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4)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4)
1. 疔瘡(四十八)
齊氏曰: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之論,凡有十種。華元化之論,有五色疔,《千金方》說疔有十三種,以至《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毒氣客於經絡,及五臟內蘊熱毒。凡初生一頭,凹而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令人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邪致毒蓄結,遂生疔瘡。
《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之。若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奪命丹或回生丹從針孔紝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劑,疏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紅,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紝前藥,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裡湯散,依常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之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
白話文:
齊氏說:所謂疔瘡,是指瘡形像丁字形的蓋子一樣的病症。古方論述疔瘡,總共有十種。華元化論述疔瘡,則有五色疔。而《千金方》則說疔瘡有十三種。一直到《外臺秘要》、《神巧萬全》,其論述都大同小異,然而都離不開毒氣侵犯經絡,以及五臟內部蘊積熱毒的病理。
凡是疔瘡初發時,瘡頭會凹陷且腫痛,顏色不定,青黃赤黑都有可能,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頭昏腦脹,或嘔吐噁心,用針刺瘡口卻不痛不流血,這些都是疔瘡的典型症狀。大多數情況下,由於飲食過於油膩肥甘,不注意房事酒色,導致邪氣入侵,毒氣積聚,進而引發疔瘡。
《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這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疔瘡的方法,要立即用艾灸灸灼患處。如果灸灼後患者沒有感到疼痛,就需要用針刺疔瘡的四周,直到出血為止。接著,將奪命丹或回生丹從針孔中填入,再敷上膏藥,並服用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藥劑,疏導毒氣往下排出,療效會更好。
如果用針刺疔瘡不痛不流血,就用猛火燒紅鐵針,在瘡口烙灼,直到出現焦炭狀,感覺疼痛為止。之後再填入之前提到的藥物,敷上膏藥,經一兩天後膿液就會排出,瘡根也會脫落。此時,服用托裡湯散,按照常規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但如果用針刺不痛,患者眼睛發黑,或看到火光,那就無藥可救了。
此邪毒之氣,入於臟府故也。《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立齋曰:此證多由膏粱厚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飲食之毒,或感四時不正之氣,或感蛇蟲之毒,或感死畜之穢,各宜審而治之。其毒多生於頭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熱作痛,或嘔吐噁心,或肢體拘急,並宜隔蒜灸之。痛則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若灸而不痛,則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並服解毒之劑,或用荊防敗毒散。若針之不痛無血者,宜用燒針,治如前齊氏之法。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以奪命丹為末,蔥酒調灌之。候醒更服敗毒散,或奪命丹,甚效。若生兩足者,多有紅絲至臍。
白話文:
這種邪毒之氣,是因為入侵了臟腑導致的。《養生方》說:人體的汗水浸入肉食,食用後就會長疔瘡。不可不慎。
立齋說: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突然暴食中毒,或是感染了季節交替時的不良氣候,或是接觸了蛇蟲的毒液,或是感染了死畜的穢氣,每種情況都需要仔細辨別後治療。毒氣大多長在頭面四肢,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有的像小瘡,有的像水泡,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寒熱交替疼痛,有的嘔吐噁心,有的肢體僵硬,都應該用隔著蒜頭灸治。疼痛就灸到不痛為止,不痛就灸到痛為止。
如果灸治後仍然不痛,就應該明灸。然後用針刺疔瘡周圍,引出惡血,再將奪命丹一粒塞入瘡頭孔內,並敷上膏藥,同時服用解毒藥物,或服用荊防敗毒散。如果針刺後不痛也沒有血,就應該用燒針,按照齊氏的方法治療。如果昏迷不醒,或是牙關緊閉,就用奪命丹研磨成粉,用蔥酒調和灌服。待病人醒來後,再服用敗毒散或奪命丹,效果顯著。如果疔瘡長在兩足,大多會出現紅絲蔓延到肚臍。
