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1)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1)
1. 補陣
人參,茯苓(各二兩),菖蒲,遠志(制,各一兩)
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拔萃》),八物定志丸,補心神,安魂魄,去熱除痰。
人參(一兩半),石菖蒲,茯神,遠志(制,各一兩),麥門冬,白朮(各五錢),硃砂(一錢),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米飲下。一方有茯苓一兩。
十四友丸,治驚悸怔忡。
人參,黃耆,當歸,生地黃,遠志,茯神,茯苓,棗仁(泡去皮,隔紙炒),阿膠(炒),龍齒,紫石英,薄荷,硃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臨臥棗湯下。
(《秘驗》),琥珀多寐丸,治健忘恍惚,神虛不寐。
真琥珀,真羚羊角(細鎊),人參,白茯神,遠志(制),甘草(等分)
上為細末,豬心血和煉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湯嚼下。
(《金匱》),六味地黃丸,即《金匱》腎氣丸,亦名地黃丸。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山茱萸,山藥(炒,各四兩),丹皮,澤瀉,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下八味丸亦同。
(崔氏),八味地黃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證。王太僕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謂也。即前六味地黃丸加肉桂、製附子各一兩。
(陳氏),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根潰蝕,咽喉疼痛,寢汗憔悴等證。
此臨川陳自明方。李氏云:凡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五更服加減八味丸。即前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炒用。納澤瀉切片,蒸五次焙用。一方五味止用一兩。
(《良方》),益陰腎氣丸,治陰虛潮熱盜汗,煩熱作渴,筋骨疼痛,月經不調等證。即前六味丸加當歸、生地各四兩,五味子二兩。
(薛氏),加減《金匱》腎氣丸,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臌證,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或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此證。若非速救腎中之火,則陽氣不充於下,何以生土?土虛又何以制水?此必用之劑也,苟不知此,必不能救。若病在燃眉,當變丸為湯治之。
熟地(四兩,酒拌蒸),山藥,山茱萸,川牛膝,丹皮,澤瀉,車前子,肉桂(各一兩),白茯苓(三兩),附子(制,五錢)
白話文:
[補陣]
-
人參茯苓丸:用人參、茯苓各二兩,菖蒲、製遠志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米湯送服。這個藥方出自《拔萃》,又叫做八物定志丸,主要功效是補養心神,安定魂魄,清除體內熱邪和痰液。
-
八物定志丸(改良版):使用人參一兩半,石菖蒲、茯神、製遠志各一兩,麥門冬、白朮各五錢,硃砂一錢,另外研磨過的牛黃二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五十顆,用米湯送服。另一個版本則加入茯苓一兩。
-
十四友丸:主要治療心悸、驚慌不安等症狀。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黃、遠志、茯神、茯苓、炒過的酸棗仁(去除外皮)、炒過的阿膠、龍齒、紫石英、薄荷、硃砂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顆,在飯後睡前用棗湯送服。
-
琥珀多寐丸:主要治療健忘、精神恍惚、精神虛弱導致的失眠。使用真正的琥珀、真羚羊角(磨成粉)、人參、白茯神、製遠志、甘草,各取等量。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豬心血和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外層裹上金箔。每次服用一顆,用燈心草煮的水送服,服用時將藥丸嚼碎。
-
六味地黃丸:也叫《金匱》腎氣丸,或是地黃丸。主要治療腎水虧損,引起的排尿困難、頭暈目眩、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身體消瘦、精神疲憊、失血、聲音嘶啞、水液停滯形成痰液、身體水腫等症狀。這是一種滋養腎陰、以水制火的藥方。使用熟地黃(八兩,蒸熟搗爛)、山茱萸、炒過的淮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白茯苓各三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與地黃膏混合,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顆,空腹在飯前用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此方用水煎煮,就叫做六味地黃湯,用法與八味丸相同。
-
八味地黃丸:主要治療因命門火衰,無法溫養脾胃,導致脾胃虛寒、食慾不佳、大便稀溏、下元虛冷、肚臍周圍疼痛等症狀。王太僕說:這是增強陽氣的根源,以消除陰寒之氣的藥方。配方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製附子各一兩。
-
加減八味丸:主要治療因腎水不足導致虛火上炎,引起的發熱口渴、口舌生瘡、牙齦潰爛、咽喉疼痛、盜汗消瘦等症狀。這是臨川陳自明的藥方。李氏說:凡是背部發熱,多半是因腎虛所引起,必須在五更時服用加減八味丸。配方是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一兩、炒過的五味子四兩。澤瀉要切片,蒸五次後烘乾。另一個版本五味子只用一兩。
-
益陰腎氣丸:主要治療陰虛發熱、盜汗、煩熱口渴、筋骨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配方是在六味丸的基礎上,加入當歸、生地黃各四兩,五味子二兩。
-
加減《金匱》腎氣丸:主要治療脾腎陽虛,無法運行水液,導致小便不利、腰部沉重、雙腿腫脹、或腹部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多,甚至已形成鼓脹等病症,此方效果顯著。這種病症多是因為脾胃虛弱,或是治療不當,損傷元氣導致。如果不快速增強腎中的陽氣,陽氣就無法向下滋養,又如何能溫養脾土呢?脾土虛弱又如何控制水液?這個藥方是必須使用的。若不懂得這個道理,就無法救治。如果病情危急,應將藥丸改為湯藥來治療。配方是熟地(四兩,用酒拌後蒸熟)、淮山藥、山茱萸、川牛膝、丹皮、澤瀉、車前子、肉桂各一兩,白茯苓三兩,製附子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