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4)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4)
1. 述古(共七條)
刺太陽、陽明出血則愈明,刺少陽出血則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溢,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氣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
何以言之?氣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大熱之所為也。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又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䤵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量其病勢,以平為期。子和嘗自病目赤,或腫或翳,羞明隱澀,百餘日不愈。
眼科張仲安云:宜刺上星、百會、攢竹、絲空諸穴上出血,又以草莖納兩鼻中,出血約升許,來日愈大半,三日平復如故,此則血實破之之法也。
李東垣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胞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乃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若概用辛涼苦寒之劑,損傷真氣,促成內障之證矣。又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也。
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也。火者,元氣之賊也。
王海藏曰: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宜東垣地黃丸主之。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東垣定志丸主之。
愚謂此二子之說,在東垣以不能近視為陽不足,不能遠視為陰不足;在海藏以能遠視,不能近視,責其有火無水;能近視,不能遠視,責其有水無火,何二子之言相反也?豈無是非之辨哉?觀劉宗厚曰: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先儒謂金水內明而外暗,日火外明而內暗,此自不易之理也。
白話文:
述古(共七條)
扎刺太陽穴和陽明經的穴位,出血後眼睛會變得更明亮;扎刺少陽經的穴位出血,眼睛反而會變得昏暗。要知道,治療時不要過度或不足,只要能用血來滋養眼睛就好。凡是血液這種東西,太多就會溢出,太少就會乾枯。人體發熱時,血液運行快而多,寒冷時,血液運行慢而少,這是正常的道理。
眼睛,是肝臟在外的表現。肝主導眼睛,在五行中屬木。木這種東西,太茂盛就會遮蔽密實,太衰弱就會枯萎凋零。眼睛的五輪,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匯聚的地方,也是宗脈匯集之處。其中,氣輪屬於肺金,肉輪屬於脾土,赤脈屬於心火,黑水神光屬於腎水,同時也屬於肝木,這點世俗都知道。但是一旦有了眼疾,卻不知道病理,難道不知道眼睛不是因為有火就不會生病嗎?
為什麼這麼說呢?氣輪變紅,是火邪侵襲肺部;肉輪紅腫,是火邪侵襲脾部;黑水神光被遮蔽,是火邪侵襲肝臟和腎臟;赤脈佈滿眼睛,是火邪過於旺盛。能治療火邪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所以《內經》說:「熱盛就會腫脹」。凡是眼睛突然紅腫、怕光、感覺澀痛、淚流不止、突然寒冷眼睛看不清,都是大熱造成的。治療火邪的方法,用藥方面可以用鹹寒的藥來吐瀉,用針灸的話,可以選用神庭穴、上星穴、囟會穴、前頂穴、百會穴等穴位,扎刺出血,眼睛上的翳障可以立刻消退,疼痛可以立刻停止,看不清的可以立刻看得清楚,腫脹可以立刻消散。只有小孩子不能扎刺囟會穴,因為他們的肉比較薄,怕會傷到骨頭。
然而,小孩子體內的水分在上,火在下,所以眼睛明亮。老人體內的火在上,水分不足,所以眼睛昏暗。《內經》說:「血實的人應該疏泄」,又說:「虛的人應該補益,實的人應該瀉掉」。像夜盲症和內障,是因為暴怒和大憂造成的,都是因為肝主導眼睛的血液不足,這種情況不能出血,只適合補肝養腎。至於突然紅腫疼痛,都應該用三棱針扎刺前面的五個穴位出血,然後調和鹽油塗在髮根,嚴重的話,可以再扎兩三次,根據病情,以平和為目標。子和曾經自己眼睛紅腫,或者出現翳障,怕光澀痛,一百多天都沒好。
眼科醫生張仲安說:應該扎刺上星穴、百會穴、攢竹穴、絲空穴等穴位出血,又用草莖塞入兩個鼻孔,讓鼻血流出來大約一升左右,第二天就會好大半,三天就恢復正常,這就是血實應該破除的方法。
李東垣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從脾臟獲得,向上連通到眼睛。脾是諸陰的首腦,眼睛是血脈的宗主,所以脾虛的話,五臟的精氣都會失去主導,不能回到眼睛中發揮作用。心是君火,主導人的精神,應該靜養,由相火來代替執行命令。相火就是胞絡,主導全身的血脈,都滋養眼睛。如果過於勞累運動,就會妄動,又因為邪氣侵襲而損傷血脈,所以各種疾病就產生了。
凡是醫生不調理脾胃,只知道養血安神,是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白正確的道理。如果隨便用辛涼苦寒的藥,會損傷真氣,加速內障的形成。東垣又說:能看遠卻不能看近的人,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氣虛而血盛。血盛就是陰火有餘,氣虛就是氣弱,這是老人衰老的表現。能看近卻不能看遠的人,是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是血虛而氣盛。
血虛氣盛的人,都是火有餘,元氣不足。火,是元氣的敵人。
王海藏說:眼睛能看遠,是因為體內有火,不能看近,是因為體內缺水,應該用東垣的地黃丸來治療。眼睛能看近,是因為體內有水,不能看遠,是因為體內缺火,應該用東垣的定志丸來治療。
我認為這兩人的說法,東垣認為不能看近是陽氣不足,不能看遠是陰氣不足;海藏認為能看遠不能看近,是因為體內有火無水;能看近不能看遠,是因為體內有水無火,為什麼兩人的說法相反呢?難道沒有對錯之分嗎?觀察劉宗厚說:陽氣,就像太陽的火,陰氣,就像金和水;先賢說金水內斂而外暗,太陽火外明而內暗,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