生兩手者,多有紅絲至心腹。生唇面口內者,多有紅絲入喉。皆為難治。急宜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使出惡血。若紅絲近心腹者,更挑破瘡頭去惡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藥貼之,多有生者。若患於偏僻下部之處,藥力所難到者。若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惟灸之,則大有回生之功。
疔之名狀雖有十三種之不同,而治法,但當審其元氣虛實,邪之表裡,庶不誤人之夭札也。若專泥於疏利表散,非為無益而反害之。凡人暴死者,多是疔毒,急取燈遍照其身,若有小瘡,即是其毒,宜急灸之。並服奪命丹等藥,亦有復甦者。
又曰:脈浮數者散之,脈沉實者下之。表裡俱實者,解表攻裡。麻木或大痛及不痛者,並灸之,更兼攻毒。
白話文:
"若兩手生有紅線達至心腹者,或是紅線進入喉嚨者,這都是難以治療的情況。應迅速使用針在紅線末端挑破,放出毒素。如果紅線接近心腹,則需進一步挑破腫塊,排出壞液,並用膏藥貼上,多能恢復。若疾病發生在偏遠的下部,藥物難以達到的地方,單靠藥物可能太慢,唯有灸療,方能發揮回春之效。
疔的名稱和外觀有十三種不同的形式,但治療方法只須評估病人的元氣是否虛弱,以及病徵是表還是裡,這樣才能避免誤傷。若單單依賴疏利表散的方法,反而可能會有害無益。對於突然死亡的人,大多是由於疔毒所致,應立即用燈全面照亮身體,若有小傷口,即是有毒跡象,應急時灸療。並服用奪命丹等藥物,也有復活的機會。
此外,脈搏浮動且數量頻繁者應採取散熱的方法;脈搏沈實者則應採用下藥的方法。若是表裡俱實的病情,則需先解表再攻裡。對於出現麻木、劇烈疼痛或無痛感的症狀,應一併灸療,並兼顧除毒的工作。"
操江張恆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餘壯,即能舉步。彼欲速愈,自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氣復熾。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腐筋爛肉甚多。及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斂。予回用托裡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至三月餘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針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也。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而邪氣愈盛也。余回,用大劑參耆歸術之類及頻灸。
白話文:
張恆山先生患了左腳小指的病,疼痛難忍,他急著治病,便用蒜灸治療,灸了三十多壯之後,就能走路了。但他想要快速痊癒,便自行敷了涼藥,結果導致血凝肉死,毒氣又更盛。他再次灸了一百多壯,並服用活命飲,流出紫色的血,毒氣才稍微消解,腳底出現潰瘍,腐爛的筋肉很多。眼看著就要痊癒了,我因為要北上考績,他又錯誤地使用了生肌藥,反而助長了毒氣,導致元氣受損,瘡口難以癒合。我回來後,改用托裡藥來補救。幸好他身體底子好,而且是客居在外,過了三個多月才痊癒。
我的表甥住在富裕人家,右手小指也得了病,有人用針刺出血,並敷了涼藥,結果手掌和手指腫脹了三四倍,脈搏洪大。這是因為真氣被奪走了,所以虛弱,邪氣盛了,所以實證。我給他服用了一劑奪命丹和兩劑活命飲,病情稍微緩解。我因為外出,有人又給他遍刺出血,腫脹蔓延到手臂和手腕,像個大葫蘆一樣,手指腫脹了好幾倍,既不消退也不潰爛,這是因為真氣更加虛弱,邪氣更加盛了。我回來之後,給他用了大量的參、耆、歸、術等藥物,並經常灸治。
遍手腫勢漸消後,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五十餘劑漸愈。(薛按)
白話文:
手上的腫脹逐漸消退之後,大便不正常,經常放屁,這是元氣下陷的表現。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另外,用生脈散當茶飲。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大便逐漸恢復正常,手背上的潰爛也漸漸癒合,又服用了五十多劑大補藥,最後才完全康復。(薛氏註解)
2. 時毒(四十九)
齊氏曰: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極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肢體甚痛,恍惚不守,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謂傷寒。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謂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
此風熱惡毒所為,自與時毒不同。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若至十日之外,則不治自愈也治宜辨之。先診其脈,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但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察其毒之甚者,急服化毒丹,以攻之。實熱便秘者,大黃湯下之。
白話文:
齊氏說:時毒,指的是人受到四季邪氣侵襲而引起的病症。病症會表現在鼻、面、耳、項、咽喉,出現紅腫,沒有明顯的頭部,或是腫塊固定且有根部,讓人感到畏寒、發熱、頭痛,四肢疼痛,神志恍惚,咽喉阻塞。若是不懂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傷寒。
