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入集 (8)

1. 中興論(又十九)

然求復之道,其道何居?蓋在天在人,總在元氣,但使元氣無傷,何虞衰敗?元氣既損,貴在復之而已。

常見今人之病,亦惟元氣有傷,而後邪氣得以犯之。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客主相持之理,從可知矣。凡虛邪之辨,如情志之消索,神主於心也。治節之不行,氣主於肺也。筋力之疲睏,血主於肝也。精髓之耗減,骨主於腎也。四肢之軟弱,肌肉主於脾也。損其一淺,猶膚腠也;損其二深,猶經絡也;損其三四,則連及臟腑矣。

當其微也,使不知徙薪牖戶,則將為江河,將尋斧柯,恐無及於事矣。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敢云心得,歷驗已多,是固然矣。然而修理之說,亦豈易言?修國家,良臣不易;修身命,良醫亦難。第觀從古至今,數千年來,凡得醫之全量者為誰?而今則曰:此醫也,彼亦醫也,又何良醫之多也?醫難言矣,其毋為良醫之所惑。

白話文:

那麼,要尋求恢復健康的方法,關鍵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於天與人之間的和諧,總歸是在於「元氣」。只要元氣沒有損傷,又何必擔憂衰敗呢?如果元氣已經受損,最重要的就是把它恢復過來。

現在人們常見的疾病,也都是因為元氣受損,邪氣才有機會侵入。所以說:「邪氣侵襲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這就是正邪雙方互相抗衡的道理,從這裡可以明白。凡是辨別虛弱和邪氣的狀況,例如:情緒低落、意志消沉,這和心神有關;身體的調節功能失常,這和肺氣有關;筋骨無力、疲勞,這和肝血有關;精髓耗損,這和腎精有關;四肢軟弱無力,這和脾肌肉有關。如果只是損傷其中一項,那就像皮膚表層一樣淺;如果損傷兩項,那就深到像經絡一樣;如果損傷到三四項,那就連帶影響到臟腑了。

當問題還輕微的時候,如果不知道要防範,就像不及時清理柴火、修補門窗一樣,最終會釀成大禍,等需要砍伐大樹來修補的時候,恐怕就來不及了。所以,人到了中年左右,應該要好好地進行一番修養調理,才能夠重新穩固根基,還能保有大半的健康。我敢說這是我個人的心得,而且經過多次的驗證,確實如此。然而,說到修養調理,又豈是容易的事?治理國家,不容易找到好的臣子;修養身命,也不容易找到好的醫生。只要看看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真正能完全了解醫學奧妙的人有幾個?而現在卻說:這個是醫生,那個也是醫生,怎麼好像到處都是好醫生呢?醫學真是難以言說,切莫被那些號稱好醫生的人所迷惑。

2. 逆數論(二十)

予嘗讀《易》而聞諸夫子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由是默會其理,而知天人之道得以無窮無息者,無非賴此逆數耳。何也?蓋自太極初分,兩儀以判,一動一靜,陰陽見矣。陰陽之體為乾坤,陰陽之用為水火。乾坤定對待之交易,故一在上而一在下;水火蕩流行之變易,故一主降而一主升。

夫如是,斯得循環無已。總之而為天道,散之而為人道,而大《易》之義,所以無微不在也。姑無論其他,而但以性理明之,則總由變易之數。夫變易之數,即升降之數也。變易之所以無窮者,降以升為主,是即所謂逆數也。若無此逆,則有降無升,流而不返,而大道如環,何所賴乎?由是逆順交變,則陽與陰對,熱與寒對。

升與降對,長與消對,進與退對,成與敗對,勤與惰對,勞與逸對,善與惡對,生與死對,凡此一逆一順,其變無窮。惟從逆者,從陽得生;從順者,從陰得死。君如不信,第詳考伏羲卦氣之圓圖,其義昭然可見也。觀其陽盛之極,自夏至一陰初姤,由五、六、七、八,歷巽、坎、艮、坤,天道從西右行,則陽氣日降,萬物日消者,此皆順數也。順則氣去,即從陰得死之道也。

幸而陰剝之極,自冬至一陽得復,由四、三、二、一,歷震、離、兌、乾,天道從東左旋,則陽氣日升,萬物日盛者,此皆逆數也。逆則氣來,即從陽得生之道也。此天道之徵,固如是也。

若以人道言之,則人道本乎天道,天心即是人心。第天有陰霾,能蒙日月,人有愚昧,能勝聰明。故每多從順者,喜其易也,喜其逸也;每多避逆者,畏其難也,畏其勞也。彼大人之見則不然,如尊貴莫若帝王,可以逸矣,可以縱矣,而堯舜之惟微惟危,顧何必諄諄乎在唸?智慧莫若聖人,可無勞矣,可無畏矣。

