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2)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七條)
一、黃疸難治證:凡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環口黎黑,油汗發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白話文:
一、黃疸難以治癒的狀況:如果把脈時寸口部位摸不到脈搏,鼻子冒出冷汗,肚子脹大,身體看起來像被煙燻過一樣,頭部搖晃且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嘴唇周圍呈現黑色,冒出油膩的黃色汗水,時間久了皮膚顏色會轉為黑色,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黃疸重症。
2. 論治(共五條)
一、陽黃證,多以脾濕不流,鬱熱所致,必須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則溺自清,溺清則黃自退。輕者,宜茵陳飲、大分清飲、梔子柏皮湯之類主之。若閉結熱甚,小便不利,腹滿者,宜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之類主之。
一、陰黃證,多由內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但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血氣,血氣復則黃必盡退。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皆心脾之要藥也。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理陰煎,及左歸、右歸、六味回陽等飲,皆陰中之陽虛者所宜也。若元氣虛不至甚,而兼多寒濕者,則以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陳五苓散之屬加減用之亦可。
一、傷寒發黃,凡表邪未清,而濕熱又盛者,其證必表裡兼見,治宜雙解,以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主之。若內熱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濕熱內實脹閉等證,而外無表邪者,宜茵陳蒿湯主之。若因內傷勞倦,致染傷寒者,亦多有發黃之證。但察其本無濕熱實邪等證,即當以陰黃之法調補治之。
或用後韓祇和法亦可。若但知攻邪,則未有不敗。故孫真人曰:黃疸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此即補虛散邪之法也。外傷寒門別有正條,所當並察。
一、膽黃證,皆因傷膽而然,膽既受傷,則臟氣之損敗可知,使非修緝培補,則必至決裂。故凡遇此等證候,務宜大用甘溫,速救元氣。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或兼酸以收其散亡,或兼澀以固其虛脫,或兼重以鎮其失守之神魂,或與開道利害以釋其不解之疑畏。凡諸用藥,大都宜同陰黃證治法,當必有得生者。若治此證,而再加克伐、分利,則真如壓卵矣。
一、治黃之法,本當清濕利小便,然亦多有不宜利者,說詳濕證門論治條中。
白話文:
論治(共五條)
一、陽黃這種病症,多半是因為脾臟濕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濕氣鬱積化熱所引起的。治療上必須清除體內的火熱邪氣,並疏通小便,讓小便順暢。當火熱清除後,小便自然會變得清澈,小便清澈了,黃疸也就會跟著消退。病情輕微的,可以用茵陳飲、大分清飲、梔子柏皮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如果出現便秘、體內熱氣很盛、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等情況,則宜用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二、陰黃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體內虛弱不足所導致,不能只看到黃疸就一味地清熱利濕。應該著重調養心、脾、腎的虛損,以補養氣血。當氣血恢復後,黃疸自然會消退。像是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壽脾煎、溫胃飲之類的方劑,都是調養心脾的重要藥方。如果體質屬於陰虛但有陽虛的情況,則適合使用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飲、理陰煎,以及左歸飲、右歸飲、六味回陽飲等方劑。如果元氣虛弱的情況不嚴重,但同時體內有寒濕,可以用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陳五苓散等方劑進行加減調整使用。
三、因傷寒而引起的黃疸,如果體表的邪氣還沒清除,體內濕熱又很嚴重,這種情況必定會同時出現體表和體內的症狀,治療上應該表裡兼顧,同時治療。可以用柴苓湯,或茵陳五苓散來治療。如果體內熱氣很盛,但體表還有邪氣,則可以用柴苓煎來治療。如果只是體內濕熱嚴重,出現腹脹等症狀,但體表沒有邪氣,則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如果因為內傷過勞,導致感染傷寒,也可能出現黃疸。但如果仔細觀察發現沒有體內濕熱等實證,就應該按照治療陰黃的方法來調養治療。
也可以使用後世韓祇和的治療方法。如果只知道攻邪,沒有不失敗的。所以孫思邈說:黃疸脈浮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可以用桂枝加黃耆湯,這就是補虛散邪的方法。外傷寒的治療在其他章節有詳細說明,應該一併參考。
四、膽黃這種病症,都是因為膽臟受到損傷而引起的。膽臟一旦受損,就可以知道體內臟腑的氣機衰敗,如果不及時進行修補調理,就會導致病情崩潰。所以遇到這種病症,必須大量使用甘溫藥物,迅速挽救元氣。但必須仔細觀察導致膽臟受損的原因,有時要配合酸味藥材來收斂散失的氣機,有時要配合澀味藥材來固攝虛脫的情況,有時要配合重鎮藥材來鎮定失守的神魂,或者用開竅疏導的方法來解除病人心中的疑慮和恐懼。總之,用藥大多要參考陰黃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有機會讓病人恢復健康。如果治療這種病症時,還用攻伐、利水等方法,那就像是壓破雞蛋一樣,絕對是徒勞無功。
五、治療黃疸的方法,本來應該是清除濕氣、疏通小便,但也有很多情況不適合使用利水的方法,具體說明可以參考「濕證門」的治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