其實這種疾病,古代醫書中並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民間俗稱「丹瘤」,病患也害怕被感染,稱之為「時毒」。經書記載:人體突然出現紅色斑點,形狀像塗抹了丹砂,稱之為「丹毒」。
這屬於風熱毒氣引起的疾病,和時毒不同。因為時毒是受到季節不調之氣的影響,初期症狀類似傷寒,五到七天內可能致命。如果能撐過十天,就會自然痊癒。
治療時需要辨證施治。首先要診脈,脈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都是時毒的表現。其中,浮數脈象代表邪氣在表,沉澀脈象代表邪氣深入。如果毒性嚴重,應立即服用化毒丹來攻邪。如果實熱便秘,可以用大黃湯來瀉下。
其有表證者,犀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鬱者,五香連翹湯主之。
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若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凡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記之。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證之良法也。
凡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連消毒飲,甚者連翹湯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托裡黃耆湯。如腫甚者,宜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氣。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言不出,頭面赤腫,食不知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外感表證,就用犀角升麻湯來發散。如果是年紀大、氣鬱的人,則用五香連翹湯來治療。
另外,在鼻腔內用通氣散,讓病人打十幾次噴嚏來通氣,如果用藥後不打噴嚏,就不要再用藥了。如果噴嚏中帶有膿血,治療效果一定會很好。所有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每天都應該用通氣散來打噴嚏,這樣就不會被傳染,一定要牢記這點。病人每天也要用通氣散打三到五次噴嚏,來排出體內的熱毒,這是治療時證的有效方法。
如果病程持續三到四天沒有改善,不要用峻猛的瀉藥,應該用和解的藥物,例如犀角散、芩連消毒飲,情況嚴重的可以使用連翹湯之類。到了七到八天,大小便通暢,但頭面腫脹發紅,可以服用托裡散或托裡黃耆湯。如果腫脹得很嚴重,應該用砭石在患處刺破,排出惡血,以泄去毒氣。如果病程在五天之內,病人精神昏迷、咽喉阻塞、無法言語、頭面發紅腫脹、沒有食慾,就是必死的徵兆,治療也無效了。
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者,有可下者,嘗見粗工但云熱毒,只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矣。
羅謙甫云:泰和二年,先師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之多不救。張縣令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板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
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請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用承氣下之以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無過也,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
白話文:
然而这种疾病有阴有阳,有的可以发汗,有的可以泻下,我常看到粗心的大夫只说热毒,就用寒凉的药物,殊不知病情的轻重不同,治疗方法也有顺逆之分,不可不谨慎。
罗谦甫说:泰和二年,我的老师在济源监税时,四月间百姓多患疫病。一开始感觉怕冷,身体沉重,接着传染到头面肿胀,眼睛睁不开,上气喘不过来,咽喉不利,舌头干口渴。民间称之为“大头天行”,亲戚朋友都不敢互相探望,染上此病的人大多无法治愈。张县令的侄子也得了这种病。到了五六天,医生用承气汤加板蓝根泻下,症状略微缓解。第二天,病情依旧,再次泻下又缓解,最终无法痊愈,渐渐危在旦夕。
有人说:李明医术精湛,可以请他来治疗。于是便请他来诊视,详细讲述病情。老师说:人的身体上半部分是天之气,下半部分是地之气。这次邪热侵入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导致肿胀,用承气汤泻下是为了泻掉胃中的实热,是错误的治疗方法,因为它没有针对病因。
遂處一方,用黃芩、黃連苦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人參甘平,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黏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氣不得伸,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升麻、柴胡苦辛以散表邪。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
