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入集 (7)

1. 中興論(又十九)

試觀天地之道,有盈有虛,有消有長,是以日中則昃,月盈則蝕,此即天運之循環,而天亦不能違者,故有先天之說也。先天有定數,君子知命,固當聽乎天也。若後天之道,則參贊有權,人力居多矣。何以見之?第就國家之否泰,可證人身之壽夭。雖曰天步多艱,無成不敗,然如商周漢晉唐宋相傳,國運皆有中興,人道豈無再振?消長一理,小大皆然。

嘗聞之康節先生云:一萬里區宇,四千年興亡,五百主肇位,七十國開疆,則此中人事不為不多也。而何以興復僅見止此數代。是亦由知道者少,而不知道者之多耳。彼知道者,既以得人,又以得天。得人即所以得天也。不知道者,既不知本,又不知末,既以失之,而終不知其所以失也。

至若身命之謀,則舉世之人孰不愛命,而每多耽誤者,其不知道者亦猶是耳。欲明其道,可無言乎。然言而無證,則人多不信,故藉此國運之徵,用效遒人之鐸。

試論國家之衰也,或以人心之離,或以財用之匱,或以兵戈之殘傷,或以優柔之曠廢。而人之亨否,無非一理。夫在國曰人心,在人曰神志。故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知生氣之主在乎心,此元神之不可不養也。又在國曰財用,在人曰血氣。氣為陽,陽主神也;血為陰,陰主形也。

血氣若衰,則形神俱敗,此營衛之毫釐當惜也。又在國曰兵戈,在人曰克伐。夫兵者,凶器也;克伐者,危事也。未有日加剝削而不致殘傷元氣者,此消耗之不可不慎也。又在國曰優柔,在人曰疑貳。今日云姑且,明日云將就,豈不僉云穩當,然致坐失機宜,變生倏忽。又焉知耽擱之大害,此當機之不可不斷也。

凡此數者,姑亦言其大約。

至若人之大數,則猶有先天后天之體用,而興亡之應變,則來培來覆,亦莫匪人之自為耳。何謂先天?如《內經》曰:人生十歲,血氣始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氣血方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五臟大定,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臟腑經脈其盛已定,腠理始疏,故好坐。

五十,肝氣衰,故目不明。六十,心氣衰,故好臥。七十,脾氣衰。八十,肺氣虛,故言善誤。九十,腎氣竭。百歲,五臟六腑皆虛,神氣皆去,故形骸獨居而終矣。此即先天之常度,是即所謂天年也。天畀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時之人,自有知覺以來,恃其少壯,何所不為。

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無窮。精氣之生息有限,而耗損無窮。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者,百中果見其幾?殘損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謂後天也。然而所喪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且此非逆天以強求,亦不過復吾之固有。得之則國運人運,皆可中興,不有明哲,誠難語此;失之則落花流水,逝而罔覺,一衰即已,良可寒心,所以《易》重來復,正為此也。

白話文:

觀察天地的運行規律,有盈滿也有虧虛,有消退也有增長,所以太陽到了正午就會西斜,月亮圓滿了就會虧缺,這就是天道運行的循環,連天道都不能違背,因此有先天的說法。先天有其既定的規律,君子明白天命,自然應當順應天道。至於後天的運行,則可以參與調整,人力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怎麼知道呢?只要看看國家的興衰,就可以驗證人壽命的長短。雖然說天道運行多有艱難,沒有不成功也不失敗的,然而像商朝、周朝、漢朝、晉朝、唐朝、宋朝這樣相傳的朝代,國運都有中興的時候,那麼人道難道就沒有再次興盛的機會嗎?消長是一個道理,不論大小都是如此。

我曾聽康節先生說過:萬里廣闊的疆域,四千年的興亡,五百位君主登基,七十個國家開拓疆土,這裡面人事確實不少了。但為何興盛復興的只有這麼幾個朝代?也是因為明白道理的人少,而不明白道理的人太多了。那些明白道理的人,既能得到人才,又能順應天道。得到人才就是得到天道的途徑。不明白道理的人,既不了解根本,又不了解末節,失去了機會,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失去的。

至於關乎自身性命的謀劃,世上哪有人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呢?卻常常耽誤延遲,也是因為不明白道理的緣故。想要明白這個道理,難道能不說清楚嗎?然而說了卻沒有證據,那麼人們大多不會相信,所以藉由國家興衰的徵兆,來效法古代傳達政令的官員搖動木鐸以警示大眾。

