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經義
《九宮八風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日冬至矣。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佔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佔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佔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佔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佔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砂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
白話文:
太一神每年冬至日從葉蟄宮起,依序居住天留、倉門、陰洛、天宮、玄委、倉果、新洛等宮,每宮停留四十六日,最後回到葉蟄宮,如此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太一神的移動會影響天象變化,當天移動時若有風雨則吉兆,預示豐收年景,百姓安居樂業,少有疾病。若風雨提前則雨水過多,延後則乾旱。太一神在冬至、春分、中宮、秋分、夏至各日出現異象,則分別影響君主、宰相、官吏、將領和百姓。所謂異象,是指太一神在五宮期間,可能出現狂風折斷樹木、揚起沙石等現象,根據其所居宮位預示吉凶禍福。
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
白話文:
根據風的來向來判斷吉凶。風從居住的地方吹來,叫做實風,主生長,滋養萬物。風從相反方向吹來,叫做虛風,會傷害人,主殺主害。要小心躲避虛風,所以聖人說要像躲避箭石一樣躲避虛邪,邪氣就不會傷害人,這就是道理。因此,太一居於中央,朝向八方,用來占卜吉凶。風從南方來,叫做大弱風。它會傷害人,內傷心臟,外傷血管,氣性偏熱。
風從西南方來,叫做謀風。它會傷害人,內傷脾臟,外傷肌肉,氣性偏弱。風從西方來,叫做剛風,它會傷害人,內傷肺臟,外傷皮膚,氣性偏燥。風從西北方來,叫做折風。它會傷害人,內傷小腸,外傷手太陽經脈,脈絡斷裂就會溢出,脈絡阻塞就會不通,容易突然死亡。風從北方來,叫做大剛風。
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肋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
《歲露論》: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白話文:
風從不同方向來,會侵犯不同的臟腑和部位,造成不同的病症。例如,東北風會傷腎,導致骨骼和肩背的筋骨疼痛,並伴隨寒冷感。東方來的嬰兒風則會影響大腸,造成兩肋、腋骨下和關節的病變。東南方來的弱風會傷肝,引起筋紐疼痛和濕氣重。東南風會傷胃,導致肌肉痠痛和身體沉重。
風從人體虛弱的地方入侵,才會使人患病。如果三種虛弱同時存在,就會導致突然發病,甚至死亡。如果兩種強壯,一種虛弱,就會出現淋漓、寒熱等病症。如果在潮濕的地方,就容易患上痿病。因此,聖人要像躲避箭石一樣躲避風。如果三種虛弱同時存在,且剛好遇到邪風,就會造成偏癱或半身不遂。
黃帝詢問少師,關於四季八風如何影響人體。少師解釋說,風的影響不受季節限制,但會因人體的虛實而有所不同。如果人體腠理開泄,風就會深入體內,造成突然發病、病情嚴重。如果腠理閉塞,風則只能淺入體內,病情較為緩慢。
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曰: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
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帝曰:願聞三虛。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白話文:
皇帝說: 有寒溫適宜,身體的毛孔不開,卻突然生病,這是為什麼呢? 少師回答: 即使平常,身體的毛孔開合緩急也有固定的時間規律。人與天地相互參照,與日月相應。所以月圓時,海水在西方漲滿,人的氣血積聚,肌肉充實,皮膚緊緻,毛髮堅固,毛孔閉合,污垢附著。在這個時候,即使遇到賊風,也無法深入。等到月亮虧缺時,海水在東方漲滿。
人的氣血虛弱,衛氣散失,身體單薄,肌肉減少,皮膚鬆弛,毛孔張開,毛髮稀疏,腠理薄弱,污垢脫落。在這個時候,遇到賊風就會深入,病人就突然發病。 皇帝說: 那些突然暴死或暴病的人是怎麼回事呢? 少師回答: 三虛的人,容易突然暴死暴病;而三實的人,邪氣就無法傷害他們。 皇帝說: 請問什麼是三虛呢? 少師回答: 年老體衰、逢月虧空、失時節氣,再加上遇到賊風侵襲,這就是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
