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 (1)
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 (1)
1. 陽結新按
余嘗治一少年,素好火酒,適於夏月,醉則露臥,不畏風寒。此其食性臟氣,皆有大過人者,因致熱結三焦,二便俱閉。余先以大承氣湯,用大黃五七錢,如石投水。又用神佑丸及導法,俱不能通,且前後俱閉,危劇益甚。遂仍以大承氣湯加生黃二兩,芒硝三錢,加牙皂二錢,煎服。
黃昏進藥,四鼓始通,大便通而後小便漸利。此所謂盤根錯節,有非斧斤不可者,即此之類。若優柔不斷,鮮不害矣。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年輕人,他平時很喜歡喝烈酒,剛好在夏天,他喝醉後就直接露天睡覺,不怕風寒。可見他的飲食習慣和身體機能都比一般人強很多,因此導致熱邪結聚在三焦,大小便都阻塞不通。我先用了大承氣湯,用了五到七錢的大黃,就像石頭投入水中一樣,沒有任何效果。又用了神佑丸和導法等方法,都不能疏通,而且前後都堵塞,病情更加危急。於是又用大承氣湯,加了二兩生黃(生大黃),三錢芒硝,再加二錢牙皂,煎煮後服用。
傍晚服藥,到了半夜才開始排便,大便通暢後,小便也漸漸順利。這就是所謂的病根盤結錯雜,必須要用斧頭、鋸子才能解決的情況,指的就是這類。如果優柔寡斷、不能果斷處理,很少有不造成傷害的。
2. 陰結新按
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於五月時,偶因一跌,即致寒熱。群醫為之滋陰清火,用生地、芍藥、丹皮、黃芩、知母之屬,其勢日甚。及余診之,見其六脈無力,雖頭面、上身有熱,而口則不渴,且足冷至股。余曰:此陰虛受邪,非跌之為病,實陰證也。遂以理陰煎加人參、柴胡,二劑而熱退,日進粥食二三碗;而大便以半月不通,腹且漸脹,咸以為慮,群議燥結為火,復欲用清涼等劑。余堅執不從,謂其如此之脈,如此之年,如此之足冷,若再一清火,其原必敗,不可為矣。
經曰: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正此謂也。乃以前藥更加薑、附,倍用人參、當歸,數劑而便即通,脹即退,日漸復原矣。病起之後,眾始服其定見。
白話文:
朱翰林太夫人,年紀快七十歲了,在五月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跌倒,就開始發冷發熱。許多醫生都用滋陰清熱的藥物來治療,像是生地、芍藥、丹皮、黃芩、知母之類的藥,結果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等到我去看診時,發現她的六脈無力,雖然頭部和上半身發熱,但卻不覺得口渴,而且腳冰冷到大腿。我說:這是陰虛受到外邪侵擾,不是跌倒造成的病,實際上是屬於陰虛的症狀。於是我就用理陰煎這個藥方,加上人參、柴胡,吃了兩帖,熱就退了,每天也能吃下兩三碗粥;但是大便卻半個月都沒通,肚子也漸漸脹起來,大家都很擔心,認為便秘是因為火氣大,又想用清涼的藥物。我堅決不同意,認為她這樣的脈象,這樣的年紀,加上腳冰冷,如果再用清火的藥,她的根本必定會壞掉,那就糟糕了。
《黃帝內經》說:腎臟討厭乾燥,要趕快用辛味的藥來潤澤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於是我就用之前的藥方,再加入薑和附子,並加倍使用人參和當歸,吃了幾帖,大便就通了,肚子脹也消了,身體一天比一天恢復。病好之後,大家才佩服我判斷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