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4)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4)
1. 疔瘡(四十八)
齊氏曰: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之論,凡有十種。華元化之論,有五色疔,《千金方》說疔有十三種,以至《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毒氣客於經絡,及五臟內蘊熱毒。凡初生一頭,凹而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令人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邪致毒蓄結,遂生疔瘡。
《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之。若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奪命丹或回生丹從針孔紝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劑,疏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紅,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紝前藥,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裡湯散,依常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之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
此邪毒之氣,入於臟府故也。《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立齋曰:此證多由膏粱厚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飲食之毒,或感四時不正之氣,或感蛇蟲之毒,或感死畜之穢,各宜審而治之。其毒多生於頭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熱作痛,或嘔吐噁心,或肢體拘急,並宜隔蒜灸之。痛則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若灸而不痛,則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並服解毒之劑,或用荊防敗毒散。若針之不痛無血者,宜用燒針,治如前齊氏之法。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以奪命丹為末,蔥酒調灌之。候醒更服敗毒散,或奪命丹,甚效。若生兩足者,多有紅絲至臍。
生兩手者,多有紅絲至心腹。生唇面口內者,多有紅絲入喉。皆為難治。急宜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使出惡血。若紅絲近心腹者,更挑破瘡頭去惡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藥貼之,多有生者。若患於偏僻下部之處,藥力所難到者。若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惟灸之,則大有回生之功。
疔之名狀雖有十三種之不同,而治法,但當審其元氣虛實,邪之表裡,庶不誤人之夭札也。若專泥於疏利表散,非為無益而反害之。凡人暴死者,多是疔毒,急取燈遍照其身,若有小瘡,即是其毒,宜急灸之。並服奪命丹等藥,亦有復甦者。
又曰:脈浮數者散之,脈沉實者下之。表裡俱實者,解表攻裡。麻木或大痛及不痛者,並灸之,更兼攻毒。
操江張恆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餘壯,即能舉步。彼欲速愈,自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氣復熾。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腐筋爛肉甚多。及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斂。予回用托裡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至三月餘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針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也。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而邪氣愈盛也。余回,用大劑參耆歸術之類及頻灸。
遍手腫勢漸消後,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五十餘劑漸愈。(薛按)
白話文:
疔瘡的形狀如同丁字形的蓋子。古方記載有十種疔瘡,華元化則認為有五種顏色的疔瘡,《千金方》則提到十三種。其他醫書如《外臺秘要》、《神巧萬全》的記載也大同小異,都認為疔瘡是由於毒氣侵入經絡,以及五臟內蘊熱毒所致。
初期症狀是長出一個腫塊,凹陷且疼痛,顏色可能為青、黃、赤、黑,顏色不定,患者會煩躁不安,或畏寒頭痛,或嘔吐噁心,針刺患處卻不痛不流血,這些都是疔瘡的徵兆。大多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房事或飲酒不節制,導致邪毒積聚而產生疔瘡。《內經》說:「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就是這個道理。
治療方法是立即用艾灸。如果艾灸不痛,就用針刺疔瘡的四周,使血液流出,再將奪命丹或回生丹從針孔塞入,然後敷上膏藥,並服用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藥物以疏通下焦。如果針刺不痛不流血,就用燒紅的鐵針在瘡上烙,直到出現焦炭狀,以疼痛為度,再塞入前述藥物,敷上膏藥。一兩天後膿液排出,根部露出,再服用托裡湯散等藥物,按常規治療直到痊癒。但如果針刺不痛,患者眼睛發黑或看見火光,則無法治療,因為邪毒已侵入臟腑。《養生方》說:「人汗入肉食,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
這種病症多由膏粱厚味引起,也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中毒,或感受不正之氣,或被蛇蟲咬傷,或接觸死畜的污穢所致,需仔細診察後再治療。毒氣多生於頭面四肢,形狀和顏色不一,有的像小瘡,有的像水泡,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寒熱交加,有的嘔吐噁心,有的肢體拘緊,都應隔著蒜頭艾灸。疼痛就灸到不痛,不痛就灸到痛。
如果艾灸後仍不痛,就應該加強艾灸。並針刺疔瘡四周排出惡血,將奪命丹塞入瘡口,敷上膏藥,並服用解毒藥物,例如荊防敗毒散。如果針刺後仍然不痛不流血,就用燒紅的針灸,方法如前述齊氏所言。如果患者不省人事或牙關緊閉,就將奪命丹磨成粉末,用蔥酒調服。待清醒後再服用敗毒散或奪命丹,療效顯著。如果疔瘡長在兩腳,常會有紅線延伸到肚臍;長在兩手,常會有紅線延伸到心腹;長在唇面或口中,常會有紅線延伸到喉嚨,這些都很難治療。應立即用針在紅線盡頭挑破,排出惡血。如果紅線已接近心腹,還要挑破瘡頭排出膿水,以泄毒,再敷上膏藥,大多能治癒。如果疔瘡長在偏僻下部,藥物難以到達的地方,單靠藥物治療效果緩慢,最好用艾灸,這樣才能起死回生。
雖然疔瘡的症狀有十三種不同,但治療方法都應該仔細診察患者的元氣虛實、邪氣的表裡情況,才能避免誤診。只注重疏通表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凡是暴亡的人,大多是死於疔毒,應立即用燈光照遍全身,如果發現小瘡,那就是毒氣所在,應立即艾灸,並服用奪命丹等藥物,也可能起死回生。
