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8)

1. 論治(共五條)

凡狂病多因於火。此或以謀為失志,或以思慮鬱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膽氣逆,木火合邪,是誠東方實證也。此其邪乘於心,則為神魂不守;邪乘於胃,則為暴橫剛強。故治此者,當以治火為先,而或痰或氣,察其甚而兼治之。若止因火邪,而無脹閉熱結者,但當清火,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三補丸之類主之。

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腎微虛者,宜硃砂安神丸,或服蠻煎、二陰煎主之。若陽明火盛者,宜白虎湯、玉泉散之類主之。若心脾受熱,叫罵失常,而微兼閉結者,宜清心湯、涼膈散、三黃丸、當歸龍薈丸之類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飲、抱龍丸、生鐵落飲主之。甚者宜滾痰丸。

若三焦邪實熱甚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若痰飲壅閉,氣道不通者,必須先用吐法,並當清其飲食。此治狂之要也。

一、癲病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故發則旋暈僵仆,口眼相引,目睛上視,手足搐搦,腰脊強直,食頃乃蘇。此其倏病倏已者,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故治此者,當察痰察氣,因其甚者而先之;至若火之有無,又當審其脈證而兼為之治也。

氣滯者,宜排氣飲、大和中飲、四磨飲,或牛黃丸、蘇合丸、《集成》潤下丸之類主之。痰盛者,宜清膈飲、六安煎、二陳湯、橘皮半夏湯,或抱龍丸、硃砂滾涎丸之類主之。兼痰兼火者,宜清膈飲、硃砂安神丸、丹溪潤下丸之類主之。痰逆氣滯之甚者,必用吐法。吐後隨證調理之。

一、癲癇證無火者多。若無火邪,不得妄用涼藥,恐傷脾氣,以致變生他證。且復有陰盛陽衰及氣血暴脫,而絕無痰火氣逆等病者,則凡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補等湯,或乾薑、桂、附之類,皆所必用,不得謂癲癇盡屬實邪,而概禁補劑也。若真陰大損,氣不歸根,而時作時止,昏沉難愈者,必用紫河車丸,方可奏效。

其有虛中挾實,微兼痰火不清,而病久不愈者,《集驗》龍腦安神丸最得其宜,隨證增減,可為法也。

一、癡呆證,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鬱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貳,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言辭顛倒,舉動不經,或多汗,或善愁,其證則千奇萬怪,無所不至。脈必或弦或數,或大或小,變易不常。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體強壯,飲食不減,別無虛脫等證。

則悉宜服蠻煎治之,最穩最妙。然此證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待時而復,非可急也。凡此諸證,若以大驚猝恐,一時偶傷心膽,而致失神昏亂者。此當以速扶正氣為主,宜七福飲,或大補元煎主之。

一、小兒無狂證,惟病癲者常有之。凡小兒之病,有從胎氣而得者,有從生後受驚而得者。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肝膽奪氣而神不守舍,舍空則正氣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亂之。故凡治小兒之驚癇,必須先審正氣,然後察其病邪,酌宜治之。諸法俱載小兒門,所當詳究。

白話文:

論治(共五條)

狂病

一般來說,狂躁的病症多半是體內火氣過旺引起的。有的人是因為計畫失敗而感到失落,有的人是因為思慮過多而心情鬱悶,或是因為受到委屈卻無法伸張,憤怒卻無處發洩,導致肝膽之氣上逆,木火之邪結合在一起,這確實是屬於肝膽的實證。當這種邪氣侵犯到心,就會造成神魂不安;侵犯到胃,就會表現出暴躁、剛烈的行為。因此,治療這類疾病,應以清火為優先,再根據情況兼顧痰或氣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火邪,沒有腹脹、便秘或發熱等症狀,只需清熱瀉火,可以使用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三補丸等方劑。

