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1)

1. 論痛脈

凡諸病之虛實,辨之於脈者皆易,惟心腹痛證,則有大有小,其脈多有難辨,雖滑實有力者,固多實邪,虛弱無神者,固多虛邪,此其常也。然暴痛之極者,每多沉伏、細澀,最似極虛之候。不知氣為邪逆,氣逆則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脈,然於沉伏之中細察之,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此必寒邪阻遏陽氣者,多有是脈,若火邪作痛,則不然也。凡見此者,不得因其細極、微極便認為虛脫,妄用補劑,必大誤矣。

辨此之法,但當察其形氣,以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以知新病久病,及何所因而起。大都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再以前論虛實之法酌之,以理參而診之,則萬無一失矣。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虛實情況,如果從脈象來辨別大多容易判斷,只有心腹疼痛這種症狀,有輕有重,脈象常常難以辨認。雖然脈象滑實有力的,多半是實邪引起的;虛弱無神的,多半是虛邪引起的,這是通常的情況。然而,突然劇烈疼痛的,脈象往往會變得沉伏、細澀,非常像極度虛弱的表現。其實這是因為氣逆,氣逆時脈道運行不暢,所以脈象沉伏異常。這反而是一種正氣與實邪搏鬥的脈象。但如果在沉伏之中仔細觀察,必然會發現其中有硬梗而弦緊的感覺,這通常是寒邪阻礙陽氣所致,這種脈象很常見。如果是火邪引起的疼痛,脈象就不會如此。所以,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不能因為脈象細微就認為是虛脫,隨意使用補藥,這樣肯定會造成大錯。

要辨別這種情況,應該觀察患者的形體和精神氣色,了解他平時的體質強弱,詢問發病原因,了解是新病還是舊病,以及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一般來說,突然發病且疼痛劇烈,而脈象突然變得細伏的,多半是實邪;而久病且疼痛緩和,脈象本身就虛弱的,則多半是虛邪。再結合之前討論的虛實辨別方法來判斷,並仔細斟酌,這樣診斷就不會出錯了。

2. 論治(共十五條)

凡心腹痛證,必須先辨寒熱,如無熱證熱脈,則定非火邪,不得妄用涼藥。

凡治心腹痛證,古云: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此以閉結堅實者為言。若腹無堅滿,痛無結聚,則此說不可用也。其有因虛而作痛者,則此說更如冰炭。

一、凡痛在上焦者,如因停滯,既痛兼脹,不易行散,而痛極難忍者,欲其滯去速效,無如吐之之妙,宜於新方吐法中擇而用之。若無停積脹急,而或寒或氣,微有凝滯而作痛者,但順其氣,無有不愈。

一、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亦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皆當以理氣為主,宜排氣飲加減主之;食滯者兼乎消導,寒滯者兼乎溫中,若止因氣逆,則但理其氣,病自愈矣。其有諸藥不效,氣結難解者,惟神香散為妙。若氣有滯逆,隨觸隨發者,宜用後簡易二方最妙。

一、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熱,或食,或蟲,或血,或氣逆,皆有之。凡閉結者,利之下之,當各求其類而治之。

一、寒滯之痛,有因內寒者,如食寒飲冷之類是也,必兼寒兼食,隨其宜而治之,如上法可也。有因外寒者,或觸冒不時之寒邪,或犯客令之寒氣,或受暴雨沙氣之陰毒,以致心腹攪痛,或吐或瀉,或上不能吐,下不能瀉,而為乾霍亂危劇等證,總由寒氣犯臟,或在上焦,或在中下二焦。

凡痛急在上者,用吐最妙;在中在下者,俱宜解寒行滯,以排氣飲為主加減治之,或不換金正氣散,或和胃飲、平胃散、十香丸之類,皆可擇用。其有寒逆之甚者,宜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又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滯,當隨證作引以送之。

一、血積之有腹痛者,是即蓄血證也,而血證之屬有四。一、傷寒有蓄血證。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證,此當分而治之。其他證治詳義,並見傷寒門。

一、婦人有血痛證,詳見婦人門。一、跌打損傷有瘀血腹痛證,但去其瘀而痛自愈。凡氣血和平者,宜通瘀煎加減治之。其有血滯便結,邪實不通者,宜桃仁承氣湯、百順丸主之;或血虛燥結,便閉不通者,宜玉燭散主之。一、食鬱既久,而胃脘有瘀血作痛者,生韭飲。

一、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腎氣血本虛而偶犯勞傷,或偶犯寒氣及飲食不調者,亦有此證。凡虛痛之候,每多連綿不止,而亦無急暴之勢,或按之、揉之、溫之、熨之痛必稍緩,其在心脾胸脅之間者,則或為慼慼,或為慌慌,或似嘈非嘈,或飢勞更甚,或得食稍可,或懊憹無跡,莫可名狀,或形色青黃,或脈微氣弱,是皆虛寒之證,此非甘溫養血,補胃和中不可也,宜大小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若氣虛者,必大加人參,陽衰者,必佐以桂、附、乾薑。

