同樣的,陽明病患者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暢,身體也會發黃。

書中提到,如果患者因為濕氣而被醫生使用瀉下藥物治療,額頭上出汗,呼吸微微急促,小便不暢,就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患者出現腹瀉不止的情况,同樣也會危及生命。

脈經記載,陽氣上浮,汗水出現在頭部,這是陽氣衰敗的表現。

一般而言,如果患者頭部出汗,脈搏緊而數,並且有表邪需要散發,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或柴胡飲等藥物。如果患者體內有火邪,脈搏洪大而滑利,內心烦热,頭部出汗,需要清熱,可以服用人參白虎湯或益元散等藥物。如果患者胸部有水氣結聚,心下滿悶,頭部出汗,可以服用大陷胸湯或小半夏茯苓湯。如果患者便秘,腹部脹痛,頭部出汗,可以服用承氣湯。

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宜速用獨參湯,或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等,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白話文:

對於各種虛弱引起的腹瀉,以及陽氣脫離、頭部出汗的情況,應迅速使用「獨參湯」、「大補元煎」或者「六味回陽飲」等方劑進行緊急救治,這樣或許可以保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