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2)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2)
1. 述古(共七條)
《龍木禪師論》曰:人有雙眸,如天之有兩曜,乃一身之至寶,聚五臟之精華。其五輪者,應五行,八廓者,應八卦。凡所患者,或因過食五辛,多啖炙爆,熱餐麵食,飲酒不已,房室無節,極目遠視,數看日月,頻撓心火,夜讀細字,月下觀書,抄寫多能,雕鏤細作,博奕不休,久被煙火,泣淚過多,刺頭出血太甚,若此者,俱散明之本。復有馳騁田獵,沖冒塵沙,日夜不息者,亦傷目之由。
又有少壯之時,不自保惜,逮自四旬,以漸昏蒙。故善衛養者,才至中年,無事常須冥目,勿使他視,非有要事,不宜輒開,則雖老而視不衰。大抵營衛順則斯疾無由而生,營衛衰則致病多矣。
且傷風冷則淚出,虛煩則昏蒙,勞力則眥赤,白腫則肺家受毒,生瘡則風熱侵肺,黃乃酒傷於脾,血灌瞳人及赤色,俱是心家有熱,羞明見紅花為肝邪,黑花則腎虛,青花膽有寒,五色花是腎虛有熱,不可一概為治;若虛不補而實不瀉,亦難收救。然上虛乃肝虛,下虛乃腎虛,肝虛則頭暈耳聾目眩,腎虛則虛壅生花,耳作蟬鳴,大宜補肝益腎。其有熱淚交流,兩瞼赤痛,乃肝之熱極;迎風有淚,為腎虛客熱,涼肝瀉腎,必得其宜。
至於五臟,各以類推。虛則生寒,實則生熱,補瀉之用,須在參詳,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余則無非有所觸動,或大病之後,所患不一。至於暴赤一證,多因泛熱衝上,或眠食失時,飽食近火得之,加以勞役失於調攝,過食毒物,變成惡證。醫者不源本始,但知暴赤屬陽,或以散血之劑,或以涼心之藥,縱使退散,遂致脾經受寒,飲食不進,頭目虛煩,五臟既虛,因成內障。
亦有見其不進飲食,俾更服熱藥,遂致暴燥熱氣上攻,昏澀眵淚,或犯盛怒,辛苦重勞,遂生胬肉;心氣不寧,風熱交併,變為攀睛;證狀不一,是為外障。又加讀書博奕,算勞過度,名曰肝勞,不可但投以治肝之劑,及作他證治之,終於罔效,惟須閉目珍護,不及遠視,庶乎疾瘳。
若乎患風疹者,必多眼暗,先攻其風,則暗自去。婦人胎前產後,用藥亦須避忌。小兒所患,切宜善治,惟略加淋洗。若披鐮針灸,斷不可施,猶戒用手頻揉,或因茲睛壞,至於莫救。以上諸證,專是科者宜留意焉。
楊仁齋曰:眼者,五臟六腑之精華,如日月麗天而不可掩者也。其大眥屬心,其白睛屬肺,其烏珠屬肝,其上下瞼胞屬脾,而中之瞳仁屬腎。是雖五臟各有證應,然論其所主,則瞳子之關係重焉。何以言之,夫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腎也,焉有子母而能相離者哉?故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蒙眩暈。
若烏輪赤暈,刺痛浮漿,此肝熱也;燥澀清淚,枯黃繞睛,此肝虛也;瞳人開大,淡白偏斜,此腎虛也;瞳人集小,或帶微黃,此腎熱也;一虛一實,以此驗之。然肝腎之氣,相依而行,孰知心者神之舍,又所以為肝腎之副焉,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何則?心主血,肝藏血,凡血熱沖發於目者,皆當清心涼肝,又不可固執水生木之說。
白話文:
眼睛就像天空中的日月一樣,是人身上最重要的寶貝,匯聚了五臟的精華。眼睛的五個輪廓,對應五行;八個邊緣,對應八卦。眼睛生病,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辛辣食物,或常吃燒烤、油炸食物,或熱食麵類,或飲酒無度,或性生活沒有節制,或經常遠眺,或頻繁看太陽月亮,或常動心火,或晚上看細小字體,或月光下看書,或抄寫過多,或雕刻細工,或賭博不停,或長期接觸煙火,或哭泣過度,或頭部針刺出血太多。這些都會損傷眼睛的精明之本。另外,像那些騎馬打獵,風吹日曬,日夜不停的人,也是傷害眼睛的原因。
