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89)

1. 寒陣

《良方》,四味地榆散,一名潑火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並治血痢。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須),青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服,或新汲水亦可。若治血痢,以水煎服。

《本事》,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或用煎湯。亦名槐花湯。

《外科》,槐花散,方在外科。治腸風臟毒下血。

(東垣),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

當歸,川芎,生地,側伯葉(各八分),枳殼(麩炒),荊芥穗,槐花(炒),甘草(各四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肥者,三枚)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大黃連(一兩,同槐花四兩炒焦,去花不用)

水二鍾,濃煎,空心溫服。

枳殼散,治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胸膈不利。

枳殼(麩炒),半夏曲,赤芍藥,柴胡(各一錢),黃芩(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溲血崩淋等證。

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蒲黃(炒),藕節,淡竹葉,山梔,炙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溫服。

(仲景),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黃連湯,治便後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仲景),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

黃芩(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外臺》,黃芩湯,方在和陣。治乾嘔下利。

《直指》,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麥冬,木通,澤瀉,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黃耆散,治熱痢下赤膿,心腹煩熱疼痛。

黃耆,當歸,龍骨(各七錢半),生地黃(五錢),黃連(去須微炒,一兩),黃柏,黃芩,犀角屑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瀉痢腹痛,或身熱熾後重,脈洪數,膿血稠黏,及陰虛內熱,衄吐血者。此方即前仲景之黃芩湯,但分兩不同。

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寒陣

《良方》記載的四味地榆散,又名潑火散,用來治療中暑昏迷不省人事,同時也能治療血痢。

藥方組成: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除鬚根)、青皮,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漿水調服,或用新打上來的水也可以。如果治療血痢,則用水煎服。

《本事》記載的槐花散,用來治療腸風臟毒導致的下血。

藥方組成:炒過的槐花、搗爛的側柏葉、荊芥穗、麩炒的枳殼,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米湯調服,或用水煎服。這個藥方也叫做槐花湯。

《外科》中也記載了槐花散,功效同上,治療腸風臟毒下血,具體方子可以參考外科相關書籍。

(東垣)的加減四物湯,用來治療腸風下血。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生地、側柏葉各八分,麩炒的枳殼、荊芥穗、炒槐花、甘草各四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肥厚的烏梅三枚。

用法:用水兩碗,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八分。空腹時溫服。

《局方》記載的枳殼湯,用來治療大便時腸風下血。

藥方組成:炒黃的枳殼二兩,大黃連一兩,與四兩槐花一起炒焦,去除槐花不用。

用法:用水兩碗,濃煎後空腹溫服。

《局方》還記載了枳殼散,用來治療便血,或婦女月經不調、手足煩熱、胸膈不暢等症狀。

藥方組成:麩炒的枳殼、半夏曲、赤芍藥、柴胡各一錢,黃芩一錢半。

用法:用水兩碗,加入三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濟生》記載的小薊飲子,用來治療下焦有熱、小便帶血、崩漏等症狀。

藥方組成: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炒蒲黃、藕節、淡竹葉、山梔、炙甘草各五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六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空腹溫服。

(仲景)的黃連湯,用來治療傷寒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想吐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晚上兩次。

另一種黃連湯,用來治療便後下血,但腹部不痛,屬於溫毒引起的下血。

藥方組成: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仲景)的黃芩湯,用來治療太陽與少陽合併發病,導致腹瀉。

藥方組成:黃芩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兩次,晚上一次。如果想吐,則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外臺》中記載的黃芩湯,方子和上面一樣,功效相同,用來治療乾嘔腹瀉。

《直指》記載的黃芩湯,用來治療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胸膈悶、小便淋漓不暢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麥冬、木通、澤瀉、甘草各等份。

用法: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黃耆散,用來治療熱痢,下赤膿,心腹煩熱疼痛。

藥方組成:黃耆、當歸、龍骨各七錢半,生地黃五錢,黃連(去除鬚根,微微炒過)一兩,黃柏、黃芩、犀角屑、地榆各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用粥水調服。

(河間)的黃芩芍藥湯,用來治療腹瀉腹痛,或身熱過後有裡急後重感,脈搏洪大且急促,膿血黏稠,以及陰虛內熱,流鼻血吐血等症狀。這個方子其實就是仲景的黃芩湯,只是藥材的劑量不同。

藥方組成: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