如果體內水液不足以制約火氣,同時伴有心腎功能稍弱的情況,適合服用硃砂安神丸,或是蠻煎、二陰煎等方劑。如果是陽明經的火氣過盛,則適合使用白虎湯、玉泉散等方劑。如果心脾受到熱邪影響,導致胡言亂語、叫罵失常,並且稍微有便秘的情況,適合使用清心湯、涼膈散、三黃丸、當歸龍薈丸等方劑。如果是因為火邪導致痰液產生,則適合使用清膈飲、抱龍丸、生鐵落飲等方劑,嚴重者可以使用滾痰丸。

如果體內三焦的邪氣旺盛,熱邪嚴重,則應使用大承氣湯來攻下。如果是痰液阻塞,氣機不暢,必須先使用催吐的方法,同時要注意飲食清淡。這些是治療狂病的要點。

癲病

癲病多半是由於痰和氣的問題引起的。凡是氣機運行不暢,痰液滯留,都會阻塞經絡,阻礙心竅,因此發作時會出現頭暈、突然倒地、口眼歪斜、眼球上翻、手腳抽搐、腰背僵直等症狀,過一段時間才會恢復正常。這種時發時好的情況,正是因為氣機時而逆亂時而順暢造成的。因此,治療這類疾病,應該仔細觀察痰和氣的情況,先處理較為嚴重的問題;至於是否有火邪,則應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並兼顧治療。

如果是由於氣機不暢引起的,適合使用排氣飲、大和中飲、四磨飲,或是牛黃丸、蘇合丸、《集成》潤下丸等方劑。如果是痰液過多引起的,適合使用清膈飲、六安煎、二陳湯、橘皮半夏湯,或是抱龍丸、硃砂滾涎丸等方劑。如果是痰和火同時存在,適合使用清膈飲、硃砂安神丸、丹溪潤下丸等方劑。如果痰逆和氣滯的情況都很嚴重,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吐後再根據情況進行調理。

癲癇

癲癇的病症,沒有火邪的情況較多。如果沒有火邪,就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功能,導致其他問題發生。而且還有陰氣過盛、陽氣衰弱以及氣血突然大量流失,而沒有痰、火、氣逆等病症的情況,這時就必須使用四君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方劑,或者乾薑、桂枝、附子等藥物,不能認為癲癇都屬於實證,而一概禁止使用補益的藥物。如果確實是陰液嚴重虧損,氣不歸根,導致癲癇時好時壞,精神昏沉難以痊癒,就必須使用紫河車丸,才能見效。

如果體虛又夾雜有實邪,稍微有痰和火沒有清除乾淨,導致疾病久治不癒的,《集驗》中的龍腦安神丸最為合適,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物,作為治療的參考。

癡呆

癡呆的病症,通常是平時沒有痰,但因為心情鬱悶、願望無法實現、思慮過多、疑神疑鬼、或是受到驚嚇等原因,逐漸導致癡呆。患者說話顛三倒四,行為不合常理,或者多汗,或者憂愁,其症狀千奇百怪,無所不有。脈象往往時而弦,時而數,時而大,時而小,變化不定。這是因為逆亂的氣機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機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但如果觀察到患者身體強壯,飲食正常,沒有虛脫等症狀。

那麼就可以服用蠻煎來治療,這是最穩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這種病症有的可以治好,有的無法治好,也要看患者胃氣和元氣的強弱,需要等待時機才能恢復,不能急於求成。如果是由於突然受到驚嚇,一時之間傷及心膽,導致神志不清、昏亂,則應以快速扶正氣為主,可以使用七福飲,或大補元煎等方劑。

小兒癲病

小兒沒有狂病,只有癲病的情況比較常見。小兒的疾病,有的從胎裡帶來,有的出生後受到驚嚇而得。小兒的神氣尚且虛弱,受到驚嚇就會導致肝膽之氣被奪走,神魂無法安定,導致邪氣趁虛而入,擾亂心神。因此,治療小兒的驚癇,必須先仔細觀察正氣的情況,然後再根據病邪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各種治療方法都記載在小兒門中,應該詳細研究。