還有些人年輕時不愛惜身體,到了四十歲左右,視力就逐漸模糊。所以善於保養的人,到了中年,沒事就應該閉目養神,不要隨便亂看,除非有必要的事情,不應輕易睜開眼睛。這樣即使老了,視力也不會衰退。總的來說,身體的營衛之氣順暢,疾病自然不會產生;營衛之氣衰弱,就會引發很多疾病。
而且,如果受了風寒,就會流眼淚;如果心煩,眼睛就會昏花;如果勞累過度,眼角就會發紅;如果眼白腫脹,是肺部受了毒素;如果眼睛長瘡,是風熱侵犯了肺部;如果眼睛發黃,是飲酒傷了脾胃;如果眼睛瞳孔充血發紅,都是心臟有熱;如果眼睛怕光,看到紅花會不舒服,是肝臟有邪氣;如果眼睛看到黑花,是腎臟虛弱;如果眼睛看到青花,是膽有寒氣;如果眼睛看到五色花,是腎虛有熱,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如果虛弱不補,而實證不瀉,就很難救治。一般來說,上面虛是肝虛,下面虛是腎虛。肝虛會導致頭暈、耳鳴、眼睛眩暈;腎虛會導致虛弱、眼睛出現黑影,耳朵有蟬鳴聲。應該要補肝益腎。如果眼淚不斷流出,眼瞼紅腫疼痛,是肝熱太嚴重;如果迎風流淚,是腎虛有虛熱。要涼肝瀉腎,才能得到適當的治療。
至於五臟,要根據它們的特性來推論。虛弱就會產生寒氣,實證就會產生熱氣。補瀉的運用,必須仔細參詳,一點點的差異,就會導致很大的錯誤。其他情況,無非是受到了一些影響,或者大病之後,所患的疾病各有不同。至於眼睛突然發紅的症狀,多是因為體內熱氣上衝,或者作息不規律,或者吃飽後靠近火源造成的。加上勞累過度、沒有好好調養,或者吃了有毒的食物,就會變成嚴重的疾病。醫生如果不追溯病因,只知道眼睛突然發紅是屬於陽症,就用一些散血或清熱的藥,即使暫時退了熱,也會導致脾經受寒,食慾不振,頭暈眼花,五臟虛弱,最終形成內障。
也有人看到病人不吃飯,就讓他們服用更熱的藥,結果導致體內燥熱之氣上攻,眼睛昏花乾澀,分泌物增多。或者因為大怒、過度勞累,就會產生贅肉。如果心神不寧,風熱交雜,就會變成攀睛(一種眼科疾病)。症狀各有不同,這些都屬於外障。再加上讀書賭博,勞心過度,叫做肝勞。不能只用治療肝病的藥物,或者用其他方法治療,最終都沒效果,只能閉目休息,愛護眼睛,不要遠看,也許疾病就能痊癒。
如果患了風疹,大多會眼睛發黑,要先治療風邪,眼睛自然會好。婦女在懷孕前和產後,用藥也要特別注意。小孩子的眼病,一定要好好治療,只能輕輕沖洗眼睛。不要用刀、針灸治療,千萬不能用手頻繁揉搓眼睛,否則會導致眼睛損壞,無法救治。以上這些病症,專門研究眼科的醫生應該注意。
楊仁齋說: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就像日月在天空中一樣,不可遮蔽。大眼角屬於心,眼白屬於肺,黑眼珠屬於肝,上下眼瞼屬於脾,而瞳孔屬於腎。雖然五臟都與眼睛有關係,但論及主導,還是瞳孔最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肝是腎的兒子,腎是肝的母親,哪有兒子和母親能分離的呢?所以肝腎之氣充足,眼睛就明亮有神;肝腎之氣不足,眼睛就昏花眩暈。
如果黑眼珠發紅,刺痛流淚,這是肝熱;如果眼睛乾澀流清淚,眼眶發黃,這是肝虛;如果瞳孔放大,淡白偏斜,這是腎虛;如果瞳孔縮小,或帶微黃,這是腎熱。一虛一實,可以根據這些來判斷。然而肝腎之氣是相互依存的,誰又知道心臟是神明所居之所,也是肝腎的輔助呢,這就是所謂的一而二,二而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心主血,肝藏血,凡是血熱上衝到眼睛的,都應該清心涼肝,不能固守水生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