試著論述國家的衰敗,有的是因為人心離散,有的是因為財用匱乏,有的是因為戰亂的傷害,有的是因為優柔寡斷的荒廢。而人的亨通與否,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國家來說是人心,在人來說就是精神意志。所以說:「玩弄精神的人,精神就會離他而去;休養精神的人,精神就會留在他身邊。」知道生命活力的關鍵在於心,這是元神不可不加以涵養的原因。在國家來說是財用,在人來說就是血氣。氣屬陽,陽主導精神;血屬陰,陰主導形體。

血氣如果衰弱,那麼形體和精神都會敗壞,這營衛之氣的細微之處應當珍惜。在國家來說是戰亂,在人來說就是剋伐。戰爭是凶器,剋伐是危險的事情。沒有哪種不斷的剝削而不損害元氣的,這消耗之處不可不謹慎。在國家來說是優柔寡斷,在人來說就是猶豫不決。今天說暫且這樣,明天說將就一下,難道不是都說這樣穩妥嗎?然而導致坐失良機,變化來得很快。又哪裡知道耽誤的害處如此之大,這果斷決策的時機不可不斷然把握。

以上所說的這些,姑且說說大概。

至於人的大數,還有先天和後天體用的區別,而興盛衰亡的應對變化,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什麼是先天?就像《內經》說的:人十歲時,血氣開始流通,氣在下部,所以喜歡跑動。二十歲時,氣血旺盛,肌肉生長,所以喜歡快步走。三十歲時,五臟安定,血脈充盈,所以喜歡穩步行走。四十歲時,臟腑經脈的盛壯已定,皮膚開始疏鬆,所以喜歡坐著。

五十歲時,肝氣衰弱,所以視力模糊。六十歲時,心氣衰弱,所以喜歡躺臥。七十歲時,脾氣衰弱。八十歲時,肺氣虛弱,所以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時,腎氣衰竭。一百歲時,五臟六腑都虛弱,精神也散去,所以只剩下形骸獨自存在而終結。這就是先天的常規,也就是所謂的天年。天賦的常規,人人都有,可是現在的人,自從有知覺以來,仗著自己年輕力壯,無所不為。

人生的常規有限,而情慾無窮無盡。精氣的產生有限,而消耗無窮無盡。因此導致損害了先天,而能保全自身常規的人,一百個裡面能見到幾個?殘缺損壞有其原因,都是人自己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後天。然而所喪失的是由人造成的,而挽回的道理,難道不是仍然由人來決定嗎?況且這並不是逆天而強求,也不過是恢復我們原有的狀態。能夠做到,那麼國運和人運,都能夠中興,沒有明智的人,實在難以談論這些道理;做不到,則像落花流水一樣逝去而毫無察覺,一旦衰敗就難以挽回,實在令人感到心寒,所以《易經》重視「來復」的道理,正是為了這個原因。

然而尋求復興的方法,道理在哪裡呢?總之,無論在天或在人,都在於元氣,只要元氣沒有損傷,又何必憂慮衰敗?元氣既然已經虧損,重要的是要恢復它而已。

常見現在的人生病,也是因為元氣有損傷,然後邪氣才能侵犯。所以說:「邪氣侵入的地方,一定是自身正氣虛弱。」這主客相互對峙的道理,由此可知。凡是虛邪的區別,像是情緒的消沉,是精神主管的心出了問題。像是養生保健不重視,是氣主管的肺出了問題。像是筋骨無力疲倦,是血主管的肝出了問題。像是精髓的耗損減少,是骨主管的腎出了問題。像是四肢的軟弱無力,是肌肉主管的脾出了問題。損害了一處淺顯,還像是在皮膚表面;損害了兩處深入,就像是在經絡裡;損害了三四處,就會連累到內臟。

當病症輕微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及早採取措施,那麼就會像江河氾濫一樣難以收拾,到那時才想去尋找斧子砍伐樹木,恐怕就來不及了。所以人在中年左右,應當好好地修養調整一番,那麼再振興根基,還能保有大部分的生命力。我敢說這是個人心得,而且經驗也很多,這確實如此。然而修養調整的說法,又怎麼容易說出口呢?治理國家,良臣不容易找到;修養自身性命,良醫也很難尋覓。只要看看從古至今,數千年來,真正得到醫術全部精髓的又有誰呢?而現在卻說:「這個是醫生,那個也是醫生」,哪來這麼多良醫呢?醫術實在是難以言說,千萬不要被庸醫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