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喘促

2.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者,不治。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大奇論》曰:肺之雍,喘而兩胠滿。

《太陰陽明論》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肺痹者,煩滿喘而嘔。淫氣喘息,痹聚在肺。腸痹者,數飲而不得出,中氣喘爭。

《陽明脈解篇》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脈要精微論》曰: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逆調論》曰: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精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示從容論》曰: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玉機真藏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刺禁論》曰: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

《經脈別論》曰: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

《平人氣象論》曰: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藏氣法時論》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調經論》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水熱穴論》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熱病篇》曰: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喘甚者死。

白話文:

經義

各種氣機鬱結不順暢,都屬於肺的問題。各種肢體痿軟無力、氣喘、嘔吐,都屬於上焦(指胸部以上)的問題。各種氣逆衝向上行的症狀,都屬於火熱的表現。

《脈解篇》說:陽明經的病,出現上氣喘,並且有水腫現象,是因為陰氣下行受阻又反向上升,上升後邪氣停留在臟腑之間,所以會產生水腫。少陰經的病,出現嘔吐、咳嗽、上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各種陽氣漂浮不定,沒有依附,所以會嘔吐、咳嗽、上氣喘。

《陰陽別論》說:二陽經的疾病會影響心和脾,如果病情傳到出現息賁(胸腹脹滿)的症狀,就難以治療了。陰氣在內與陽氣相爭,陽氣擾動於外,導致毛孔開洩出汗卻不能收斂,四肢厥冷因而發作,發作後熱氣上衝熏灼肺部,使人氣喘鳴響。

《大奇論》說:肺氣壅塞不通暢,會出現氣喘,兩脅肋脹滿的症狀。

《太陰陽明論》說:受到賊風、虛邪侵襲,陽經會受病。陽經受病會傳入六腑,進入六腑就會發熱,不能安臥,出現上氣喘息。

《痹論》說:心痹的症狀是脈搏不通暢,煩躁不安則心下會搏動,突然出現氣喘。肺痹的症狀是煩躁脹滿、氣喘、嘔吐。氣逆上湧導致喘息,痹症聚集在肺部。腸痹的症狀是頻繁飲水卻無法排出,中焦氣機不暢而導致氣喘。

《陽明脈解篇》說:陽明經的厥證,會出現氣喘、胸悶,胸悶則會厭惡人群。岐伯說:有人氣喘而死,有人氣喘卻活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如果厥逆之氣連及臟腑,就會死亡,如果只連及經脈,則可以生存。

《脈要精微論》說:肝脈如果搏動有力,表示有瘀血在脅下,會使人氣喘、氣逆。

《逆調論》說:不能平臥,一躺下就會氣喘,這是水氣停留在體內。水液是沿著精液的通道流動的。腎臟是水臟,主導津液的代謝,也主管平臥和氣喘。

《示從容論》說:氣喘咳嗽,是水氣與陽明經的病邪相互影響。

《玉機真藏論》說:秋季脈象虛弱不及,就會使人氣喘,呼吸短促而咳嗽,出現上氣喘咳,甚至咳血,同時可以聽到身體內部異常的聲音。

《舉痛論》說:過度勞累會導致氣喘、出汗,體表和體內都耗散,所以氣就耗損了。寒氣侵入衝脈,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著腹部直向上行,寒氣侵入會導致脈絡不通,脈絡不通會導致氣機不暢,所以會出現氣喘,而且脈搏跳動明顯。

《刺禁論》說:針刺缺盆穴(鎖骨上窩)內陷的地方,會使氣洩散,導致氣喘、咳嗽、氣逆。

《五邪篇》說:邪氣在肺,會出現皮膚疼痛、發冷發熱、上氣喘、咳嗽,並牽動肩背疼痛。

《繆刺論》說:邪氣侵入手陽明經的絡脈,會導致胸中脹滿、氣喘、兩脅肋脹痛,並且胸中發熱。

《經脈別論》說:晚上活動會導致氣喘,這是腎臟的問題;氣逆上衝則會影響肺臟。如果受到驚嚇、恐懼,會導致氣喘,這是肝臟的問題,氣逆上衝則會傷害脾臟。如果受到驚恐,會導致氣喘,這是肺臟的問題,氣逆上衝則會傷害心臟。如果落水、跌倒,會導致氣喘,這是腎臟和骨骼的問題。這時,勇敢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會恢復,怯懦的人則會因此導致疾病。太陽經的病獨自出現,出現厥逆、氣喘、虛弱、氣逆,是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表現。

《平人氣象論》說:頸部脈搏跳動明顯,並伴隨氣喘、咳嗽,這是水氣內停的表現。

《經脈篇》說:肺手太陰經如果出現異常,會導致肺脹滿,脹滿而氣喘咳嗽。腎足少陰經如果出現異常,會導致容易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咳嗽時帶血,並且會呼呼氣喘。

《藏氣法時論》說:肺病會出現氣喘、咳嗽、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腎病會出現腹部脹大、小腿腫脹、氣喘、咳嗽、身體沉重。

《調經論》說:氣有餘會導致氣喘、咳嗽、上氣喘,氣不足則會呼吸平穩卻氣短。

《水熱穴論》說:水液代謝失常導致疾病,會出現下肢浮腫、腹部脹大,向上會出現氣喘,不能平臥,這是標本都出現了病變,所以肺主喘息,腎主水腫,肺氣逆則導致不能平臥。

《熱病篇》說:熱病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躁動,並且出現氣喘和再次發熱,氣喘嚴重的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