而孔子之戒慎恐懼,又何必卷卷乎在心?此無他,惟其代天功,主人極,總知夫順不可從,從順則流,逆不可舍,舍逆則退也。由此觀之,乃知士而舍逆,則有屈而無伸;農而舍逆,則有種而無獲;工而舍逆,則有粗而無精;商而舍逆,則有散而無聚。再由此而推廣之,則凡曰修身齊家,凡曰治國平天下,進一步則日以就成,退一步則日以就敗,有源有流,其可任其長逝而不思砥柱之良圖乎!此人道之攸系,又如是矣。

然言天言人,總言乎生道也。而保生之道,莫先於醫,醫欲保生,其堪違陽道乎?其堪倍逆數乎?然醫貴圓通,安容執滯,非曰盡不從陰也,從陰正以衛陽也;非曰盡不用順也,用順亦以成逆也,性命玄關,此為第一。獨念有醫名丕著之輩,猶然昧此,而妄言左道,留傳至今,因致傷生遺害非淺者,謂非軒岐之魔不可也。嗟!嗟!有心哉其誰乎?苟得其人,可與談還悟道矣。

白話文:

我曾經讀《易經》,聽到老師說:「追溯過去是順應自然,預知未來是逆向思考,所以《易經》講的是逆數。」因此我默默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了解到天地萬物的運行之所以能生生不息,都依賴著這種逆數的法則。

為什麼呢?因為從太極最初分化,產生了陰陽兩儀,一動一靜,陰陽就顯現了。陰陽的本體是乾坤,陰陽的作用是水火。乾坤確定了對立的關係,所以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水火則在不斷的流動變化,所以一個主下降一個主上升。

像這樣,就能夠循環不止。總體來說是天道,分散來說是人道,而《易經》的道理,無所不在。暫且不論其他,只從性理的角度來說,都由變易的數理所主導。變易的數理,就是升降的數理。變易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下降以上升為主,這就是所謂的逆數。如果沒有這個逆,只有下降沒有上升,就像水流出去就無法返回,而天道像環一樣循環的道理,又如何維持呢?因此逆順交替變化,陽與陰相對,熱與寒相對。

上升與下降相對,成長與消退相對,前進與後退相對,成功與失敗相對,勤奮與懶惰相對,勞累與安逸相對,善良與邪惡相對,生存與死亡相對,凡是這些一逆一順,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只有遵循逆向思考的,才能從陽得到生機;遵循順應自然的,則會從陰走向死亡。您如果不相信,仔細研究伏羲八卦的圓圖,它的道理就顯而易見了。觀察陽氣達到最旺盛的時候,從夏至陰氣開始產生,由五、六、七、八,經歷巽、坎、艮、坤,天道從西向右運行,陽氣逐漸下降,萬物逐漸衰退,這些都是順數。順應自然就會使氣散去,也就是從陰走向死亡的道理。

幸好當陰氣衰落到極點時,從冬至陽氣開始復甦,由四、三、二、一,經歷震、離、兌、乾,天道從東向左運行,陽氣逐漸上升,萬物逐漸興盛,這些都是逆數。逆向思考就會使氣回來,也就是從陽得到生機的道理。這是天道的徵兆,確實是這樣。

如果從人道來說,人道本來就源於天道,天的心意就是人的心意。只是天有陰霾,可以遮蔽日月;人有愚昧,可以勝過聰明。所以很多人都喜歡順應自然,因為覺得容易,覺得安逸;很多人都躲避逆向思考,因為害怕困難,害怕勞累。但那些有遠見的人卻不是這樣,像尊貴莫過於帝王,可以安逸享樂,可以放縱自己,但堯舜卻總是小心謹慎,不斷反省,為什麼要如此諄諄教誨?智慧莫過於聖人,可以不勞累,可以不畏懼。

但孔子仍然戒慎恐懼,念念不忘,為什麼要這樣謹記在心?這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是替天行道,是人民的主宰,所以知道順應自然不可取,順應自然就會隨波逐流;逆向思考不能捨棄,捨棄逆向思考就會退步。由此看來,就知道讀書人如果捨棄逆向思考,就會被壓抑而無法伸展;農民如果捨棄逆向思考,就會有種植而沒有收穫;工匠如果捨棄逆向思考,就會有粗糙而沒有精細;商人如果捨棄逆向思考,就會有散失而沒有聚集。再由此推廣下去,凡是說修身齊家、治理國家平天下的道理,進一步就會日漸成功,退一步就會日漸失敗,有根源有流向,怎麼可以任憑它消逝而不考慮砥礪奮進的良策呢!這就是人道所繫,也正是這樣。

說天道說人道,總是在說生命的道理。而保養生命之道,沒有比醫學更重要的,醫學想保養生命,又怎能違背陽的道理呢?又怎能背離逆向思考呢?然而醫學講求圓融通達,怎麼可以執著固守呢?不是說完全不順從陰,順從陰正是為了衛護陽;不是說完全不用順應,用順應也是為了成就逆向思考,性命的奧秘,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想到有些醫術名聲很大的人,仍然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妄言左道,流傳至今,因此導致傷害生命、遺害不淺,這不能不說是醫術的妖魔。唉!唉!有心人啊,在哪裡呢?如果能找到這樣的人,就可以和他談論領悟道了。

或許您也認為我的話是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