白話文:
所以說,不知道三虛,治病就會粗糙。皇帝說:請告訴我三實是什麼。少師說:遇到年成豐收,月圓之時,天時和順,即使有邪風寒氣,也不能危及百姓。皇帝說:請告訴我為什麼每年都會有相同疾病,這是怎麼回事?少師說:這是八正之候的緣故。八正之候,指的是冬至那天,太一星宿位於葉蟄宮,到達此處時,天必然會降下風雨。從南方來的風雨,叫做虛風,會傷害百姓。
如果風雨在夜半降臨,萬民皆已入睡,不會受到侵犯,所以那一年百姓很少生病。如果風雨在白天降臨,萬民都懈怠,就會被虛風侵入,所以萬民會多生病。虛邪入侵骨骼而不顯露於外,等到立春時,陽氣大發,毛孔張開。恰逢立春這天,風從西方吹來,萬民又都受到虛風的侵襲,這兩種邪氣相互搏鬥,經絡氣血阻塞不通。所以遇到風雨的日子,就稱為遇歲露。
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神明論》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陰陽應象大論》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白話文:
古代人認為,如果天氣溫和,沒有風寒侵襲,百姓就會少生病、少死亡。但如果天氣寒冷、溫暖不均,就會有很多風寒邪氣,導致百姓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八正神明論》中記載,星辰的運行規律決定了日月運行軌跡,八正是指八個方位,用來觀察八風的虛邪之氣,這些邪氣會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四季變化則決定了不同季節的氣候特徵,我們要根據季節變化來調節身體。八正方位上的虛邪之氣,要盡量避免接觸。當人體虛弱時,遇到天地的虛邪之氣,就會相互影響,導致邪氣深入骨髓,損害五臟。因此,要懂得察看天象,及時採取措施,避免受到傷害。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風寒暑濕燥等邪氣侵入人體,會造成不同的病症。例如,風寒入侵,會導致人體活動受限;暑氣入侵,會導致人體腫脹;燥氣入侵,會導致人體乾燥;寒氣入侵,會導致人體浮腫;濕氣入侵,會導致人體水腫、腹瀉。冬季受寒,春季容易患溫病;春季受風,夏季容易患消化不良。天地之間的氣息,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通,風寒暑濕燥等邪氣,會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人體,速度如同風雨一樣快。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風傷筋,燥勝風,風勝濕。
《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
白話文:
好的醫生,先治表皮毛髮,其次治肌肉,再治筋脈,接著治六腑,最後才治五臟。治五臟就像半死半活一樣危險。因此,天上的邪氣侵入人體,會傷害五臟;飲食寒熱失調,會傷害六腑;地上的濕氣侵入人體,會傷害皮肉筋脈。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風在天上是風,在地是木,在人體是筋,在臟腑是肝,在顏色是青色,在音律是角音,在聲音是呼氣聲,在動作是握拳,在竅穴是眼睛,在味道是酸味,在情緒是怒氣。風會傷害筋脈,乾燥能克制風,風能克制濕氣。
黃帝問道:風的傷害,有時是寒熱交加,有時是熱病,有時是寒病,有時是麻風病,有時是半身不遂,有時是單純的風病,症狀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風邪甚至侵入五臟六腑,不知如何治療,請您講解一下。岐伯回答道:風氣藏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無法向內滲透,也無法向外排出。風性善於流動變化,毛孔開泄時,就感到寒冷,毛孔閉塞時,就感到燥熱悶脹。風寒入侵,就會影響食慾和消化。
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皆為偏風。
白話文:
當體內有熱氣時,就會消耗肌肉,導致人感到發冷發熱、食慾不振,稱為寒熱。風氣和陽明經氣進入胃部,沿著經脈上行至眼睛內眥,如果人體肥胖,風氣無法外泄,就會積聚在體內,導致熱症,表現為眼睛發黃;如果人體瘦弱,風氣容易外泄,就會散發寒氣,導致寒症,表現為眼淚流出。風氣和太陽經氣一起進入體內,運行於脈絡和骨骼之間,散佈在肌肉組織中,與衛氣交匯,如果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肌肉疼痛腫脹,出現瘡瘍;衛氣停滯不通,則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
