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
1. 鬢疽(四十五)
立齋曰:鬢疽屬肝膽二經怒火,或風熱血虛所致。若焮痛或發熱者,宜祛風清熱。焮痛發寒熱,或拘急者,發散表邪。作膿焮痛,托裡消毒。膿已成作痛者,針之。不作膿或膿成而不潰者,俱宜托裡。不斂或膿清者,宜峻補之。
又《治法》曰:若發熱作渴者,用柴胡清肝散。腫臖痛甚者,仙方活命飲。若大勢已退,餘毒未散,用參苓歸術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銀花以速其膿。膿成仍用參苓之類,托而潰之。若欲其生肌收斂,腎虛者六味丸,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耆,或血燥者四物湯,或水不能生木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皆當滋其化源為善。
白話文:
鬢疽是肝膽經怒火上炎,或風熱血虛引起的。若出現紅腫疼痛或發熱,應以祛風清熱為主;若紅腫疼痛伴隨發冷發熱或身體拘緊,則要散發表邪;如果化膿紅腫疼痛,要托里消毒;膿已形成並疼痛,可針刺;若不化膿或化膿不潰,都應托里;不收口或膿液清澈,應峻補。
另外,治療方法如下:若發熱口渴,可以用柴胡清肝散;腫脹疼痛嚴重,可用仙方活命飲;若病情已退,但餘毒未散,可以用參苓歸術為主藥,輔以川芎、白芷、金銀花以加速化膿;膿形成後仍用參苓等藥,托出膿液。若要促進傷口癒合,腎虛者用六味丸,血虛者用四物湯加參耆,或血燥者用四物湯,或水不能生木者用六味地黃丸,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這些藥物都能滋養化源,促進康復。
2. 痄腮(四十六)
立齋曰:痄腮,屬足陽明胃經,或外因風熱所乘,或內因積熱所致。若腫痛寒熱者,白芷胃風湯。內熱腫痛者,升麻黃連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結,清涼飲。表裡俱解而仍腫痛者,欲作膿也,托裡散。
若飲食少思,胃氣虛弱者,六君子湯。肢體倦怠,陽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膿毒既潰,腫痛不減,熱毒未解也,托裡消毒散。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參耆內托散。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若焮腫痛連耳下者,屬手足少陽經,當清肝火。
若連頤及耳後者,屬足少陰經虛火,當補腎水。此證而有不治者,多泥風熱,用克伐之劑耳。
白話文:
立齋曰:
痄腮,屬於足陽明胃經,可能是外因風熱入侵,也可能是內因積熱導致。
如果腫痛伴隨寒熱症狀,可以使用白芷胃風湯。
如果內熱導致腫痛,可以使用升麻黃連湯。
如果外腫疼痛,內熱口乾,可以使用犀角升麻湯。
如果內傷寒涼,腫塊無法消退,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發熱口渴,大便秘結,可以使用清涼飲。
如果表裡都解除了,但腫痛依然存在,並且可能要化膿,可以使用托裡散。
如果飲食減少,思慮減少,胃氣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
如果肢體倦怠,陽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膿毒已經潰破,腫痛沒有減輕,熱毒也沒有消退,可以使用托裡消毒散。
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這是氣血虛弱導致,可以使用參耆內托散。
如果發熱且午後更熱,這是陰血虛弱導致,可以使用八珍湯。
如果惡寒發熱,氣血都虛弱,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
**如果焮腫疼痛延伸到耳下,**屬於手足少陽經,需要清肝火。
3. 瘰癧(四十七)
瘰癧之病,屬三焦肝膽等經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憂思,氣逆於肝膽二經。二經常多氣少血,故怒傷肝,則木火動而血燥,腎陰虛則水不生木而血燥。血燥則筋病,肝主筋也,故累累然結若貫珠。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連及頤頷,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又謂之馬刀。
其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不甚熱,久之則日以益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故往往變為癆瘵。《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癧。《病機》云:瘰癧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總因虛勞氣鬱所致。
白話文:
瘰癧病的成因與表現
瘰癧是一種疾病,屬於中醫的三焦、肝膽等經脈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也可能是因恚怒憂思,氣逆於肝膽二經所致。肝膽二經常氣多血少,因此怒傷肝,就會導致木火動而血燥,腎陰虛則水不生木,同樣會造成血燥。血燥則筋病,而肝主筋,所以瘰癧會在頸部出現累累如珠的結塊。
