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虛損病源(共十一條)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繫,最不可傷,而人多忽而不知也,何也?夫五臟之神皆稟於心,故憂生於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已,而慼慼幽幽,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如經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之類,無非慮竭將來,追窮已往,而二陽並傷。第其潛消暗爍於冥冥之中,人所不覺,而不知五臟之傷,惟心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
要知人生在世,喜一日則得一日,憂一日則失一日,但使靈明常醒,尚何塵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參、耆、歸、朮、益氣湯之類,亦不過後天之末著耳,知者當知所先也。
一、喜因欲遂而發,若乎無傷,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臟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藥。
或偶爾得志,則氣盈載滿,每多驕恣傲慢,自取敗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則喜為人所忽,而猶有不可忽者如此。
一、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此傷心則然也。然思生於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經曰:思傷脾。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凡此為病,脾氣結則為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為用,而生脹滿泄瀉等證,此傷心脾之陽也。夫人孰無思?而苦思難釋,則勞傷至此,此養生者所當戒也。
然思本傷脾,而憂亦傷脾。經曰: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蓋人之憂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並傷,故致損上焦陽氣。而二陽之病發自心脾,以漸成虛勞之證者,斷由乎此。
一、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惟在腎。蓋心耽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於上,則相火應於下。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故其在腎,則為遺淋帶濁,而水液漸以乾枯。炎上入肝,則逼血妄行,而為吐為衄,或為營虛筋骨疼痛。
又上入脾,則脾陰受傷,或為發熱,而飲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則皮毛無以扃固,而亡陽喘嗽,甚至喑啞聲嘶。是皆無根虛火,陽不守舍,而光焰詣天,自下而上,由腎而肺,本源漸槁,上實下虛,是誠剝極之象也。凡師尼室女,失偶之輩,雖非房室之勞,而私情繫戀,思想無窮,或對面千里,所願不得,則欲火搖心,真陰日削,遂致虛損不救。凡五勞之中,莫此為甚,苟知重命,慎毋蹈之。
白話文:
論虛損病源
凡是因勞累損傷導致的虛損,雖然五臟都有其主管的部分,但其中以心臟受到的影響最大。心臟是君主之官,全身的生氣都繫於心臟,所以最不能受到損傷,但人們卻常常忽略而不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五臟的神氣都稟受於心,所以憂愁產生於心,肺必然會受到影響。如果憂愁沒有停止,一直悶悶不樂,陽氣就會逐漸衰竭,營養物質也會日漸消耗,導致勞傷侵及肺部,到最後沒完沒了。就像《黃帝內經》說的:「曾經富貴後來貧賤,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這叫做『脫營』。」
「曾經富有後來貧窮,叫做『失精』。」五種邪氣滯留在體內,疾病就會相互影響。過度快樂或過度痛苦,剛開始快樂後來痛苦,都會損傷精氣。精氣耗竭,身體就會毀敗。所以說,從富貴的地位跌落,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精神也會受到內傷,身體必定敗亡。這些情況,無非都是因為憂慮未來,追憶過去,導致陰陽二氣都受到損傷。只是這些損傷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人們常常不自覺,不知道五臟的損傷以心為根本。凡是遇到這種情況的人,應該盡快舒緩心情,順應天命,盡力挽回先天的元氣。
要知道,人生在世,快樂一天就得到一天,憂愁一天就失去一天,只要心靈保持清醒,那還有什麼外來的干擾敢來侵犯呢?等到疾病已經產生,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補氣藥物,也只不過是亡羊補牢的做法而已,明白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一、喜悅的情緒因慾望得以滿足而產生,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傷害,但《黃帝內經》說:「喜傷心。」又說:「過度高興會損傷陽氣。」還說:「喜樂的情緒會使神氣渙散而無法收藏。」又說:「肺喜悅如果沒有節制,就會傷害魄,魄受到傷害就會發狂。發狂的人,心神不正常,皮膚枯焦,毛髮乾枯,臉色憔悴,會在夏天死亡。」因為心臟儲藏神,肺臟儲藏氣,都是陽臟。所以,過度高興就會損傷陽氣,神氣也會因此而耗散。或者放縱喜悅沒有節制,就會導致淫蕩流亡,精神疲憊衰竭,無藥可救。
或者有時偶爾得志,就會感到洋洋得意,常常驕傲自大,自取敗亡,而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人很多。由此可見,喜悅是人們容易忽略的,但卻有不可忽略的傷害。
一、思慮是從心而來的。《黃帝內經》說:「心因為過度思考而感到恐懼,就會損傷神氣。神氣受到損傷就會恐懼不安,導致肌肉萎縮,毛髮乾枯,臉色憔悴,會在冬天死亡。」這是因為損傷心臟而導致的。但是,思慮產生於心,脾臟必定會受到影響。所以,如果思慮沒有停止,就會勞傷脾臟。《黃帝內經》說:「思慮傷脾。」又說:「思慮會使心有所執著,神有所歸依,正氣停滯而不運行,所以氣會鬱結。」凡是因此而生病的,脾氣鬱結就會導致噎膈、嘔吐,飲食無法消化,食物無法運化,血氣就會日漸衰弱,肌肉日漸消瘦,精神日漸減少,四肢無力,產生腹脹、腹瀉等症狀。這都是損傷心脾陽氣所致。人哪有不思考的呢?如果苦苦思慮難以釋懷,就會導致勞傷到這種程度,這是養生的人應該警惕的。
雖然思慮本身會傷脾,但憂愁也會傷脾。《黃帝內經》說:「脾臟如果憂愁無法解開,就會損傷意,意受到傷害就會迷亂,四肢無力,毛髮乾枯,臉色憔悴,會在春天死亡。」因為人們的憂愁和思慮,往往會同時出現,所以心、脾、肺都會受到損傷,因此導致上焦陽氣虧損。陰陽二臟的疾病,是從心脾開始,逐漸發展成虛勞的症狀,一定是這個原因。
一、淫慾邪念與憂思不同,但損害卻只在腎臟。因為心沉迷於慾望,腎臟必定會有所反應。凡是君火(心火)在上面動,相火(腎火)就會在下面相應。相火,是水中之火,安靜地守在自己的位置,就是陽氣;如果過於旺盛而沒有控制,就會變成猛烈的火焰,如同乾涸的沼澤燃燒起來一樣,無處不到。所以,如果相火在腎,就會導致遺精、淋漓不盡、白帶渾濁,導致身體的水液逐漸乾枯。如果相火向上侵入肝臟,就會迫使血液妄行,導致吐血、鼻血,或者導致營養物質虧虛、筋骨疼痛。
如果相火再向上侵入脾臟,就會損傷脾陰,可能導致發熱,飲食都變成痰涎。再向上到肺,就會導致皮膚毛髮無法固攝,導致亡陽、氣喘咳嗽,甚至失聲、聲音嘶啞。這些都是沒有根源的虛火,陽氣無法固守,像火光一樣向上燃燒,從下往上,由腎到肺,根本逐漸枯竭,形成上實下虛的狀態,這實在是陰陽剝離到了極點的表現。凡是出家修行的尼姑、失去配偶的女子,即使不是因為房事勞累,但因為私情牽掛,思念無窮,或者明明就在眼前,卻不能得到,慾火就會搖動心神,真陰日漸消弱,以至於虛損無法救治。在五勞之中,這種情況最為嚴重。如果重視生命,一定要謹慎,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