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1)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1)
1. 敷熨淋洗
凡腳氣腫痛之甚者,可用敷藥以散之,或用椒艾囊以溫之,或用香散之藥煎湯以洗之,如百草煎,及防風、荊芥、威靈仙、艾葉、蒼朮、蛇床子、當歸、烏藥之類,皆可用。或單用紫蘇,或忍冬藤煎湯淋洗之,俱妙。
白話文:
如果腳氣腫痛得很厲害,可以用敷藥來消散腫痛,或者用裝有花椒和艾草的布袋來溫熱患處,也可以用一些有香味的藥材煎湯來清洗,像是百草煎這種藥方,或是防風、荊芥、威靈仙、艾葉、蒼朮、蛇床子、當歸、烏藥這些藥材,都可以使用。也可以單獨用紫蘇,或是用忍冬藤煎湯來淋洗患處,這些方法都很好。
2. 禁忌(共三條)
觀《活人》等書云: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淋洗者,皆醫之所禁也。此亦一偏之說耳。蓋補有宜禁者,以邪壅氣實者也;淋洗有宜禁者,以水濕湯氣之宜避者也。如果下部虛寒,或以病後,或以克伐太過,而腳氣不愈者,豈尚堪禁補乎?又若寒邪濕熱,壅結不散,而為腫為痛者,最宜以辛香疏散之藥煎湯蒸洗,則退邪極速,豈禁洗乎?惟是濕熱氣逆而上衝心腹者,不可驟洗,恐助濕氣上升也;此必先降其氣,俟其毒止在腳,再行熏洗,自無不利。蓋補以補其弱也,洗以逐其滯也。
夫何禁之有。
有當禁於未發之先者,如《外臺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則心煩,煩則腳氣發。又禁大語,大語則傷氣,氣傷病亦發。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兩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當著帛袴,至冬寒加綿,常令兩脛及腿溫暖,微汗尤佳。依此將息,腳氣自消,而無邪氣留連之患。
夏月腠理開,不宜當風取涼,涼處坐臥,須得勞動關節,令其氣暢,此拒邪之法,養生之要也。每食後宜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則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有浮腫,氣亦不上也。
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此皆濕鬱於內所致也。故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洗足,當風取涼,皆成腳氣。暑月久坐久立濕地,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病發必熱,而四肢痠疼,煩悶胕腫寒熱。此又山野農夫多有之,以久濕傷於外也。
白話文:
禁忌(共三條)
有人根據《活人》等醫書說,凡是患有腳氣病的人,服用補藥或用熱水淋洗都是醫學上禁止的。這種說法其實有些片面。補藥之所以有該禁用的情況,是因為邪氣阻塞、氣血旺盛的人不適合補;淋洗之所以有該禁用的情況,是因為要避免水濕或湯氣侵入。但是,如果患者是下半身虛寒,或是因為生病後或過度攻伐而導致腳氣久治不癒,難道還能禁止用補藥嗎?又如果寒邪濕熱阻塞,無法消散,導致腫脹疼痛,最適合用辛香疏散的藥材煎湯蒸洗,這樣可以快速驅除邪氣,怎麼能禁止洗呢?只有濕熱之氣逆行而上,衝擊心腹的情況,才不能馬上就洗,因為這樣可能會助長濕氣上行。必須先將氣降下來,等毒氣只停留在腳部,再進行熏洗,自然不會有壞處。補藥是用來補益虛弱的,洗則是用來驅除阻塞的。
有什麼好禁止的呢?
有些禁忌是在疾病還沒發作前就要注意的,例如《外臺秘要》說:「第一忌諱發怒,發怒會使人心煩,心煩就會引發腳氣。」又禁止大聲說話,因為大聲說話會損傷氣,氣傷了病也會發作。另外,也不能讓腳暴露在外吹風、接觸水,更不能用冷水洗腳,尤其要避免小腿受寒。即使在夏天,也應該穿著絲綢褲子,到了冬天則要加穿棉褲,經常保持小腿和腿部的溫暖,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按照這樣調養,腳氣自然會消退,而且不會有邪氣留連的後患。
夏天皮膚毛孔張開,不應該吹風納涼,在陰涼處坐臥時,必須活動關節,使氣血暢通,這也是抵禦邪氣的方法,是養生的要領。每次飯後應該散步三五百步,感到疲倦就停止,這樣腳中的穢氣就會隨之下散,即使有浮腫,氣也不會上逆。
孫思邈說:「古代人很少有這種疾病,自從永嘉南渡以後,達官貴人中患此病的人就很多了。這都是因為濕氣鬱積在體內所導致的。因此,無論一年四季的哪個時候,都不可以久坐久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也不可以在酒醉汗出時脫衣洗腳,更不可以在風口處納涼,這些都會導致腳氣。夏天如果久坐久立在潮濕的地方,濕熱之氣就會侵入經絡,發病時必定會發熱,而且四肢痠痛、煩悶、浮腫、發冷發熱。這也是山野農夫容易患病的原因,因為他們長時間受到外部濕氣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