瘰癧常生於耳後、連及下巴、下至鎖骨,以及胸腋兩側,也稱為「馬刀」。
初期如同豆粒般大小,逐漸增大如梅李核,可能單獨一粒,也可能三五粒。按壓時會移動並伴隨輕微疼痛,但並不十分熱。時間久了,就會逐漸加重。患者可能伴隨頸項強痛、午後微熱、夜間口乾、食慾不振、四肢倦怠等症狀。有的瘰癧堅硬不潰,有的潰破後難以癒合,這些都是因為氣血不足所導致,往往會演變成癆瘵(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
《外台秘要》中記載:「肝腎虛熱則生癧」。《病機》中也說:「瘰癧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總因虛勞氣鬱所致」。
止宜以益氣養營之藥調而治之,其瘡自消,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若不詳脈證虛實之異,而概用追蝕攻下及流氣飲、十宣散之屬,則必犯經禁病禁,以致血氣愈損,必反為敗證矣。若脈洪大,以元氣虛敗為不治。若面色㿠白為金剋木,亦不治。若眼內赤脈貫瞳人,見幾條則幾年死。
使不求本而妄用伐肝之劑則誤矣,蓋伐肝則脾土先傷,脾傷則損五臟之源矣。可不慎哉。
齊氏曰:瘰癧結核初覺時,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不含,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裡補之。陰陽不和者,托裡調之。大抵托裡之法,使瘡無變壞之證,所以宜用也。
白話文:
治療應當使用補氣養血的藥物進行調理,這樣瘡傷自然會消退,無需依靠發汗的方式。如果不清楚脈象和症狀的虛實差異,隨意使用消蝕、攻下的藥物,或者使用流氣飲、十宣散等類似藥物,那麼必定會違反常規禁忌,導致身體血液和氣息更加衰弱,反而會引發更糟的情況。如果脈搏強大,是因為元氣衰敗,這種情況難以治癒。如果面色蒼白,這是金克木的現象,也不易治癒。如果眼睛內部出現紅色血管貫穿瞳孔,出現幾條就代表未來幾年將會有生命危險。
如果不尋求根本原因就胡亂使用傷肝的藥物是錯誤的,因為傷害肝臟也會導致脾土首當其衝,脾土受損就會影響五臟的本源。這是不能不謹慎的。
齊氏認為:在淋巴結或腫塊剛開始出現時,應該使用內部消化的方法進行處理。如果病情長時間沒有好轉,體內的氣血逐漸衰弱,肌膚寒冷,肉質冰冷,或者膿液清稀,毒素無法排出,傷口不癒合,腫塊不變紅,結節沒有膿液,外在表現不明確的情況下,都應該使用託裡的方法。對於未形成膿液的情況,應促進膿液盡早形成;對於已經破皮的情況,應促使新生肉質盡快生成。對於血氣虛弱的情況,可以通過託裡的方法進行補充。對於陰陽失調的情況,則需要通過託裡的方法進行調節。總的來說,託裡的方法能夠防止傷口出現惡化的跡象,因此很適合使用。
丹溪曰:瘰癧必起於足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足陽明經。食味之厚,鬱氣之久,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此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水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自非斷欲食淡,神醫不能療也。
立齋曰:焮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憎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宜發散。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宜疏肝行氣。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脈澀者,補血為主,脈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
白話文:
丹溪曰:
丹溪先生說:瘰癧(淋巴結核)必定起源於足少陽膽經,若不注意禁忌,就會蔓延到足陽明胃經。過於肥美的食物,積鬱的氣息,以及毒素、風邪、熱邪,都是導致瘰癧的關鍵因素。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虛實變化,進行不同的治療策略。實證較易治療,虛證則需要格外謹慎。
足少陽膽經主宰決斷,並且具有相火(心火),氣多血少。女性患上瘰癧,如果月經不調,寒熱交替,時間一長就會轉為潮熱。除非斷絕情慾,飲食清淡,否則即使神醫也難以治療。
立齋曰:
立齋先生說:
瘰癧腫痛,脈沉數者,屬於邪氣實證,應當使用瀉法治療。腫痛畏寒發熱,或肢體拘緊者,屬於邪氣在表證,應當使用發散法治療。因怒氣導致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應當疏肝理氣。腫痛脈浮數者,應當祛風清熱。脈澀者,以補血為主;脈弱者,以補氣為主。腫痛堅硬不潰者,以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應當解鬱結,調和氣血。潰爛後久久不癒者,屬於氣血俱虛,應當大補氣血。
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又《治法》曰:若寒熱焮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並服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萎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可用針以決之,及服托裡之劑。
