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1. 經義
《五禁篇》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寫。
《藏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懼如人將捕之。心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調經論》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白話文:
經義
《五禁篇》
黃帝問:什麼是五奪?岐伯回答說:身體的肌肉消瘦,這是一種奪;大量失血之後,這是第二種奪;大量出汗之後,這是第三種奪;嚴重腹瀉之後,這是第四種奪;剛生產完或是大量失血之後,這是第五種奪。這些情況下,都不適合使用瀉法。
《藏氣法時論》
提到:肝臟虛弱時,眼睛會茫然看不清楚,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心臟虛弱時,胸部和腹部會脹大,兩側肋骨下方和腰部會有牽引般的疼痛。脾臟虛弱時,會腹脹、腸鳴,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消化不良。肺臟虛弱時,會呼吸短淺無法順暢換氣,耳朵聽力下降,咽喉乾燥。腎臟虛弱時,會胸部疼痛,腹部和大腿內側疼痛,手腳冰冷,心情不愉快。
《調經論》
提到:氣匯聚的地方會導致血虛,血匯聚的地方會導致氣虛。有餘的屬於實證,不足的屬於虛證。所以氣匯聚時,就會沒有血;血匯聚時,就會沒有氣。現在如果血和氣彼此分離失調,就會形成虛證。如果血和氣都往上衝,就會導致昏厥,昏厥就會突然死亡。如果氣能恢復正常,就能活;如果氣不能恢復正常,就會死亡。黃帝問:陰虛的實證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回答說:如果喜怒沒有節制,陰氣就會向上逆行,向上逆行就會導致下部虛弱,下部虛弱陽氣就會跟著上衝,所以說這是實證。
黃帝問:陰虛的虛證是怎麼產生的?回答說:過於歡喜氣就會下洩,過於悲傷氣就會消散,氣消散脈象就會空虛,如果再吃寒冷的食物,寒氣就會充滿身體,導致血液凝滯、氣血虛弱,所以說是虛證。陽氣虛弱會導致體外寒冷,陰氣虛弱會導致體內發熱。
《刺志論》
提到:氣充足身體也強壯,氣虛弱身體也虛弱,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與此相反,就是生病了。食物消化好,氣也充足;食物消化不好,氣也虛弱,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與此相反,就是生病了。脈搏強勁,血也充足;脈搏虛弱,血也虛弱,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與此相反,就是生病了。氣虛弱卻發熱,這就是反常。吃了很多食物但氣卻很少,這就是反常。不吃東西但氣卻很多,這也是反常。脈搏強勁但血少,這也是反常。脈搏虛弱但血多,這也是反常。所謂的實證,是氣進入身體;所謂的虛證,是氣從身體散發出去。氣充足是熱證,氣虛弱是寒證。
《根結篇》
提到:如果身體的氣血不足,但邪氣卻有餘,這是邪氣強盛,要趕快用瀉法治療。如果身體的氣血有餘,但病邪之氣不足,要趕快用補法治療。如果身體的氣血不足,病邪之氣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不可以進行針刺治療,如果針刺會讓不足的情況更加嚴重。更加嚴重就會導致陰陽都衰竭,氣血都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竭,年老的人會死亡,年輕的人也會無法恢復。如果身體的氣血有餘,病邪之氣也有餘,這是陰陽都有餘,要趕快用瀉法排出邪氣,調整虛實。所以說:有餘的要用瀉法,不足的要用補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本神篇》
提到:所以聰明的人養生,一定會順應四季的變化來適應寒冷和炎熱,平和喜怒的情緒,保持安靜的生活環境,節制陰陽、調和剛柔,這樣邪氣就不會入侵,才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