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2)

1. 吐血論治

一、憂思過度,損傷心脾以致吐血咯血者,其病多非火證。或常見氣短氣怯,形色憔悴,或胸懷郁然,食飲無味,或腹雖覺飢而不欲食,或神魂驚困而臥不安,是皆中氣虧損不能收攝所致,速宜救本,不得治標。惟五福飲、五陰煎之類為宜。其或氣陷而稍滯者,宜歸脾湯。若陽分不足者,宜理中湯或理陰煎之類主之。

若素多勞倦思慮,或善嘔吐,或善泄瀉,而忽致吐血下血者,此脾虛不能攝血,非火證也,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切不可用清寒等藥。

暑毒傷人,多令人吐衄失血,蓋暑氣通心,火毒刑肺也。然暑既傷心,熱又傷氣,其人必脈虛氣怯,體倦息微,若但知為熱而過用寒涼,則氣必愈傷,害斯甚矣。此惟生脈散、人參湯之屬為宜。若氣虛之甚者,當以人參、黃耆並加用之。若火甚而熱渴煩悶者,宜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若氣不甚虛者,宜《局方》犀角地黃湯,或枇杷葉散。

一、格陽失血之證,多因色欲勞傷過度,以致真陽失守於陰分,則無根虛火浮泛於上,多見上熱下寒,或頭紅面赤,或喘促躁煩,而大吐大衄,失血不止,但其六脈細微,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實者,此格陽虛火證也。速宜引火歸原,用鎮陰煎,或八味地黃湯之類,則火自降而血自安矣。若用寒涼,陽絕則死。

一、所吐之血,色黑而黯,必停積失位之血,非由火逼而動也。或面白息微,脈見緩弱,身體清涼者,此必脾腎氣虛,不能攝血而然,皆非火證。若用涼血之劑,必致殆矣。《三因方》云: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溫中,大能分理陰陽,安和胃氣,故當用也。若察其虛在陰分,則又惟理陰煎為最宜。

一、暴吐暴衄,失血如湧,多致血脫氣亦脫,危在頃刻者,此其內傷敗劇而然。當此之際,速宜以氣為主。蓋有形之血不能即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但使氣不盡脫,則命猶可保,血漸可生。宜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加飛羅面一錢許,或溫水,或井花冷水,隨其所好,調如稀糊,徐徐服之,或濃煎獨參湯徐服亦可。此正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大法也。

一、凡血逆上焦,紫黑成塊,或痛或悶,結聚不散者。惟宜行散,或吐出方好。大都治血之法,多忌辛散,恐其能動血也。惟此留滯之血,則不妨用之。如四物湯加香附、肉桂、蘇木、紅花之屬,無不可也。或服韭汁,亦善行瘀血。若火鬱不散,致血有留滯者。惟於四物湯加炒山梔,大能清胃脘之血。

一、吐血不能止者,惟飲童便最效。或搗側柏葉。以童便二分,酒一分,和而溫飲之,大能止血。

白話文:

吐血的治療方法

一、因過度憂慮思慮,導致心脾受損而吐血或咯血的人,通常不是火熱引起的。他們可能會有氣短、虛弱、面色憔悴,或是感到胸悶、食慾不振,或是腹部覺得餓卻不想吃東西,或是精神恍惚、睡眠不安,這些都是因為中氣虧損,無法固攝血液所導致的,應該趕快治療根本原因,而不是只處理表面症狀。可以服用五福飲、五陰煎之類的藥方。如果氣虛下陷,稍有阻滯,則適合服用歸脾湯。如果陽氣不足,則適合服用理中湯或理陰煎之類的藥方。

如果原本就勞累思慮過多,或是容易嘔吐、腹瀉的人,突然吐血或便血,這是因為脾虛不能固攝血液,也不是火熱引起的,適合服用加重白朮的六味回陽飲,千萬不要使用清涼寒性的藥物。

暑邪侵犯人體,常常會導致吐血或流鼻血,這是因為暑氣會影響心臟,火毒會侵犯肺部。然而暑氣既傷心,熱邪又傷氣,患者一定會出現脈搏虛弱、氣短乏力、身體疲憊、呼吸微弱等症狀。如果只知道是熱症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更加損傷氣,造成更大的危害。此時適合服用生脈散、人參湯之類的藥方。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加用人參、黃耆。如果火熱嚴重,又口渴煩躁,則適合服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如果氣虛不嚴重,則適合服用《局方》犀角地黃湯或枇杷葉散。

二、格陽失血的症狀,多半是因為縱慾過度、勞累過度,導致陽氣無法固守在下,虛火浮於上,常見上熱下寒、臉色發紅、呼吸急促、煩躁不安,且大量吐血、流鼻血不止。但是,他們的脈搏細微,四肢冰冷,小便清澈,大便稀薄,這些都是陽虛虛火的表現。應該趕快引導虛火歸於本源,服用鎮陰煎或八味地黃湯之類的藥方,虛火自然會下降,出血也會停止。如果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陽氣耗盡而死亡。

三、如果吐出的血顏色發黑發暗,一定是停留在體內的瘀血,並非因為火熱逼迫而導致的。如果患者臉色蒼白、呼吸微弱、脈搏緩慢虛弱、身體冰涼,這一定是脾腎氣虛,無法固攝血液而導致的,都不是火熱引起的。如果使用涼血的藥物,必定會導致病情惡化。《三因方》中說:理中湯可以治療因為傷胃而引起的吐血,這是因為它能溫補脾胃,調理陰陽,使胃氣調和,所以應該使用。如果發現虛損主要在陰分,那麼就最適合服用理陰煎。

四、突然大量吐血、流鼻血,出血像噴湧一樣,通常會導致氣血同時大量流失,情況非常危急。這是因為體內損傷過重造成的。此時,應該以補氣為主。因為有形的血液無法馬上產生,而無形的氣更應該趕快固護。只要氣不完全耗盡,生命就能保住,血也會慢慢恢復。應該趕快將一兩人參磨成細末,加入少許炒熟的麵粉,用溫水或冷水調成稀糊狀,讓病人慢慢喝下去。或者將獨參湯濃煎後,讓病人慢慢服用也可以。這正是氣隨血脫時,補氣生血,助陽長陰的法則。

五、凡是血液逆行向上,積聚在上焦,形成紫黑色血塊,導致疼痛或悶脹,結塊不散的,應該用藥使之消散或吐出才會好轉。一般來說,治療出血的藥物大多忌用辛散的藥物,因為害怕它們會導致出血。但是,對於這種停滯的瘀血,可以使用一些辛散的藥物。例如,在四物湯中加入香附、肉桂、蘇木、紅花等藥物,都是可以的。或者服用韭菜汁,也可以幫助散開瘀血。如果因為火熱鬱結不散,導致血液停滯,則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炒過的梔子,能夠很好地清除胃脘的瘀血。

六、如果吐血不止,服用童子尿效果最好。或者搗碎側柏葉,用兩份童子尿和一份酒混合溫服,能有效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