若經久不愈,或愈後復發,膿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瘻。《內經》曰: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
白話文:
身體虛弱導致的病症,要補充元氣;如果有腫塊卻無法消退,要先化解膿腐,再補充元氣;脈象強勁卻不收斂,或腫塊不消散的,要使用瀉藥。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腫痛的症狀,這是肝火風熱引起的氣病,要服用小柴胡湯清肝火,並服用加味四物湯養肝血。如果寒熱症狀消退,但腫塊依然存在,這是肝經火燥引起的血液病,要服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火,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如果腫塊高聳且稍軟,面色發黃,皮膚發熱,膿已形成,可以使用針刺排出膿液,並服用托裡藥物。
如果長期不治癒,或治癒後復發,膿水不斷流出,肌肉消瘦,必須使用純粹的補益藥物,才能收斂傷口,否則會變成九瘻。內經記載,陷脈會導致瘻,留連於肌肉之間,就是這種病症。外用豆豉餅和琥珀膏驅散寒邪,補益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和六味丸,滋養腎水,培補肝木,健脾土,也能治癒。
又《治法》曰:大抵此證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經禁病禁,則鮮有不誤。常治此證,先以調經解鬱,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俟有膿,即針之,否則變生他處。設若兼痰兼陰虛等證,只宜加兼證之劑,不可干擾余經。若氣血已復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餘,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營湯,以調理之。
若瘡口不斂,宜用豆豉餅灸之,用琥珀膏貼之。若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證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者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之,亦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者,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敗之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不治。
白話文:
《治法》中提到,這種病症的根源多半是身體虛損。若是不清楚虛實,就隨便用藥,很容易造成錯誤。治療這種病症,通常要先調經解鬱,再用隔著蒜頭灸的方法,大多能自行消退。如果沒有消退,就用琥珀膏貼敷。等出現膿液時,就用針刺,否則膿液會轉移到其他地方。如果同時伴有痰濕、陰虛等症狀,就應該根據這些症狀加藥,不能干擾其他經脈。如果氣血已經恢復,但腫塊沒有消退,可以服用散堅的藥物,如果一個多月沒有效果,而且氣血也沒有感覺到損傷,就可以服用必效散,或者遇仙無比丸,這些藥物毒性很強,服用一次就夠了。接著再服用益氣養營湯調理身體。
如果瘡口不能癒合,可以用豆豉餅灸的方法,或者用琥珀膏貼敷。如果氣血都很虛弱,或者因為飲食起居不慎,以及七情所傷,就無法治療。但這種病症主要是氣血問題,如果氣血強壯,就不需要使用腐蝕性的藥物,腫塊也能自行潰爛,只需要將它去除,也能幫助傷口癒合。如果氣血虛弱,不先用補藥,就一直使用腐蝕性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出現發寒發熱,眼睛裡有紅色的血管貫穿瞳孔,就無法治療。
灸瘰癧法,取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一穴,即手陽明經肩髃、曲池二穴也,各灸七壯,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余常用之甚效,薛氏以曲池云肘髎,似亦未的也。
又《薛氏經驗方》云:治瘰癧已成未成,已潰未潰者,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見,即是灸處。灸以三四十壯為度,更服益氣養營湯,灸三次,瘡自除。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時灸至申時,三灸即愈,更服補劑。按此法乃單灸曲池,以多為貴也。然但用前法而已妙矣,尚有未應者,又當以此法治之。
又曰:此治瘰癧之秘法。凡男子婦人若困恚怒傷肝,氣血壅遇而不愈者,宜灸此穴,以疏通經絡。如取此穴,當以指甲掐兩肘兩肩四所,患處覺有痠麻方是其穴。
白話文:
治療瘰癧,可以在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取一個穴位,分別是手陽明經的肩髃和曲池穴,每個穴位灸七壯,左邊的病灸左邊,右邊的病灸右邊,如果左右兩邊都病,就都灸。我經常使用這個方法,效果很好。薛氏將曲池穴稱為肘髎,似乎不太準確。