白話文:

所有心口腹部的疼痛,都必須先分辨是寒證還是熱證。如果沒有熱證或熱脈象,就一定不是火邪引起的,不可以隨便使用寒涼藥物。

治療心口腹部疼痛,古人說:「痛隨著排泄而減輕」,又說:「通暢就不會疼痛」,這是針對因為阻塞、堅硬的疼痛而言。如果腹部沒有堅硬脹滿,疼痛也沒有結塊聚集,那麼這種說法就不適用。如果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疼痛,這種說法就更不適合,如同冰炭一樣不相容。

一、凡是上腹部疼痛,如果是因為食物停滯,疼痛又伴隨脹滿,不容易消散,而且痛到難以忍受的,想要快速消除停滯,沒有比催吐更好的方法了,應該從新的催吐方劑中選擇使用。如果沒有食物停滯脹滿,而是因為寒氣或氣滯,稍微有點凝結而引起的疼痛,只要順氣,沒有不痊癒的。

一、胃脘疼痛,大多是因飲食、寒冷、或氣機不順所引起,然而飲食或寒冷也大多與氣有關。因為食物停滯會導致氣滯,寒邪停留會導致氣凝結。所以治療疼痛的要點,應該觀察是否屬於實邪。如果是實邪,都要以理氣為主,可以服用排氣飲加減。食物停滯可以兼顧消食導滯,寒邪停滯可以兼顧溫中。如果只是氣逆,只要理氣,疾病自然會好。如果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氣結難以疏解的,只有神香散最有效。如果氣滯逆,隨時觸發疼痛的,可以使用後面簡易的兩個藥方最有效。

一、下腹部疼痛,可能由寒、熱、飲食、蟲、血、氣逆等因素引起,凡是因為阻塞引起的,要通利排泄,應該根據不同原因來治療。

一、寒邪引起的疼痛,有因為內寒的,例如吃了寒冷的食物或飲料,必然兼有寒和食的因素,要根據情況來治療,就像前面說的方法。有因為外寒的,例如接觸了不合時節的寒邪,或感受了不正之氣的寒冷,或受到暴雨沙塵陰邪的侵襲,導致心腹絞痛,或吐或瀉,或上吐不下瀉,形成乾霍亂等危重病症,總之都是因為寒氣侵犯臟腑,可能在上焦,也可能在中下二焦。

凡是疼痛急迫在上腹部的,用催吐最有效。在中間或下腹部的,都應該解寒行氣,以排氣飲為主加減治療,或不換金正氣散,或和胃飲、平胃散、十香丸等,都可以選擇使用。如果寒邪逆行的嚴重,應該使用四逆湯、理中湯等來治療。神香散可以解三焦的氣滯,應該根據症狀用藥引送服。

一、因為瘀血積聚而引起的腹痛,就是蓄血證。而血證有四種:一、傷寒有蓄血證,成無己說,邪氣聚集在下焦,導致津液不能正常運行,血氣不能暢通,大小便不利,停留在下腹部,產生脹滿和硬痛。如果從心下到少腹硬滿疼痛,小便正常,就屬於蓄血證,應該區分治療,其他的證狀和治療詳情,可以參考傷寒門。

一、婦女有血痛證,詳情請參考婦人門。一、跌打損傷有瘀血腹痛證,只要去除瘀血,疼痛自然會好。如果氣血平和的,可以服用通瘀煎加減治療。如果血瘀導致便秘,邪氣很盛,不通暢的,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百順丸來治療;如果血虛乾燥導致便秘不通的,可以服用玉燭散來治療。一、食物鬱積很久,導致胃脘有瘀血而疼痛的,可以用生韭飲。

一、氣血虛寒,不能滋養心脾,最容易引起心腹疼痛。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長期勞累損耗和憂思不順所引起;或是心、脾、肝、腎本身氣血虛弱,又偶爾勞累損傷,或偶爾受到寒氣侵襲,或飲食不調所引起。凡是虛痛的症狀,大多是連綿不斷,沒有急迫的樣子,按壓、揉搓、溫敷疼痛會稍有緩解。疼痛在心脾胸脅之間的,可能會覺得悶悶不樂,或是心慌,或像是嘈雜卻又不是,或飢餓勞累時更嚴重,或吃點東西稍微好轉,或煩躁不安,難以形容,或臉色青黃,或脈象微弱,這都是虛寒的症狀,必須用甘溫藥物補血,健胃和中才能治療。應該服用大小營煎,理陰煎等加減治療。如果氣虛的,必須大量加入人參;陽氣衰弱的,必須佐以桂枝、附子、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