癘病是一種由於營氣熱盛、氣血不流通導致的疾病。這種病症會造成鼻樑骨壞死、面色蒼白、皮膚潰爛。風寒侵入經脈,久久不散,稱為癘風,也稱為寒熱。春季甲乙月受風邪侵襲,稱為肝風;夏季丙丁月受風邪侵襲,稱為心風;季夏季戊己月受邪氣侵襲,稱為脾風;秋季庚辛月受邪氣侵襲,稱為肺風;冬季壬癸月受邪氣侵襲,稱為腎風。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經脈,稱為臟腑之風,它們分別從不同的門戶進入體內,稱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白話文:
風邪沿著風府往上,會導致腦風。風邪侵入頭部,會引起眼疾或眼寒症。飲酒後受風,會形成漏風。性生活後出汗受風,則會成為內風。剛洗完澡就受風,會導致首風。長期受風,會變成腸風並引發飧洩。風邪停留在皮膚層面,則會形成洩風。風邪是所有疾病的主因,其變化會引發其他疾病,但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只是會造成風氣的影響。
黃帝問道:五臟風症狀的不同表現是什麼?希望能聽到診斷和相關疾病。
岐伯回答:肺風的表現是多汗且畏風,臉色呈淡白色,經常咳嗽喘息,白天病情緩解,傍晚加重,診斷可見於額頭,顏色為白色。心風的表現也是多汗且畏風,臉色乾枯,容易生氣或受到驚嚇,臉色紅潤,病情加重時說話難以流暢,診斷可見於嘴脣周圍,顏色為紅色。肝風的表現是多汗且畏風,容易悲傷,臉色略顯蒼白,喉嚨乾渴,容易對女性感到厭惡,診斷可見於眼周,顏色為青色。脾風的表現是多汗且畏風,全身疲憊,四肢不願動,臉色偏黃,食慾不佳,診斷可見於鼻頭,顏色為黃色。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玉機真藏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白話文:
腎風的症狀,通常會大量出汗、怕風,臉部浮腫、僵硬,背部疼痛無法直立,面色發紅,肢體彎曲不靈活,觸診時肌肉上會有黑色。
胃風的症狀,通常脖子會大量出汗、怕風,食慾不振,吞嚥困難,肚子經常脹滿,脫掉衣服就會更加脹滿,吃冷的食物就會腹瀉,體形消瘦,但腹部卻很大。
首風的症狀,通常頭部和臉部會大量出汗、怕風,在風來之前一天症狀會加重,頭痛劇烈無法外出,等到風來的那天,症狀就會稍微減輕。
漏風的症狀,通常會大量出汗,無法單獨穿衣,進食時會出汗,嚴重時全身都會出汗,呼吸急促、怕風,衣服經常濕透,口乾舌燥,無法勞動。泄風的症狀,通常會大量出汗,汗水會浸濕衣服,口中乾燥,上嘴唇有黏液,由於風的影響,無法勞動,全身疼痛且畏寒。
《玉機真藏論》記載:風是百病之源。當寒風入侵人體時,會使毛髮豎立,皮膚閉塞,導致發熱,此時可以用汗法來治療。如果出現肢體麻痺、腫痛,可以用熱敷、灸灼和針刺來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風邪會侵入肺部,稱為肺痹,出現咳嗽和氣喘。如果繼續不治,風邪會傳入肝臟,稱為肝痹,又稱厥,會出現脅肋疼痛和食慾不振,此時可以用按壓或針刺耳朵來治療。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病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金匱真言論》帝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白話文:
不治療肝臟傳染給脾臟的疾病,會導致脾風,出現發熱、腹中熱脹、煩躁心慌、黃疸等症狀,此時可以用按摩、藥物和沐浴的方式治療。如果不治療,脾臟會傳染給腎臟,導致疝氣、腹部疼痛、白帶等症狀,也稱為蠱病,此時可以用按摩和藥物治療。如果不治療,腎臟會傳染給心臟,導致筋脈緊縮,稱為瘛病,此時可以用灸法和藥物治療。如果不治療,十天內就會死亡。腎臟傳染給心臟後,心臟會反過來傳染給肺臟,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種病會在三年內致死。
這只是疾病發展的其中一個步驟。
皇帝問道:天有八風,經脈也有五風,這指的是什麼?岐伯回答:八風是導致疾病的邪氣,會影響經脈,進而影響五臟,導致疾病。所謂四時之勝,指的是春季勝過長夏,長夏勝過冬季,冬季勝過夏季,夏季勝過秋季,秋季勝過春季。東風生於春季,會影響肝臟,病症出現在頸項;南風生於夏季,會影響心臟,病症出現在胸脅;西風生於秋季,會影響肺臟,病症出現在肩背;北風生於冬季,會影響腎臟,病症出現在腰股;中央為土,會影響脾臟,病症出現在脊背。所以春季的疾病會影響頭部,夏季的疾病會影響內臟,秋季的疾病會影響肩背,冬季的疾病會影響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調經論》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寒濕之傷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白話文:
