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

1.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2. 外科鈐(下)

3. 發背(四十二)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大抵發背之證,其名雖多,總惟陰陽二證為要。

若發一頭或二頭,其形焮赤腫高,發熱疼痛,頭起者為癰,屬陽易治。若初起一頭如粟,不腫不赤,悶痛煩躁,大渴便秘,睡語咬牙,四五日間,瘡頭不計其數,瘡口各含如粟形,如蓮蓬,故名蓮蓬髮。積日不潰,按之流血。至數日或八九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口共爛為一瘡,其膿內攻,其色紫黯者,為疽。屬陰,難治。

且此證不可大痛,又不可不痛,若見煩悶者,多不治。總之,瘡瘍雖云屬火,然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云:督脈經虛從腦而出,膀胱經虛從背而出。故不可專泥於火。

陳良甫曰:背疽之源有五: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爆,服丹藥。

立齋曰:大抵發背之證,雖發熱疼痛,形勢高大,煩渴不寧,但得脈息有力,飲食頗進,可保無虞。其膿一潰,諸證悉退,多有因膿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敗毒寒藥攻之,反致誤事。若有膿,急針之,膿一出,苦楚即止。膿未成而熱毒作痛者,可用解毒之藥。亦有腐潰尺余者,若無惡證,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亦無所妨。

惟忌腫不高,色不赤,不焮痛,脈無力,不飲食,腫不潰,腐不爛,膿水清,或膿多不止,皆屬元氣虛也,為難治,宜峻補之。其或膿血既泄,腫痛尤甚,濃水臭敗,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乃惡證也,皆不可治。

又《灸法》曰:予常治發背,不問日期陰陽腫痛,或不痛,或痛甚,但未成膿,或不潰者,即與灸之,隨手取效。或麻木者,明灸之,毒氣自然隨火而散。或瘡頭如黍者,灸之尤效,亦有數日色尚微赤,腫尚不起,痛不甚,膿不作者,尤宜多灸,勿拘日期。更服甘溫托裡藥,切忌寒涼之劑。

其有勢未定者,或先用箍藥圍之,若用烏金膏點患處尤妙。凡人初覺發背,赤熱腫痛,莫辨其頭者,但以濕紙覆其上,立候視之,其紙有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錢厚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止。最要早覺早灸為上。

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過七日則難為力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者,正安於瘡上,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蓋如此惡證,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

白話文:

發背這種病,屬於督脈和膀胱經的問題,凡是體內陰虛火旺、過度飲酒食用肥膩食物、情緒鬱悶暴怒、過度性生活、或因服用丹石藥物導致熱毒的人,都可能引起這種病。

如果腫脹發紅疼痛劇烈,脈搏洪大而快,這是熱毒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只是輕微腫脹疼痛,顏色暗沉,口渴,脈搏雖然洪大而快但沒力,這是陰虛引起的,比較難治療。如果沒有腫脹不痛,或只是輕微腫脹顏色暗沉,脈搏微弱細小,這是陽氣虛弱到極點,更難治療。總的來說,發背這種病,雖然名稱很多,但主要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情況。

如果只長一個或兩個頭,看起來紅腫高起,發熱疼痛,是「癰」,屬於陽證,容易治療。如果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不紅不腫,只是悶痛煩躁,口渴便秘,說夢話咬牙,四五天後,瘡頭會多到數不清,每個瘡口都像小米粒大小,像蓮蓬一樣,所以叫做「蓮蓬發」。這些瘡長時間不潰爛,按壓會流血。過幾天或八九天,瘡頭會連成一片,裡面的膿液一起流出,結成一塊痂,揭開又會結痂,最後所有瘡口會爛成一個大瘡,膿液向內侵蝕,顏色呈紫黑色,這就成了「疽」,屬於陰證,難以治療。

這種病不能太痛,也不能完全不痛,如果出現煩悶不安,大多無法治癒。總而言之,瘡瘍雖然說是火熱引起的,但其實都是因為陰虛造成的。所以古書說:「督脈虛弱,病從腦部發出;膀胱經虛弱,病從背部發出」。因此不能只把它當成火熱來治療。

陳良甫說,背疽的起因有五種:一是因為傳染病,二是身體瘦弱氣血不暢,三是因生氣,四是腎氣虛弱,五是喝冷酒、吃燒烤食物、或服用丹藥。

李東垣說,發背這種病,雖然會發熱疼痛,看起來腫大,煩躁口渴,但只要脈搏有力,食慾還不錯,就不用太擔心。等膿液排出後,所有症狀都會消失。很多時候是因為膿液無法排出,導致疼痛,如果用清熱解毒的寒涼藥物來攻治,反而會耽誤病情。如果已經化膿,要趕快用針刺破,膿液排出後,疼痛就會停止。如果還沒化膿,只是因為熱毒而疼痛,可以用解毒的藥物。也有潰爛到一尺多長的,如果沒有其他嚴重症狀,可以服用大補的藥物,肌肉很容易長好,沒有什麼妨礙。

但是,如果腫脹不高,顏色不紅,沒有發熱疼痛,脈搏無力,沒有食慾,腫脹不潰爛,腐肉不脫落,膿液清稀,或是膿液流個不停,這些都是因為元氣虛弱,很難治療,應該用大補的藥物。如果膿血排出後,腫痛反而更加嚴重,膿水惡臭,煩躁咳嗽,肚子痛口渴,腹瀉不止,小便淋漓,這些都是危急的症狀,都無法治療。

《灸法》說,我治療發背,不論時間、陰陽、腫痛或不痛,只要還沒化膿,或是不潰爛,就用艾灸,效果很好。如果皮膚麻木,要明顯地艾灸,毒氣自然會隨著火散去。如果瘡頭像黍米粒大小,艾灸效果更好。有些情況是幾天後顏色還微紅,腫脹不明顯,疼痛不劇烈,沒有膿液,更應該多加艾灸,不要拘泥於時間。同時服用甘溫補氣的藥物,切忌服用寒涼藥物。

如果病情還不確定,可以先用藥膏圍住患處,如果用烏金膏塗在患處,效果更好。一般人剛開始發現發背,紅腫熱痛,不知道瘡頭在哪,可以拿濕紙蓋在上面,觀察濕紙哪裡先乾,那裡就是瘡頭。把大蒜切成二三錢厚的片,放在瘡頭上,用大的艾柱灸,灸三壯就換一片蒜,痛的灸到不痛,不痛的灸到痛為止。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艾灸。

一兩天內艾灸,十灸可以活十個,三四天六七個可以活,五六天三四個可以活,超過七天就難處理了。如果有十幾個頭長在一起,就把大蒜搗成泥,做成薄餅敷在瘡頭上,把艾放在蒜餅上燒,也能救活。如果背上剛開始出現一片紅腫,中間有一個黃色小米粒大小的頭,就把獨頭蒜切掉兩頭,取中間半寸厚的,正好放在瘡上,艾灸十四壯,多則四十九壯。因為這種嚴重病情,只有隔蒜灸和塗抹烏金膏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