白話文:
於是就針對患者的症狀,用黃芩、黃連這兩種苦寒藥性來瀉去心肺間的熱,作為主藥;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人參甘平,用來瀉火補氣,作為輔藥;連翹、鼠黏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用來疏通少陽和陽明兩經的氣血流通,桔梗味辛溫,如同船隻的舵和槳,使藥性不至於下行,升麻、柴胡苦辛用來散去表面的邪氣。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一半用湯調服,時常服用,一半用蜂蜜製成丸子含服,直到藥效完全發揮,病症痊癒。
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命曰普濟消毒飲。
薛立齋曰:此感四時不正之氣,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患,與膏粱積熱之證不同,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者不可用,若不審其因,不辨表裡虛實而概用攻,必致有誤。裡實而不利者,下之。表實而不解者,散之。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裡。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
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饑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藥,當審而治之。
白話文:
作者感叹道,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还有机会。凡是遇到疾病的人,他都开方治疗,救活了许多人。当时人们都称赞这药方是上天和人共同创造的,于是便刻在石头上,以便流传后世,并命名为“普济消毒饮”。
薛立斋评论道,这病是由于四季失调,邪气入侵心肺,上犯头目而导致的,与膏粱积热引起的疾病不同。硝黄这种药,只有大便不通的人才能使用,如果不能仔细分析病因,不辨别表里虚实就盲目使用攻伐之法,必然会出错。内实不通畅的,应该泻下;表实不解的,应该散之;表里俱实不解的,应该解表攻里;表里俱解不消的,应该调和之。
肿胀严重疼痛的,要用砭石去除瘀血,并服用消毒药。不化脓或不溃烂的,应该托之。饥荒年代普遍患病的人,不适合使用峻猛的泻药,应该谨慎治疗。
又《治法》曰:若脈浮者,邪在表也,用葛根牛蒡湯、犀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之類以發之。脈沉澀者,邪在裡也,用梔子仁湯、五利大黃湯之類以下之。表裡俱病而腫不退者,用犀角升麻湯,甚者砭出惡血,並用通關散㗜鼻內取嚏,以泄其毒。表裡俱不解而內外俱實者,防風通聖散。
白話文:
《治法》中記載:若脈象浮現,則邪氣在外表,應使用葛根牛蒡湯、犀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等藥物,以發散邪氣。若脈象沉澀,則邪氣在裡,應使用梔子仁湯、五利大黃湯等藥物,以瀉下邪氣。
表裡俱病且腫脹不消退者,應使用犀角升麻湯,病情嚴重者可針刺放血,並使用通關散塞入鼻腔,以促使打噴嚏,排出毒氣。表裡俱不解,內外皆實者,應使用防風通聖散。
欲其作膿者,用托裡消毒散。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常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為患也。故凡以凶荒勞役而患此者,多宜安里為主。或用普濟消毒飲最善。
一老人,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病也,與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㽲。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
白話文:
想要讓瘡瘍化膿的,就用托裡消毒散;想要讓瘡瘍收斂的,就用托裡散。這個方法最為穩妥。常見到饑荒時期,貧困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病,這是因為胃氣受損,邪氣趁機入侵造成的。所以凡是因為飢餓勞累而患病的人,大多應該以安養脾胃為主。或者用普濟消毒飲效果最好。
有一位老人,冬天頭面耳項都腫痛得厲害,便秘,脈象沉實,這是表裡俱實的病症,服用防風通聖散不適合。於是用針刺患處放出黑血,再服用之前的藥物就見效了,又用荊防敗毒散外敷。之前藥物不奏效的原因是,毒血凝聚在上部的經絡,藥力無法到達。惡血排出後,藥物自然就能發揮功效。有些人拘泥於使用寒涼的藥物,或者年紀大了害怕使用硝石黃連,而用托裡散和普通的消毒藥物,或者不針刺放血排毒,只依靠藥力,往往就會很危險。
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其邪在表尚未解散,用荊防敗毒散加玄參牛蒡子二劑,勢退大半,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薛按)
白話文:
一位男子,頭面腫痛,服用硝黃敗毒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診脈發現脈象浮數,可知邪氣仍在表層尚未消散,於是使用荊防敗毒散,並加入玄參和牛蒡子,服藥兩劑後,病情好轉大半。接著用葛根牛蒡子湯四劑,患者便痊癒了。(薛按:這是醫書作者薛某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