因此春季容易生病流鼻血,仲夏容易生病胸脅疼痛,長夏容易生病腹瀉寒氣,秋季容易生病風瘧,冬季容易生病痹厥。夏季暑熱出不了汗的人,秋季容易得風瘧。
《調經論》說:風雨傷害人,首先侵襲皮膚,傳入到孫脈,孫脈充盈就傳入絡脈,絡脈充盈就輸送到大經脈,血氣和邪氣共同侵犯到腠理之間,脈搏堅硬粗大,所以叫做實。實證是指外在堅硬充盈,不能按壓,按壓則疼痛。寒濕傷害人,皮膚不收斂,肌肉堅緊,血液瘀滯,衛氣離散,所以叫做虛。虛證是指身體虛弱氣不足,按壓則氣血能溫暖它,所以感到舒服而不痛。
《太陰陽明論》說:因此遭受賊風虛邪的人,陽氣受之。陽氣受之則進入六腑,進入六腑則身體發熱不能平卧,向上則喘呼。所以陽氣受風氣,陰氣受濕氣。因此受風傷的人,上半身先受到傷害。受濕傷的人,下半身先受到傷害。
《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咳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百病始生篇》帝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傷臟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寒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其淫泆,不可勝數。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其中於虛邪也,因與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說:風是百病的根源,如果人體清靜,毛孔就會閉合,即使有強烈的風,也傷害不了人,這是順應時序的結果。如果因為露風而受寒,就會導致寒熱病。所以,春天受風寒,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導致腹瀉。夏天受暑熱,秋天就會咳嗽瘧疾。秋天受濕氣,就會向上逆流,引發咳嗽,最後變成痿厥。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會損傷五臟。
《百病始生篇》黃帝問道: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風、雨、寒、暑、濕氣,以及喜怒情緒。這三種氣,分別損傷不同的部位,我希望能聽聽你的見解。岐伯答道:這三種氣各有不同,有的源於陰,有的源於陽,請說出它們的病症。喜怒不節制就會傷臟,傷臟就會導致陰虛的疾病。濕氣襲擊虛弱之體,就會導致下半身疾病。風寒襲擊虛弱之體,就會導致上半身疾病,這就是所謂的三部。而其餘的病症,數不勝數。
岐伯又說:風雨寒熱,都需要藉助虛弱之體,才能傷人。突然遇到疾風暴雨卻不生病的人,是因為體質強健,邪氣無法單獨傷人。這一定是因为有虛邪之風,與其身形相合,兩者互相作用,才會入侵人體。其中,虚邪之風,要與天時、身形、虚实等因素結合,才能導致大病。氣息有固定的居所,因所在部位而得名,上下内外,分为三层。所以虚邪入侵人体,首先从皮肤开始,皮肤松弛就会导致毛孔张开,毛孔张开,邪气就会从毛发进入,进入体内就會深入,深入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毛发竖立,毛发竖立就会让人感到寒冷,所以皮肤会疼痛。如果邪气停留不去,就会传到络脉,在络脉中就会导致肌肉疼痛,疼痛时会呼吸急促,大经脉就會代償。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邪氣淫泆,不可勝論。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白話文:
邪氣停留在體內不離開,會依序傳入經脈、輸脈、伏沖脈、腸胃,各部位出現不同症狀:停留於經脈,會感到發冷、驚恐;停留於輸脈,會導致六經不通,四肢關節疼痛,腰背僵硬;停留於伏沖脈,會感到身體沉重、疼痛;停留於腸胃,會出現胃部發響、腹脹,寒氣重則腸鳴腹瀉、消化不良,熱氣重則腹瀉稀薄。如果邪氣在腸胃以外的募原之間停留於脈絡,就會積聚成病。
邪氣的入侵方式繁多,不可一一列舉。黃帝問道: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就能知道哪條經脈受邪氣入侵。根據虛實情況,該補則補,該瀉則瀉,切勿違背自然規律,這就是最高的治療方法。
《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人體陽氣匯集於面部。當人體虛弱、剛剛勞累的時候,如果飲食後出汗,毛孔張開,就容易受到邪氣入侵。邪氣入侵面部,會影響陽明經;入侵頸部,會影響太陽經;入侵臉頰,會影響少陽經;入侵胸背兩側,也會影響相應的經脈。邪氣入侵人體,會導致身體發冷、肢體無力。正邪交戰,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會在臉色上有所表現,身體並無明顯感受,像有似無,像無似有,有形無狀,難以察覺。