2. 述古(共四條)

《千金方》云:小兒之癇有三,風癇、驚癇、食癇也。風癇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時先屈指如數,乃作。驚癇起於驚悸,大啼乃作。食癇其先不哺乳,而變熱後發。或先寒後熱者,皆食癇也。又云: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肉,猶易治也。

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叫,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

陳無擇云: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屬不內外,三因不同,忤氣則一。

愚謂此二家之說,雖若切當,然風寒外感,自有表證,飲食內傷,是有里證,俱未必亂神。若此而癲癇為病,則忽爾昏厥,此其病則專在心經,以及肝膽二臟,又非風寒飲食所能頓病若此者。且風癇之義,本以木邪所屬為言,亦非外感之謂,即有外感,或有飲食,亦無非因驚因恐相兼為病耳,若以三因並列之,則有未必然也。

張子和曰:肝屢謀,膽屢不決,屈無所伸,怒無所泄,肝木膽火隨炎入心,心火熾亢,神不守舍,久逆而成癲狂,一因也。有思慮過多,脾傷失職,心之官亦主思,甚則火熾,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竅,以致癲狂,二因也。

丹溪曰:大法行痰為主,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不愈。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法。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白話文:

《千金方》說:小兒的癲癇有三種,分別是風癇、驚癇和食癇。風癇是因為穿太暖、流汗,風邪因此入侵所導致。發作初期會先屈指頭,像在數東西一樣,接著才發作。驚癇是因為受到驚嚇,大哭之後才發作。食癇是原本不喝奶,身體發熱後才發作。或是先發冷後發熱的,都是食癇。書中又說:如果發病時先發熱、身體抽搐、驚叫哭鬧,然後才發作癲癇,脈象是浮的,這是屬於陽癇,病位在六腑之外,肌肉之中,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發病時先發冷,沒有抽搐、驚叫哭鬧,發病時脈象是沉的,這是屬於陰癇,病位在五臟內部,骨髓之中,比較難治療。

陳無擇說:癲癇病都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臟腑氣機不平衡,積鬱而產生痰涎,阻塞經絡,氣血逆亂而發病。有的是在母親懷孕時就受到驚嚇,有的是年幼時感受風寒暑濕,有的是飲食不節制,損傷臟腑之氣而發病。總的來說,外感之邪是外因,驚恐是內因,飲食屬於不內不外的原因,三種原因有所不同,但外感之邪都是其中一種原因。

我認為這兩家的說法雖然很貼切,但是風寒外感會有表證,飲食內傷會有裡證,這些都不一定會導致神志昏亂。如果因為這些就導致癲癇,突然昏厥,那這個病就專注於心經,以及肝膽二臟,也不是風寒飲食能立即導致的。而且風癇的定義,本來就是以木邪所屬來說,並不是指外感,就算有外感或飲食不節制,也都是因為受到驚嚇或恐懼而導致的病症。如果將三種原因並列,未必恰當。

張子和說:肝臟經常謀劃,膽卻總是猶豫不決,導致情緒無法舒展,怒氣無法宣洩,肝木之氣和膽火之氣跟著一起進入心臟,心火因此過於旺盛,導致神志無法守住而發生癲狂,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思慮過多,損傷脾胃功能,心臟也主思慮,如果過度思慮則會導致心火旺盛,心血日漸枯竭,脾胃的津液無法運行,痰液迷亂心竅,最終導致癲狂。

朱丹溪說:治療癲癇的原則是化痰為主,使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等藥材,仔細分辨是火還是痰,並根據情況調整藥量,沒有治不好的。如果屬於熱證,就用寒涼藥物來清除心火。如果屬於痰證,就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催吐之後,再用東垣安神丸以及平肝的藥物,例如青黛、柴胡、川芎之類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