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30)

1. 潰瘍作痛(二十九)

立齋曰:膿出而反痛者,虛也,宜補之。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大抵瘡之始作也,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

若反痛者,乃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風寒所逼者,宜溫散之。

丁蘭,年二十餘,股內患毒日久,欲求內消。診其脈滑數,知膿已成,因氣血虛不潰,遂刺之。膿出作痛,以八珍湯治之,少可。但膿水清稀,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數劑漸愈。仍服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

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治以托藥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予謂:腫而不潰,潰而反痛,此氣血虛甚也,宜峻補之。彼云:氣無補法。予謂: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之則氣化而痛,邪自除。遂以參、耆、歸、朮、熟地黃治之,兩月餘而平。(薛按)

白話文:

潰瘍作痛(二十九)

立齋說: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是身體虛弱,應該補益身體。脈搏頻數而虛弱並伴隨疼痛,屬於虛火,應該滋陰降火。脈搏頻數而有力並伴隨疼痛,是邪氣盛實,應該瀉掉邪氣。脈搏有力,同時便秘且疼痛,邪氣滯留在體內,應該通便瀉下。脈搏澀滯且疼痛,是氣血虛寒,應該溫補。總而言之,瘡瘍初期,先出現腫脹,因為氣血鬱結,蒸騰肌肉化膿,所以很痛。膿液排出後,腫脹消退,肌肉舒緩,疼痛自然會減輕。

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就是身體虛弱,應該補益。也有些是因為污穢之氣侵犯,應該使用和解的藥物;或是風寒侵襲,應該使用溫散的藥物。

丁蘭,二十多歲,大腿內側患有久治不愈的毒瘡,想讓它內消。診脈發現脈象滑數,知道已經化膿,但因氣血虛弱無法自行潰破,於是用針刺破它。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就用八珍湯治療,稍有好轉。但是膿液稀薄清亮,於是又用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服用了幾劑後漸漸痊癒。之後繼續服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多劑後痊癒。

一位僧人大腿內側長了一個腫塊,不痛不破潰,用外敷藥物治療了二十多劑,膿液形成後,用針刺破,反而疼痛。我說:腫脹而不破潰,破潰後反而疼痛,這是氣血非常虛弱,應該大力補益。他說:氣沒有補益的方法。我說:正氣不足,一定要補益,補益後氣機就能運化,疼痛就會消失,邪氣自然會去除。於是就用人參、黃耆、當歸、蒼朮、熟地黃治療他,兩個多月後痊癒。(薛氏批註)

2. 潰瘍發熱(附惡寒三十)

用手摸熱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仲景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王氏曰: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似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或目痛鼻乾,但脈洪大,按之無力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之證,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當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當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保水。

又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

立齋曰: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脈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裡也,當下之,午前熱者,補血為主;午後熱者,補氣為主。左手脈小於右手而熱者,用血藥多於氣藥;右手脈小於左手而熱者,用氣藥多於血藥。

白話文:

潰瘍發熱(附惡寒三十)

判斷發熱位置有三種方法:輕輕按壓感覺到熱,用力按壓則不熱,表示熱在皮膚、毛髮和血液循環系統;用力按壓到筋骨處熱感加劇,輕按則不熱,表示邪氣在筋骨之間;不輕不重按壓都感覺到熱,表示熱在筋骨表面,皮膚、毛髮和血液循環系統的下方,也就是肌肉層。

張仲景認為:脈象虛弱代表血虛,血虛則生寒,陽氣不足。寸口脈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入侵陽氣,就會出現寒戰惡寒。尺脈弱則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氣,就會發熱。

王氏認為:發熱但脈搏頻數,按壓時沒有搏動感,這是寒邪盛極抑制陽氣造成的,並不是真正的熱證。症狀看似寒邪,但按壓時脈氣在指下有力跳動,這是熱邪過盛,阻礙陰氣而致病,並非寒邪。

李東垣認為:發熱惡熱,口渴難忍,煩躁肌膚發熱,不願靠近衣物,或眼睛疼痛、鼻乾,脈搏洪大但按壓無力,並非白虎湯的症狀,這是血虛導致的煩躁,應該用當歸補血湯治療。還有火鬱而致熱的症狀,例如不能進食卻發熱、自汗氣短,是虛證,應該用甘寒的藥物瀉熱補氣。如果能進食卻發熱,口乾舌燥,大便秘結,應該用苦寒的藥物瀉下,以瀉火保水。

李東垣還認為: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旺盛於陽分;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陰分,稱為熱入血室;晝夜都發熱煩躁,這是陽盛陰虛,應該迅速瀉去陽氣,加強滋補陰氣。

朱丹溪認為:脈象浮或弱伴隨發熱或惡寒,是陽氣虛弱,應該補氣;脈象澀滯伴隨發熱,是血虛,應該補血;脈象浮數伴隨發熱疼痛,邪氣在表,應該疏散;脈象沉數伴隨發熱疼痛,邪氣在裡,應該瀉下;午前發熱,以補血為主;午後發熱,以補氣為主;左手脈象小於右手且發熱,用補血藥應多於補氣藥;右手脈象小於左手且發熱,用補氣藥應多於補血藥。

3. 發熱煩躁(三十一)

王太僕曰: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夏止,悠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補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熱之不久,責之心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弱。治者當深味之。

立齋曰:瘡瘍發熱煩躁,或出血過多,或膿潰大泄,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致陰血耗散,陽無所依,浮散於肌表之間,而非火也。若發熱無寐者,血虛也,用聖愈湯。兼汗不止,氣虛也,急用獨參湯。發熱煩躁,肉瞤筋惕,血氣俱虛也,用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

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用四君加薑、附。

白話文:

王太僕說:如果很冷卻感覺不到熱,那是因為沒有內火,應該治療心臟。如果非常熱卻感覺不到冷,那是因為沒有津液,熱症在夏天停止,忽冷忽熱,時好時壞,也是因為沒有津液,應該補益腎臟。所以,心氣盛則生熱,腎氣盛則生寒。腎虛則寒邪內動,心虛則熱邪內斂。又,熱症無法克制寒症,是因為沒有內火;寒症無法克制熱症,是因為沒有津液。寒症不顯著,是因為缺乏津液;熱症不顯著,是因為缺乏內火。

熱症持續時間不長,是因為心氣虛弱;寒症持續時間不長,是因為腎氣虛弱。醫生應該仔細體會這其中的道理。

立齋說:瘡瘍引起的發熱煩躁,可能是因為出血過多、膿液潰爛流出太多、汗出太多損傷陽氣、或腹瀉太多損傷陰液,導致陰血耗損,陽氣無所依附,浮散於肌膚表面,這並不是真正的內火。如果發熱又睡不著,是血虛,要用聖愈湯。如果同時汗出不止,是氣虛,要立即用獨參湯。如果發熱煩躁,肌肉抽搐,是血氣都虛弱,要用八珍湯。如果口渴面紅,脈搏洪大而虛弱,是陰虛發熱,要用當歸補血湯。

如果肢體微熱,煩躁面紅,脈象沉細,是陰盛導致煩躁,要用四君湯加生薑、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