《刺節真邪論》曰:虛邪之中於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
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白話文:
《刺節真邪論》說:虛邪侵入人體,就會使人感到冷颼颼、身體發抖、毛髮豎起、汗毛孔張開。如果邪氣深入,侵犯骨骼,就會導致骨痺;侵犯筋絡,就會導致筋攣;侵犯血管,阻塞血流,就會形成癰腫;侵犯肌肉,與衛氣相搏,陽氣盛者則發熱,陰氣盛者則發寒,寒氣會耗損真氣,真氣耗損則身體虛弱,虛弱則更易受寒。邪氣侵犯皮膚,就會使體表發熱,毛孔張開,汗毛搖動,氣血流通,導致皮膚發癢。
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變成痺症;衛氣運行不暢,則會導致麻木不仁。虛邪偏至於身體一側,深入經絡,侵犯營衛之氣,營衛之氣稍衰,真氣就會流失,邪氣獨留體內,就會導致半身不遂。邪氣較淺者,則會導致脈絡疼痛。虛邪侵入人體,往往很深。寒邪與熱邪相互搏鬥,長期停留在體內,就會深入臟腑。寒邪勝過熱邪,就會導致骨骼疼痛、肌肉萎縮;熱邪勝過寒邪,就會導致肌肉潰爛、腐敗,形成膿瘡。邪氣侵犯骨骼,就會導致骨質疏鬆,甚至骨蝕。
《脈要精微論》曰:風成為寒熱,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受氣也。
《壽夭剛柔篇》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通評虛實論》曰: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風寒濕之病也。
《平人氣象論》曰:面腫曰風。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刺志論》曰: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白話文:
《脈要精微論》說:風氣變為寒熱,久吹風就會造成腹瀉,脈絡中的風氣會導致癘病,發病緩慢,消失迅速,上半身虛弱,下半身強壯,這就是惡風的症狀。所以中惡風的人,是陽氣受到風寒侵襲的緣故。
《壽夭剛柔篇》說:病在陽氣部位的,叫做風病。病在陰氣部位的,叫做痹病。陰陽都生病的,叫做風痹。風寒損傷身體,憂愁、恐懼、憤怒、生氣會損傷元氣。
《通評虛實論》說:不是因為內外中風而生病的,所以身體會瘦弱而留著疾病。腳跛,是風寒濕氣入侵所致的疾病。
《平人氣象論》說:臉腫是風病的症狀。人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三次,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三次,而且脈象躁動不安,這也屬於風病。尺脈熱,是溫病的症狀;尺脈不熱,脈象滑利,是風病的症狀。脈象澀滯,是痹病的症狀。
《刺志論》說:脈搏有力,但血量不足,脈象有風氣,水液不能進入身體,這就是風病的症狀。
《陰陽別論》說:二陽經脈生病,會影響心脾,傳變就會變成風消症,或是息賁症,這兩種都是不治之症。二陽經脈和一陰經脈同時發病,會導致驚恐、背痛、容易打嗝、容易打哈欠,叫做風厥。三陽經脈和三陰經脈同時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四肢無力。
《五色篇》曰: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評熱病論》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白話文:
《五色篇》說:黃色而偏紅的,代表風邪;青色而偏黑的,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邪;黃色且油潤的,代表膿液;紅色過於鮮豔的,代表血;疼痛厲害的,代表痙攣;寒邪過重的,代表皮膚失去知覺。
《評熱病論》裡,皇帝問道:有人生病,身體發熱、出汗、煩躁不安,煩躁不安卻不能靠出汗來緩解,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出汗而身體發熱的,是風邪;出汗而煩躁不安無法緩解的,是厥症,這種病叫做風厥。巨陽經主氣,所以最先受到邪氣侵襲;少陰經與巨陽經表裡相合,遇到熱邪就會往上走,往上走就會導致厥症。皇帝又問:那要怎麼治療?岐伯說:要針刺表裡兩經,並用湯藥治療。皇帝又問:勞風症是什麼樣的病?岐伯回答:勞風症的病位在肺部下方,會導致患者強行抬頭、目光呆滯、口水流出像鼻涕一樣、怕風且畏寒,這就是勞風症。皇帝又問:要怎麼治療?岐伯說:要以扶正祛邪的方法治療。