脈象浮數的,應散之;脈象沉實的,應下之;表裡俱實的,應解表攻裡;麻木或劇痛或不痛的,都應艾灸,並同時攻毒。
操江張恆山左腳次趾患疔,痛得難以忍受,立即隔著蒜頭艾灸三十多壯,就能走路了。但他想快速痊癒,自己敷上涼藥,結果導致血液凝固,肉死,毒氣加重。又艾灸了一百壯,服用活命飲,排出紫色的血液,毒氣才消解,腳底潰爛,腐肉很多。將要痊癒時,我因考試北上,他又誤用生肌藥,反而加重毒氣,使元氣虧損,瘡口難以癒合。我回來後用托裡藥補益他。幸好他體質好,加上是在外地,三個月後才痊癒。
我的表兄富某,右手小指患疔,曾用針刺放血,敷上涼藥,結果手掌和手指腫脹到三四倍大,六脈洪大,這是因為真氣被奪而虛,邪氣盛而實。先服用一劑奪命丹,兩劑活命飲,病情稍緩。我因事外出,他再次針刺放血,結果腫脹蔓延到手臂和手腕,像個大葫蘆,手指腫脹到數倍大,不能消潰,這是因為真氣更虛,邪氣更盛。我回來後,用大劑量的參、耆、歸、術等藥物,並頻頻艾灸。
遍手腫脹漸漸消退後,大便不實,經常放屁,這是元氣下陷,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用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漸正常,手背漸漸潰爛,我又用大補藥五十多劑才痊癒。(薛按)
2. 時毒(四十九)
齊氏曰: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極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肢體甚痛,恍惚不守,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謂傷寒。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謂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
此風熱惡毒所為,自與時毒不同。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若至十日之外,則不治自愈也治宜辨之。先診其脈,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但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察其毒之甚者,急服化毒丹,以攻之。實熱便秘者,大黃湯下之。
其有表證者,犀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鬱者,五香連翹湯主之。
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若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凡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記之。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證之良法也。
凡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連消毒飲,甚者連翹湯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托裡黃耆湯。如腫甚者,宜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氣。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言不出,頭面赤腫,食不知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者,有可下者,嘗見粗工但云熱毒,只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矣。
羅謙甫云:泰和二年,先師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之多不救。張縣令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板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
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請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用承氣下之以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無過也,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
遂處一方,用黃芩、黃連苦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人參甘平,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黏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氣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升麻、柴胡苦辛以散表邪。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
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命曰普濟消毒飲。
薛立齋曰:此感四時不正之氣,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患,與膏粱積熱之證不同,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者不可用,若不審其因,不辨表裡虛實而概用攻,必致有誤。裡實而不利者,下之。表實而不解者,散之。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裡。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
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饑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藥,當審而治之。
又《治法》曰:若脈浮者,邪在表也,用葛根牛蒡湯、犀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之類以發之。脈沉澀者,邪在裡也,用梔子仁湯、五利大黃湯之類以下之。表裡俱病而腫不退者,用犀角升麻湯,甚者砭出惡血,並用通關散㗜鼻內取嚏,以泄其毒。表裡俱不解而內外俱實者,防風通聖散。
欲其作膿者,用托裡消毒散。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常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為患也。故凡以凶荒勞役而患此者,多宜安里為主。或用普濟消毒飲最善。
一老人,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病也,與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㽲。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
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其邪在表尚未解散,用荊防敗毒散加玄參牛蒡子二劑,勢退大半,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薛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