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5)
卷之八須集 (5)
1. 胸脅腹滿(四十四)
凡邪氣自表傳裡,必先入胸膈,以次漸從脅肋而後入胃,邪氣入胃,乃為入腑,是以胸滿者猶屬表證,脅滿則半表半裡也。大抵胸脅滿者,以邪氣初入於裡,氣鬱不行,所以生滿,尚未停聚為實,故但從和解,以小柴胡之屬則可愈矣。若果實邪在上,留滯不能散者,乃可吐之。
華元化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是因邪已收聚而未及散漫者,乃可吐也。在仲景用梔子豉湯,或瓜蒂散之屬,梔子豉湯可吐客熱,瓜蒂散可吐實痰。其或一時藥有不便,余有吐法在新方攻陣中,可以代之,或即以和解之藥探而吐之,無不可也。
白話文:
當外邪從體表入侵內裡時,一定會先進入胸膈,然後逐漸從脅肋部位進入胃部。邪氣進入胃部,就等於進入內臟。所以,胸部滿脹還屬於表證,脅肋部位滿脹則屬於半表半裡證。總之,胸脅滿脹是邪氣剛開始進入內裡,氣機鬱結不通暢導致的,尚未停滯積聚成實證,因此只要疏解和解,使用柴胡類藥物就能痊癒。如果確實是外邪停留在上焦,無法散開,則可以考慮用吐法。
華元化說:邪氣在胸部停留四天,用吐法就能治癒。這是因為邪氣已經聚集起來,還沒散開,所以可以用吐法。仲景在《傷寒論》中用梔子豉湯或瓜蒂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梔子豉湯可以吐出外熱,瓜蒂散可以吐出實痰。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藥物,我還有吐法記載在《新方攻陣》中,可以用來代替,或者直接用和解類藥物催吐,都是可以的。
一、腹滿證,按華元化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即為入腑,入腑即在腹也。若腹雖滿而未甚者,猶是未全入腑,不可攻也。然腹滿之證,有虛實也,有寒熱也,不可一概皆以實論。觀《金匱要略》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是不減者為實滿也。又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是或進或退,時或減而時復如故者,本非結聚實邪,此虛滿也。大抵腹滿之證,本屬太陰,若是陽邪,則必咽乾煩熱,脈實有力;若是陰邪,則必腹滿吐食,畏寒自利,脈息無神,可以辨之。實熱者可清可攻,虛寒者宜溫宜補也。
白話文:
腹脹的症狀,根據華元化醫生的說法,傷寒第一天在皮膚,第二天在表皮,第三天在肌肉,第四天在胸,第五天在腹部,第六天在胃。進入胃就代表進入腑臟,而腑臟就在腹部。如果腹部雖然脹滿,但程度不嚴重,就表示還沒有完全進入腑臟,不可用攻邪的藥物治療。
然而,腹脹的症狀有虛實之分,也有寒熱之別,不能一概而論。參考《金匱要略》的記載,如果腹部脹滿沒有減輕,減輕的程度不足以形容,就應該用下瀉的藥物治療。
這種情況表示是實滿,也就是腹部裡積聚了實邪。書中還提到,如果腹部脹滿時有時減,減輕之後又恢復原狀,這是虛寒從下往上引起的,應該用溫和的藥物調和。也就是說,腹部脹滿時而減輕時而恢復原狀,不是因為積聚了實邪,而是虛滿。
總之,腹脹的症狀屬於太陰,如果是陽邪,就會出現咽乾煩熱、脈象實有力等症狀;如果是陰邪,就會出現腹脹嘔吐、畏寒腹瀉、脈象虛弱無力等症狀,可以以此來辨別。實熱者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也可以用攻邪的藥物治療;虛寒者則需要用溫補的藥物治療。
2. 嘔吐噦證(四十五)
嘔者,有聲無物;吐者,吐出食物也。嘔者有寒有熱,吐則皆因胃寒也。凡嘔而發熱煩悶者,邪熱為嘔也。嘔而吞酸冷咽,涎沫燡燡一者,寒邪為嘔也。大抵傷寒表邪將傳入里,裡氣相逆則為嘔,是以半表半裡之邪,其證多嘔,若邪全在表,無是證也。凡邪在半表半裡者,和之散之,氣逆者順之,有痰者降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
《千金》云: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然嘔家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蓋其氣逆在上,而邪未入腑,本非胃實證也。氣逆於上而攻其下,下虛則逆氣乘之,勢必大危,若脈微弱者,乃為尤甚。
凡傷寒三陽傳畢,三陰當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邪不入陰,是知邪之傳裡者,乃致為嘔也。觀乾薑附子湯證治云:不嘔不渴者,為里無熱。十棗湯證治云: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觀之,則凡嘔者,知為里證,而兼煩渴者,方為內熱也。
白話文:
嘔吐的辨證論治
嘔吐,指有聲音但沒有東西吐出;吐,則是指吐出食物。嘔吐的原因,有寒有熱;吐則都是由於胃寒導致。
凡是嘔吐伴隨發熱、煩躁不安的,是邪熱引起的嘔吐。
嘔吐時伴有吞酸、咽喉發冷、唾液多且黏稠的,則是寒邪引起的嘔吐。
一般來說,傷寒表邪將要傳入內里時,裡氣逆上就會導致嘔吐。因此,半表半裡的邪氣,其症狀多為嘔吐;如果邪氣完全在表,則不會出現這種症狀。