巨陽經引導精氣運行,精氣充沛的人三天就會恢復,中年人五天就會恢復,精氣不足的人七天就會恢復。如果咳嗽時咳出青黃色的痰,像膿一樣,大小像彈丸,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排出就會損傷肺部,損傷肺部就會死亡。
《病能論》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其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四時氣篇》曰: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熱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於陽,後起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白話文:
皇帝問道:有人生病,身體發熱無力,汗出如洗,怕風氣短,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病叫做酒風。治療方法是用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混合成藥丸,飯後服用。
書中記載,風從外侵入,會讓人感到寒冷,出汗頭疼,身體沉重怕冷,治療要針對風府穴,調整陰陽,不足就補,有餘就瀉。如果大風導致頸項疼痛,就刺風府穴,風府穴位於上椎骨。如果大風導致出汗,就灸噫嘻穴,噫嘻穴位於背下脊旁三寸處。
書中提到,癘風患者,先在腫脹處用針刺,刺完後,再用銳針針刺同處,按壓排出惡氣,腫消才停止。平時吃藥膳,不要吃其他食物。
書中指出,偏枯症,身體一側不能活動且疼痛,說話不清楚,神志清醒,病症在分腠之間,用粗針刺取治療。補充不足,去除多餘,才能恢復。痱子病症,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縮,神志略微混亂,能說話。可治癒,但嚴重到不能說話,就無法治癒。病症先從陽氣開始,後從陰氣開始,先取陽氣,後取陰氣,用浮針法取穴。風痙症,身體反折,先取足太陽穴、膕中穴以及血絡放血;如果有寒症,就取三里穴。
《至真要大論》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
《五常政大論》曰: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乃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
《六元正紀大論》曰: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乃起,髮屋折木,木有變。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太虛蒼埃,天山一色,或為濁色,黃黑郁若,橫云不起,雨而乃發也,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柔葉呈陰,松吟高山,虎嘯岩岫,怫之先兆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厥陰主宰天地,其氣化為風。風氣盛行,是木氣旺盛所致。濕土受邪氣,脾臟就會生病。各種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臟病變。所有突然發作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邪。
《氣交變大論》說:當木氣過旺時,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氣。百姓就會患上消化不良,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煩躁不安,腸鳴腹脹等症狀,這些症狀对应着歲星。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情緒暴躁,頭昏眼花,頂痛等症状。
《五常政大論》說:厥陰主宰天地,風氣下降,脾氣上升,土氣隆盛,黃色上升,水氣異常,土氣敗壞,身體沉重,肌肉萎縮,食慾減退,口乾舌燥,風氣遍布天空,雲霧搖晃,眼花耳鳴。
《六元正紀大論》說:厥陰所到之處,為風府,為璺啟。厥陰所到之處,風氣產生,最終肅殺。木氣鬱結而發散,天空昏暗,雲霧擾動,大風颳起,吹倒房屋,折斷樹木,木氣變化。因此百姓會患上胃脘心痛,兩肋疼痛,咽喉堵塞,飲食不下,嚴重者會耳鳴眩晕,眼花看不清人,容易突然昏倒。天空昏暗,山脈一片蒼茫,或呈現濁色,黃黑色氣霧瀰漫,橫雲不散,下雨後才消散,風氣變幻無常。
長江邊草木低伏,柔嫩的葉子呈現陰影,松樹在高山上吟唱,老虎在岩石洞穴中咆哮,這是風邪到來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