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七條)
黃疸一證,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盡之。而不知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知此四者,則黃疸之證,無餘義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豈果皆如盦曲,悉可謂之濕熱耶?弗足憑也,愚列如下。
一、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然其證必有身熱,有煩渴,或躁擾不寧,或消穀善飢,或小水熱痛赤澀,或大便秘結,其脈必洪滑有力。此證不拘表裡,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傷,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治此者本無難也。
一、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蓋氣不生血,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疸,而絕無陽證陽脈者,便是陰黃。陰黃之病,何以致然?蓋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於外。其為病也,必喜靜而惡動,喜暗而畏明。
凡神思困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息無力等證,悉皆陽虛之候。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且此證最多,若或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
一、表邪發黃,即傷寒證也。凡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有黃證;或表邪不解,自表傳裡,而濕熱鬱於陽明者,亦有黃證。表邪未解者,必發熱身痛,脈浮少汗,宜從汗散;濕熱內郁者,必煩熱,脈緩滑,多汗,宜從分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郁,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然後清其餘熱,則自無不愈。
一、膽黃證,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嘗見有虎狼之驚,突然喪膽而病黃者,其病則驟;有酷吏之遭,或禍害之慮,恐怖不已而病黃者,其病則徐。如南北朝齊永明十一年,有太學生魏准者,因惶懼而死,舉體皆青,時人以為膽破,即此之類。又嘗見有鬥毆之後,日漸病黃者,因傷膽而然,其證則無火無濕,其人則昏沉困倦,其色則正黃如染。凡此數證,皆因傷膽,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
經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義猶此也。且膽附於肝,主少陽春生之氣,有生則生,無生則死。故經曰: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者,正以膽中生氣,為萬化之元也。若此諸證,皆以膽傷,膽傷則生氣敗,生氣既敗,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當察其傷之微甚,速救其本,猶可挽回,而煉石補天之權,則操之醫之明者。
一、黃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曰黃汗,曰黃疸,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勞疸。總之,汗出染衣,色如檗汁者,曰黃汗;身面眼目黃如金色,小便黃而無汗者,曰黃疸;因飲食傷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後傷濕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傷陰而得者,曰女勞疸。雖其名目如此,然總不出陰陽二證,大多陽證多實,陰證多虛,虛實弗失,得其要矣。
白話文:
關於黃疸這種病症,古人多認為是濕熱引起的,並且將其分為五種黃疸,但這些說法都不夠全面。實際上,黃疸的主要原因有四種:陽黃、陰黃、表邪發黃和膽黃。了解這四種情況,就能夠涵蓋所有黃疸的病因。朱丹溪說:「黃疸不必分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就像發霉的麵粉一樣。」難道真的都像發霉的麵粉,全部歸咎於濕熱嗎?這種說法不夠可靠,我將我的看法列在下面。
一、陽黃: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多而轉化為熱,熱就會產生黃疸,這就是所謂的濕熱證。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發燒、口渴、煩躁不安、容易餓、小便灼熱刺痛、大便乾結等症狀,脈象會呈現洪滑有力。陽黃不論是外感風濕,還是飲食不節制引起的內傷,都有可能導致。只要觀察到病人元氣尚強、脾胃沒有受損,且體內濕熱確實很盛,就應該直接清熱邪,利小便,等濕熱去除,黃疸自然消退。治療這種情況並不困難。
二、陰黃:這種情況完全不是因為濕熱,而是因為氣血虛敗造成的。氣不足無法產生血,所以血就衰敗;血不充盈,顏色就不好,所以出現黃疸。凡是患黃疸,卻沒有任何陽證或陽脈的,就是陰黃。陰黃是怎麼引起的呢?通常是因為情緒過度刺激傷及內臟,或是過度勞累傷及身體,導致中氣大傷,脾臟無法化生氣血,脾臟的顏色就顯露在皮膚表面。患病者會喜歡安靜、不愛活動,喜歡陰暗、害怕光亮。
通常會出現精神疲憊、說話聲音微弱、心悸頭暈、怕冷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混濁如膏狀,以及脈象無力等症狀,這些都是陽虛的表現。這與濕熱引起的黃疸截然不同,簡直如同冰炭不相容。如果不趕快搶救元氣,大補脾腎,就無法康復。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如果只是看到皮膚發黃,不仔細診察脈象症狀,就說黃疸都是濕熱引起的,而用茵陳、梔子等瀉火利水藥物治療,沒有不因為藥物而喪命的。
三、表邪發黃:這就是傷寒病引起的。凡是傷寒汗發不出來,風濕邪氣停留在體表的,會出現黃疸;或是表邪沒有解除,從表轉入裡,濕熱鬱積在陽明經的,也會出現黃疸。表邪未解的,一定會發燒、身體疼痛、脈浮少汗,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濕熱內鬱的,一定會煩熱、脈緩滑、多汗,應該用分消清利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陽明經的實邪內鬱,導致痞塊結聚、腹脹滿的,應該先用瀉下的方法,然後再清除餘熱,病就會痊癒。
四、膽黃: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受到巨大驚嚇、恐懼,或是因打鬥外傷造成的。曾經見過有人因受到虎狼驚嚇,突然膽氣喪失而患上黃疸,這種病發病很快;也有人因受到酷吏壓迫,或是長期擔憂災禍,恐懼不已而患上黃疸,這種病發病較慢。例如南北朝時期,齊永明十一年,有個太學生魏准因為過度恐懼而死,全身發青,當時的人認為是膽破了,就是這類情況。也曾見過有人在打鬥後,日漸患上黃疸,這是因為膽受傷所導致,這種情況既沒有火氣也沒有濕氣,病人會昏沉疲倦,皮膚顏色呈現正黃色。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膽受傷,膽受傷則膽氣衰敗,膽汁外泄,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
《黃帝內經》說:「膽汁外泄就會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說嘔吐膽汁,就是這個意思。而且膽依附在肝臟,主管少陽的春生之氣,有生氣則生,無生氣則死。《黃帝內經》說:「所有十一臟腑的正常運作,都取決於膽」,正是因為膽中生氣,是萬物生化的根本。如果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膽受傷,膽受傷則生氣衰敗,生氣既然衰敗,人又怎麼能夠生存呢?所以凡是患上這種情況的,大多無法救治。但是,要觀察膽受傷的輕重程度,趕快搶救根本,還是可以挽回的。而能否成功,就取決於醫生的醫術是否高明了。
五、關於黃疸的總體分類:古人將黃疸分為五種: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總的來說,汗液染黃衣服,顏色像黃柏汁的,稱為黃汗;身體、臉、眼睛都黃得像金色,小便發黃卻沒有汗的,稱為黃疸;因為飲食不節制傷及脾臟而得的,稱為谷疸;因為飲酒過量導致體內濕氣積聚而得的,稱為酒疸;因為性慾過度傷及陰精而得的,稱為女勞疸。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都逃不出陰陽二證,大多陽證為實證,陰證為虛證,只要把握虛實,就能掌握要點。
六、難治的黃疸:凡是寸口脈搏摸不到、鼻尖冒冷汗、腹部脹大、身體像煙燻一樣發黑、頭不停地搖晃、眼睛直視、口唇周圍發黑、皮膚出油汗發黃,久了變成黑色的,這些都是難治的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