《薛氏經驗方》中記載,治療已經形成或尚未形成、已經潰爛或尚未潰爛的瘰癧,可以將手背向上放在肩上,微微抬起,肘骨尖就會露出來,這就是灸的地方。灸的時候,要灸三四十壯。同時要服用益氣養營湯,灸三次,瘡就會消退。如果患病三四年未愈,可以在辰時灸到申時,灸三次就會痊癒,同時服用補劑。這個方法是單灸曲池穴,多灸為好。但是,如果只用之前的方法效果不好,就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還有一種說法,這是治療瘰癧的秘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因為憂鬱憤怒傷肝,氣血鬱結,導致瘰癧久治不愈,就應該灸這個穴位,疏通經絡。尋找這個穴位時,可以用指甲掐兩肘兩肩四個地方,如果患處感覺酸麻,就是這個穴位。
又法灸瘰癧未成膿者,用大蒜切片三錢厚,安患處,用艾壯於蒜上灸之,每三五壯即換蒜再灸。每日灸十數蒜片,以拔郁毒。如破久不合,更以江西豆豉為末,以唾津和作餅,如前灸之,以助陽氣。內服補藥,外貼琥珀膏,或太乙膏,瘡口自合。又或瘡口已破,核不腐,則瘡口不能斂,或貼琥珀膏不應,須用針頭散敷之,以去腐肉。
再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氣養營湯。若氣血虛者,先服益氣養營湯。待血氣稍充,方用針頭散,仍服前湯。
白話文:
治療還沒化膿的瘰癧,可以將大蒜切成三錢厚的薄片,貼在患處,用艾條灸大蒜,每灸三到五壯就換一片大蒜繼續灸。每天灸十幾片大蒜,用來拔除鬱積的毒氣。如果瘡口破了很久卻癒合不了,可以將江西豆豉磨成粉,用唾液調成餅狀,用艾條灸,這樣可以助陽氣。同時也要內服補藥,外貼琥珀膏或太乙膏,瘡口就能慢慢癒合。如果瘡口已經破了,但是核沒有腐爛,那麼瘡口就無法癒合,即使貼琥珀膏也沒用,必須用針頭散敷在瘡口,去除腐肉。接著再用如神散敷在瘡口,並服用益氣養營湯。如果氣血虛弱,就先服用益氣養營湯,等到氣血稍微充盈了,再用針頭散,同時繼續服用益氣養營湯。
一男子患而腫硬,久不消,亦不做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令灸肩尖、肘尖二穴,更服益氣養營湯,月餘而愈。
一婦人久潰發熱,月經每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復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愈者,連灸三次,兼用托裡藥必愈。
一婦人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必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營湯三十餘劑而消。常治此證,虛者先用益氣養營湯,待其氣血稍充,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效者。
田氏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與前藥三十餘劑而愈。後田生執此方不問虛實,概以治人,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雖治瘰癧,多服則損元氣。若氣血實者,先用此下之,而投補劑或可愈。
白話文:
一位男子患病,腫塊堅硬,久久不消,也沒有化膿,服用散堅敗毒藥物無效,於是灸治肩尖、肘尖兩穴,再服用益氣養營湯,一個多月後便痊癒。
一位婦人長期潰瘍發熱,月經經常延遲且量少,服用逍遙散並兼用前湯兩個多月,氣血恢復,潰瘍也癒合。但傷口一直不癒合,便敷上針頭散,再灸前穴,最終痊癒。常年治療兩三年不癒的患者,連續灸治三次,並配合托裡藥物,一定能治癒。
一位婦人因生氣而形成頸部結核,腫痛難忍,察覺其氣血都偏實,先用必效散瀉下,再用益氣養營湯三十多劑,腫塊便消散。常年治療此症,虛弱者先用益氣養營湯,待氣血稍微充盈後,再用必效散去除毒素,繼續服用前藥,無不奏效。
田氏婦女,年過三十,瘰癧潰爛久治不愈,服用八珍湯加入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多劑後,精神氣色漸漸好轉,再服用兩劑必效散,傷口便癒合,但氣血尚未平復,又服用前藥三十多劑後才痊癒。後來田生以此方治療病人,不問虛實,一概而論,殊不知散藥中斑蝥性毒,雖然能治療瘰癧,但服用過多會損傷元氣。若氣血實者,先用此散藥瀉下,再服用補氣藥物,或許可以痊癒。
若虛而用下藥,或用追蝕藥,瘀血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致難治。(俱薛按)
治瘰癧痰核方,凡瘰癧初起未甚者,即宜服此,或加夏枯草更佳。
用忍冬花、蒲公英各四五錢,以水二碗同煎湯,朝夕代茶飲之,十餘日漸消。然此藥但可治標,若欲除根,必須灸肩髃、曲池二穴。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卻使用瀉下藥物,或者使用腐蝕性藥物,雖然可以去除瘀血,但會導致傷口無法癒合,反而更難治療。
治療瘰癧痰核的藥方,凡是瘰癧剛開始,症狀還不嚴重的,就應該服用這個藥方,或者加上夏枯草效果會更好。
使用忍冬花和蒲公英各四五錢,用兩碗水一起煎煮,早晚當茶飲用,十多天就能逐漸消退。但是這個藥方只能治標,如果想要根治,必須灸肩髃、曲池兩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