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9)

1. 總論治法(七)

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營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即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故治瘡大要,須明此托裡、疏通、和營衛之三法。

陳良甫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云癰疽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並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則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

猶忌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閉,脈沉實洪數者,宜用大黃等藥,以泄其毒,後以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立齋曰:按前證,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湊,精虛氣怯,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焮腫,不作膿者,雖其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

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焮痛,膿水稠黏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不潰者,發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

漫腫微痛者,宜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耆、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

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又曰:凡瘡瘍用藥,當審其經絡受證,標本虛實,以治之。不可泥於熱毒內攻,專用寒涼克伐之劑,虧損脾胃氣血,多致有誤。且以虛弱之人,用峻利之藥,則藥力未到,胃氣先傷,虛虛之禍,有所不免。

故凡元氣不足者,既治其初患,更當內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又曰,凡癰疽腫痛,初生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當即用托裡散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又曰:前證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於內,宜內疏黃連湯,以泄內毒。

白話文:

總論治法(七)

如果身體內外沒有明顯的發炎紅腫或不好的氣味,而且內在的臟腑運作順暢,那麼問題應該是在經絡,治療上要調和營衛之氣。 使用托裡、疏通、調和營衛這三種方法後,即使不會馬上痊癒,也一定不會讓病情惡化,並且可以使邪氣明顯減弱,更容易痊癒。 所以治療瘡瘍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托裡、疏通、調和營衛這三種方法。

陳良甫說:各種痛、癢、瘡瘍,都與心火有關。前輩說癰疽大多發生在長期服用丹藥、性生活過度的人身上。一般人到了四十歲以上,應該先服用內托散,然後服用五香連翹湯,再用騎竹馬的方式(可能指某種運動或姿勢),或者隔著蒜片艾灸足三里穴,以發散體內的毒素。因為邪氣之所以能入侵,一定是身體正氣虛弱;如果邪氣長期停留不去,病情就會轉為實證。所以癰疽還沒潰爛時,絕對不能使用任何熱性藥物。癰疽已經潰爛後,代表臟腑已經虧虛,也不能使用任何寒涼的藥物。

還要避免使用敷貼的藥物,以免堵塞毛孔。如果出現發熱口渴、大便不通、脈象沉實洪數的情況,應該使用大黃等藥物來排泄毒素,之後再選用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李梴說:如果熱毒積聚在體內,導致大便秘結,但元氣沒有虧損,應該用大黃等藥來排泄熱毒。 如果是陰虛陽盛、精血不足、氣虛、脾胃虛弱的情況,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滋養根本。 如果瘡瘍沒有紅腫,也不化膿,即使還沒潰爛,仍然需要溫補。 如果瘡瘍已經潰爛,但紅腫不退、疼痛不止,仍然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 如果病情緊急,但元氣充足,應該先治療主要症狀。

如果病情緩和,但元氣虛弱,應該先治療根本。 如果病情緊急,而且元氣更加虛弱,必須先治療根本,同時兼顧主要症狀。 一般來說,如果腫脹高起、紅腫疼痛、膿液濃稠,表示元氣還沒有損傷,治療起來比較容易。 如果腫脹不明顯、稍微疼痛、膿液稀薄清澈,表示元氣虛弱,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如果不紅腫不痛,或者腫脹不明顯、顏色暗淡、不潰爛,那是屬於陰證,表示元氣非常虛弱,通常難以治癒。如果腫脹高起、紅腫疼痛,先用仙方活命飲,之後再用托裡消毒散。

如果腫脹不明顯、稍微疼痛,可以用托裡散;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入薑、桂。 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是氣血虛弱的表現,用八珍湯。 如果沒有化膿、也沒有腐爛潰瘍,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黃耆、肉桂。 如果肌肉不生長、傷口不收斂,是脾氣虛弱的表現,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薑、桂。 如果午後發熱、身體內熱,是陰血虛弱的表現,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 如果想吐或已經嘔吐,是胃氣虛弱的表現,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 如果自汗或盜汗,是五臟虛弱的表現,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

如果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是脾氣虛弱的表現,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 如果喘促咳嗽,是脾肺虛弱的表現,用上面的藥方加上麥冬、五味子。 如果想吐、食慾不佳,是脾胃虛弱的表現,用人參理中湯。 如果腹痛腹瀉,是脾胃虛寒的表現,用附子理中湯。 如果小腹脹悶、腳踝腫脹,是脾腎虛弱的表現,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山藥、肉桂。 如果腹瀉、手腳冰冷,是脾腎虛寒的表現,用上面的藥方加上桂枝、附子。 如果口渴、小便困難,是腎虛陰火的表現,用加減八味丸。

如果喘嗽、小便困難,是肺腎虛火的表現,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加減八味丸。 這些變證,都是因為元氣虧損,沒有及時進行滋補所導致的。 還有人說:凡是治療瘡瘍,應該仔細辨別病證所在的經絡,以及疾病的虛實,再來治療。 不要只認為是熱毒內攻,就只用寒涼的藥物來克伐,這樣會損害脾胃氣血,常常會造成錯誤。 如果是虛弱的人,使用峻猛的藥物,藥力還沒發揮作用,胃氣就先受損,虛弱的身體會更加虛弱,這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凡是元氣不足的人,在治療初期症狀時,更應該內服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來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來熨敷,補充陽氣,讓瘡瘍自然消散。 還有人說,凡是癰疽腫痛,剛開始就覺得脈象沉細、煩悶不安,臟腑虛弱、皮膚寒冷,邪毒來勢兇猛、精神恍惚不定、外在症狀深沉,也應該立即使用托裡散及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還有人說:如果出現發熱口渴、大便秘結的情況,那是因為邪氣積聚在體內,應該用內疏黃連湯來排泄體內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