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論外備用方
玉容散(因三百四,雀斑),硫黃膏(因三百五,面瘡赤風),面鼻諸方(詳因陣六九至一百止)
白話文:
玉容散(適用於因三百四條所描述的,臉上長雀斑的情況),硫磺膏(適用於因三百五條所描述的,臉部生瘡且發紅腫痛的情況),還有其他關於臉部和鼻子問題的各種藥方(詳細內容請參閱病因分類的第六十九條到第一百條)。
2. 口舌
3.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主口。在竅為口。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
《脈度篇》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詳三消門)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熱論篇》曰: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氣厥論》曰: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主口。升明之紀,其主舌。
《五閱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
《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五臟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奇病論》曰: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
《經脈篇》曰:手陽明,還出挾口,交人中。足陽明,還出挾口,環唇。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挾舌本。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診要經終論》曰: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口問篇》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白話文:
經義
《金匱真言論》說:中央的黃色,對應到脾臟,開竅在嘴巴,精氣藏在脾臟,所以舌根的疾病與脾臟有關。
《陰陽應象大論》說:中央產生濕氣,濕氣生成土,土生成甘味,甘味滋養脾,脾主導嘴巴。在身體的孔竅中,嘴巴是脾所主的。南方產生熱氣,熱氣生成火,火生成苦味,苦味滋養心,心主導舌頭。在身體的孔竅中,舌頭是心所主的。
《脈度篇》說:脾的氣與嘴巴相通,脾氣調和,嘴巴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心的氣與舌頭相通,心氣調和,舌頭就能分辨五種味道。
《五臟別論》說:食物的五種味道進入口中,會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
《奇病論》中,黃帝問:有人嘴巴覺得甜,這是什麼病?如何造成的?岐伯回答:這是五臟之氣溢出來的現象,叫做脾癉。(詳情在三消門)黃帝又問:有人嘴巴覺得苦,針刺陽陵泉穴可以治療,這是什麼病?如何造成的?岐伯回答:這叫做膽癉。肝臟像將軍,決策取決於膽,咽喉是傳達命令的使者。這個人是因為常常思慮不決,導致膽氣虛弱,向上溢出,所以嘴巴覺得苦。治療方法是針刺膽的募穴和俞穴。
《四時氣篇》說:膽汁外泄就會嘴巴苦,胃氣上逆就會嘔吐苦水,所以說嘔吐膽汁。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膽有病的人,容易嘆氣,嘴巴苦,嘔吐出隔夜的食物殘渣,胸口下方感覺空虛不安,害怕別人要抓他,咽喉中感覺有東西梗住,常常吐口水。膽經在足少陽經的末端,可以觀察膽經脈搏凹陷的地方,用艾灸治療。如果出現忽冷忽熱,可以針刺陽陵泉穴。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脈的血氣,都會向上到臉部和五官,胃中的濁氣會從嘴唇和舌頭出來,形成不同的味覺。
《痿論》說:肝氣過熱,就會導致膽汁外泄,嘴巴覺得苦,筋膜會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急和抽搐,引發筋痿。
《熱論篇》說:傷寒四天,太陰經會受到影響,太陰經的脈絡分布在胃中,並連結到咽喉,所以會腹脹和咽喉乾燥。傷寒五天,少陰經會受到影響,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並連結到肺,再連到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感到口渴。
《氣厥論》說:膀胱的熱氣會轉移到小腸,導致大小腸不通暢,向上會出現口腔潰爛。
《五音五味篇》說:衝脈和任脈,它們浮在表面的部分,會沿著腹部右上方向上走,匯合於咽喉,再分出脈絡到嘴唇和口腔。
《五常政大論》說:準備轉化的時節,由嘴巴來主導。上升光明的時節,由舌頭來主導。
《五閱五使篇》說:嘴唇是脾臟的官竅;舌頭是心臟的官竅。
《六節藏象論》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儲藏和運化營養物質的根本,它們就像倉庫一樣,所以叫做「器」。它們的精華會表現在嘴唇四周的白肉處,營養會充實肌肉,味道是甘甜的,顏色是黃色的,這些屬於陰的極致,與土的性質相通。
《五臟生成篇》說:脾臟與肌肉相合,它的精華會表現在嘴唇。
《奇病論》說:足少陰經的脈絡,會貫穿腎臟,並連結到舌根。
《經脈篇》說:手陽明經,會環繞嘴巴,交會於人中穴。足陽明經,會環繞嘴巴,包圍嘴唇。足太陰經,會連結到舌根,並分散到舌下。足少陰經,會連結到舌根。足太陰經的氣衰竭,會導致經脈無法滋養肌肉。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如果經脈不能滋養,肌肉就會軟弱無力,肌肉軟弱無力,就會導致舌頭萎縮、人中穴腫脹,人中穴腫脹就會導致嘴唇外翻。嘴唇外翻,代表肌肉要先死亡。甲木日出生的人如果病情嚴重,會死於乙木日,這是因為木克土的關係。足厥陰經的氣衰竭,就會導致筋脈斷絕。
厥陰經是肝的脈絡,肝臟與筋脈相合,筋脈匯聚於生殖器,並通過脈絡連結到舌根。所以,如果經脈不能滋養,筋脈就會急迫,筋脈急迫就會牽引舌頭和睪丸。所以,嘴唇發青、舌頭捲曲、睪丸收縮,代表筋脈要先死亡。庚金日出生的人如果病情嚴重,會死於辛金日,這是因為金克木的關係。
《診要經終論》說:厥陰經氣衰竭的人,會出現身體發熱、咽喉乾燥、小便頻繁、心煩意亂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出現舌頭捲曲、睪丸收縮而死亡。
《口問篇》說:人為什麼會咬到自己的舌頭?這是因為氣逆向上衝,經脈的氣一同上來的緣故。少陰經的氣到了就會咬到舌頭,少陽經的氣到了就會咬到臉頰,陽明經的氣到了就會咬到嘴唇。應該觀察是哪個經脈的病,然後用補的方法治療。
《經筋篇》說:足陽明經的筋脈,會牽引到缺盆和臉頰。如果突然出現嘴歪、口急的症狀,眼睛會閉不起來,這是因為熱導致筋脈鬆弛,眼睛就張不開。臉頰的筋脈受寒,就會急迫牽引臉頰,導致嘴歪,如果受熱,筋脈就會鬆弛,無法約束,也會導致嘴歪。
《熱病篇》說:熱病有九種情況不可以針刺,第六種是舌根潰爛,如果熱持續不退,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