凡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患者,要以和解、散邪的藥物治療,氣逆者要順氣,有痰者要降痰,熱者要清熱,寒者要溫熱。
《千金要方》中說:嘔吐的患者,大多服用生薑,這是嘔吐的聖藥。但是,雖然嘔吐患者可能會有陽明證,但不可攻伐,因為其氣逆於上,邪氣尚未入腑,本身不是胃實證。氣逆於上而攻伐其下,下虛則逆氣乘之,勢必危急,如果脈象微弱,則更加危險。
傷寒三陽傳完之後,三陰就會受到邪氣侵襲。如果患者還能正常飲食而不嘔吐,說明邪氣沒有入陰,由此可知,邪氣傳入裡,才會導致嘔吐。
觀察乾薑附子湯的證治,可知不嘔吐、不口渴,說明裡無熱。觀察十棗湯的證治,可知乾嘔、氣短、汗出、不惡寒,說明表解裡未和。由此可見,嘔吐屬於裡證,伴隨煩躁口渴才是內熱。
仲景《論》曰: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曰:少陰病,吐痢,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論》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東垣曰;邪熱不殺穀,故熱邪在胃則不食。
《論》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論》曰: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治噦諸法,詳呃逆門。
白話文:
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吃東西就想吐的人,屬於陽明病,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吃了藥反而更嚴重的人,屬於上焦病。
《傷寒論》中還說: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想要死的症狀,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
《傷寒論》中說:病人脈搏跳動頻繁,頻繁代表有熱症,應該減少進食,多喝水,但反而出現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弱,所以脈搏跳動頻繁。頻繁是外來的熱邪導致,無法消化食物,因為胃部虛寒,所以才會嘔吐。東垣說:邪熱無法殺死穀物,所以熱邪在胃部就會導致不思飲食。
《傷寒論》中說:陽明病患者不能吃東西,如果攻治其熱邪就會引起呃逆,這是因為胃部虛寒的緣故。由於患者本身就虛弱,所以攻治熱邪就會引起呃逆。如果胃部虛寒,不能吃東西,喝水也會引起呃逆。如果膈膜上有寒飲,乾嘔,就不能吐出來,要趕緊溫暖身體,應該使用四逆湯治療。
《傷寒論》中說:傷寒病人出現呃逆並且腹脹,要觀察其前後情況,了解哪個部位不舒服,疏通這個部位就能治癒。治療呃逆的各種方法,請詳見呃逆這一章。
3. 勞力感寒(四十六)
凡因辛苦勞倦而病者,多有患頭痛發熱惡寒,或骨腿痠疼,或微渴,或無汗,或自汗,脈雖浮大而無力,亦多緊數,此勞力感寒之證,即東垣云內傷證也。宜補中益氣湯,或補陰益氣煎,及五福飲等劑為良,所謂溫能除大熱,即此類也。若或邪盛無汗,脈見洪數,而當和解者,即當用新方散陣諸柴胡飲之類主之。
一、凡勞力感寒一證,人皆以服役辛苦之人為言,而不知凡為名利所牽,有不自揣,以致竭盡心力而患傷寒者,皆其類也。故凡有形勞而神不勞者,勞之輕者也,若既勞其神,又勞其形,內外俱勞,則形神俱困,斯其甚矣。今人之病傷寒者,率多此類,輕者和解,治宜如前,重者速宜救本,當於後開培補諸方,擇而用之,庶乎有濟。倘不知其所致之由,而概施混治,但知攻邪,則未有不誤人者矣。
此即勞倦內傷之類,諸義俱詳本門。
白話文:
凡是因勞累過度而生病的人,往往會出現頭痛發燒怕冷、骨頭和腿痠痛、口渴卻喝不多、不出汗或自汗、脈搏浮大無力、甚至緊而數的症狀。這是勞力感寒所導致的病症,也就是李東垣所說的內傷證。建議服用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或五福飲等藥方,因為溫暖能消除過熱,這些藥方正好符合此類病症的治療原則。如果邪氣盛而不出汗,脈搏洪大而數,需要和解治療,則應該使用柴胡飲等新方散陣藥物。
勞力感寒不只發生在勞役辛苦的人身上,凡是被名利所牽絆,不顧自身情況,竭盡全力而患上傷寒的,也屬於此類。所以,只有身體勞累而精神不勞累的人,屬於勞力輕微者;若既勞心又勞力,內外俱勞,則形神俱困,這是非常嚴重的。現今人們患傷寒的,大多數屬於此類,輕者和解即可,治療方法如前所述;重者則需速救根本,應該在之後使用培補藥方,選用適當的藥方,才能有所幫助。如果不知道病因,只是籠統地治療,只知道攻邪,那麼一定會誤治病人。
這些都是勞倦內傷的症狀,詳細內容請參閱本篇。
4. 虛證(四十七)
仲景曰: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是寒熱之有虛也。曰:其人本虛,是以發戰,是戰汗之皆因虛也。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曰:面赤戴陽者,陰不足也。曰:無陽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脈遲也。曰:客熱不能殺穀,胃中虛冷也。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曰:虛則鄭聲,以言語亂而不正也。曰:身蜷惡寒而利,因冷氣而為厥逆也。曰: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曰:脈促厥冷者宜灸,以促脈有非因熱也。曰:頭疼嘔吐之宜溫,以頭疼之有屬陰也。曰:不利而利,發熱汗出者,有陰無陽也。曰:少陰脈沉者,汗後熱不去,而厥利惡寒者,皆宜急溫也。
白話文:
仲景曰:
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是寒熱之有虛也。
意思是說,如果陽氣不足,就會怕冷;陰氣不足,就會發熱。這是因為寒熱的病症源於虛弱。
曰:其人本虛,是以發戰,是戰汗之皆因虛也。
意思是說,如果人本來就虛弱,就會發抖,而伴隨的出汗也是因為虛弱。
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
意思是說,耳聾聽不見,是陽氣虛弱的表現。
曰:面赤戴陽者,陰不足也。
意思是說,臉紅發熱,像是戴著陽氣,是陰氣不足的表現。
曰:無陽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脈遲也。
意思是說,陽氣不足,就無法出汗,必然身體冰冷、脈搏緩慢。
曰:客熱不能殺穀,胃中虛冷也。
意思是說,外來的熱邪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胃中虛寒。
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意思是說,病人脈搏跳動很快,是因為體內有熱邪。本應該消化食物,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不足,膈肌虛弱,所以脈搏加快。加快的原因是外來的熱邪,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胃中虛寒,所以嘔吐。
曰:虛則鄭聲,以言語亂而不正也。
意思是說,虛弱就會說話聲音像鄭聲,言語混亂而不正。
曰:身蜷惡寒而利,因冷氣而為厥逆也。
意思是說,身體蜷縮、怕冷、腹瀉,是因為寒氣入侵,導致厥逆。
曰: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意思是說,尺脈微弱,說明內裡虛弱,需要表裡充實,津液調和,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
曰:脈促厥冷者宜灸,以促脈有非因熱也。
意思是說,脈搏緊促、身體冰冷,應該用灸法治療,因為脈搏緊促不是因為體內有熱。
曰:頭疼嘔吐之宜溫,以頭疼之有屬陰也。
意思是說,頭痛嘔吐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因為頭痛屬於陰證。
曰:不利而利,發熱汗出者,有陰無陽也。
意思是說,小便不利而腹瀉,伴隨著發熱出汗,是陰氣有餘而陽氣不足的表現。
曰:少陰脈沉者,汗後熱不去,而厥利惡寒者,皆宜急溫也。
意思是說,少陰脈沉而無力,出汗後熱度不退,伴隨著厥逆、腹瀉、怕冷,都需要緊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
曰:舊有微溏者,不可與梔子湯,以裡虛而寒在下也。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飲之水亦噦也。曰:小便色白者,以下焦之虛寒也。曰:自利不渴者,以臟中之無火也。曰:邪中於陰者,必生內慄,因表氣虛而裡氣不守也。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者,亡其陽也。
曰:發汗病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曰: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其陽也。
一、諸脈有虛證,見前卷。
一、忌汗下各有虛證,見前卷。
一、表裡五臟各有虛實,詳一卷《傳忠錄·虛實辨》中,俱當互閱。
白話文:
以前有輕微腹瀉的人,不能喝梔子湯,因為他們體內虛寒,寒氣在下焦。陽明病患者,吃不下東西,如果要攻其熱就會嘔吐,這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喝水也會嘔吐。小便顏色發白,代表下焦虛寒。自行腹瀉卻不口渴,是因為臟腑中沒有火氣。邪氣入侵陰分,就會出現內寒發抖,這是因為表氣虛弱,裡氣守不住的緣故。出汗過多,病人會叉手抱胸,心下悸動想要按壓,這是因為陽氣耗散。
出汗後病症未解反而惡寒,是虛弱的表現。脈象陰陽都緊,卻反覆出汗,這是陽氣耗散的徵兆。
各種脈象的虛證,請參考前面的章節。
忌汗下藥物都有虛證,請參考前面的章節。
表裡五臟各有虛實,詳細內容請參考《傳忠錄·虛實辨》一卷,要互相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