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2)

1. 五臟證(六)

痘疹二證,古人有云:痘自里而出於臟,其毒深,故久熱而難出為重;疹自表而出於腑,其毒淺,故暴熱而易出為輕。余謂此說未必然也。蓋痘疹皆出於臟腑,未有表裡不相通者,但出於腑者在痘亦輕,出於臟者在疹亦重。所以凡是疹子,必發熱至五六日而後出,不可言易。且疹子多屬肺經,豈肺經非臟耶?

一、心經痘證,心主火,兒紅赤煩渴,或上竄咬牙者,心臟熱也。心熱者,導赤散。心虛者,人參、麥門冬、生地黃、當歸之類。煩渴邪盛者,葛根解毒湯。脾經痘證,多有吐瀉腹痛者,訣云: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未透,發少更防癰。可見瘡疹腹痛乃為惡候,當察腹痛吐瀉各條治之。

肺經痘證,凡發熱之時,喘息氣逆,喉中涎響,此肺經惡候也。蓋毒火內蒸刑肺而然,當察本條治之。肝經之痘,兒發熱之初,多有驚搐等證。蓋痘毒多熱,熱則生風,風熱相搏,故發驚搐。然有當速治者,有不必治者,詳見本條。腎經痘證,初發熱時,便覺腰痛。蓋腎與膀胱為表裡,今毒由太陽傳入少陰,所以腰痛。

此其毒陷陰分,最非佳兆,宜察本條治之。

一、毒歸五臟,證有不同,當詳辨也。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悸,為壯熱,為咽乾,為痛,為渴,為汗,為丹瘤,為癰瘍潰爛。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癢,為衄血,為瘡,乾燥皺揭,為肩臂痛。毒歸於脾,則為吐,為瀉,為腫,為脹,為腹痛,為唇瘡破裂,為舌本強,為手足痛,為不食。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水疱,為目病。

為卵腫,為乾嘔,為筋急拘攣,為吐蛔,為寒戰咬牙。毒歸於腎,為腰痛,為黑陷,為失音,為手足逆冷,為咽乾痛,為飢不欲食,為多唾。毒歸於腸胃,為泄瀉,為痢膿血,為腹鳴矢氣,為大便不通。毒歸於膀胱,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溺,為小水不通,為頭頂腫痛,為反張,為目上視。以上五臟之證,舉其概耳,凡諸證治,俱備雜證各條之中,宜詳究之。

白話文:

五臟證(六)

古代醫家認為,痘疹的成因有所不同:痘瘡由內臟向外發,毒性深,因此發熱時間長,疹子不易長出來;疹子由體表向內發,毒性淺,因此發熱時間短,疹子容易長出來。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痘疹都來源於臟腑,表裡是相通的,只是疹子即使源於臟腑,也比痘瘡輕;痘瘡即使源於腑臟,也比疹子重。所以,即使是疹子,也必須發熱五六天才會長出來,不能說它容易長出。況且,疹子大多屬肺經,難道肺經不是臟器嗎?

一、心經痘證:心主火,孩子出現紅赤、煩躁、口渴,或往上竄、咬牙等症狀,都是心臟有熱。心熱可用導赤散治療;心虛可用人參、麥門冬、生地黃、當歸等藥物治療;煩渴症狀嚴重者,可用葛根解毒湯。

二、脾經痘證:多伴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古籍記載:「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未透,發少更防癰。」可見瘡疹伴隨腹痛是惡劣的徵兆,應根據腹痛、嘔吐、腹瀉等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三、肺經痘證:發熱時伴有喘息、氣逆、喉嚨有痰鳴聲,這是肺經的惡候。這是因為毒火內蒸灼傷肺部所致,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四、肝經痘證:孩子初期發熱時,常伴有驚厥等症狀。這是因為痘毒熾熱,熱則生風,風熱相搏,因此引起驚厥。但有些需要緊急治療,有些則不必治療,詳見相關條目。

五、腎經痘證:初期發熱時,就會感到腰痛。因為腎與膀胱互為表裡,毒邪由太陽經傳入少陰經,所以會腰痛。此乃毒邪深入陰分,非常不利的徵兆,應仔細研判治療。

一、毒邪入侵五臟,症狀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辨別。毒邪入侵心臟,則會出現斑疹、驚悸、壯熱、咽乾、疼痛、口渴、出汗、丹毒、癰瘍潰爛等症狀;入侵肺臟,則會出現咳嗽、喘息、瘙癢、鼻出血、瘡瘍、皮膚乾燥皺縮脫落、肩臂疼痛等症狀;入侵脾臟,則會出現嘔吐、腹瀉、腫脹、腹痛、唇瘡破裂、舌根強硬、手足疼痛、不思飲食等症狀;入侵肝臟,則會出現胸悶煩躁、水泡、眼疾、卵腫、乾嘔、筋急拘攣、嘔吐蛔蟲、寒戰咬牙等症狀;入侵腎臟,則會出現腰痛、皮膚黑色下陷、失聲、手足冰冷、咽乾疼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唾液增多等症狀;入侵腸胃,則會出現腹瀉、膿血痢疾、腹鳴腸鳴、便秘等症狀;入侵膀胱,則會出現小腹脹痛、血尿、尿失禁、尿閉、頭頂腫痛、頭部反張、眼球上翻等症狀。以上是五臟受毒邪侵犯的概況,所有症狀的治療方法,都在其他條目中詳細說明,應仔細研讀。

2. 分氣血(七)

一、氣血各有所主。凡痘之終始,無非藉賴血氣,但得血氣充暢,則易出易收,血氣不足,則變證百出,故治痘者,必當先顧血氣。然氣屬陽,無形者也;血屬陰,有形者也。故無形之屬,皆氣主之;有形之屬,皆血主之。是以氣主標,血主本;氣主發,血主肥;氣主形,血主色;氣主橐籥,血主根基。

故氣能起脹,以主乳郭;血能灌漿,以成飽滿。至其為病,則凡為白,為陷,為灰色,為不起發,為頂有孔,為出水,為痛,為癢,為浮腫,為豆殼,為不靨不落,為飢表不固,為膚腠不通等證,皆氣之為病也。又如為紫黑,為乾枯,為無血,為無膿,為黑陷黑靨,為胛痛牙疳,為疔癰斑疹,為津液不達,為痘後餘毒,皆血之為病也。此氣血之分固有如是,然血無氣不行,氣無血不止。

氣至而血不隨,雖起發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氣不至,雖潤浮而毒終不透。故治此者,有不可不兼顧也。

白話文:

氣血各有其所管轄的範圍。所有痘症的發生和結束,都依靠氣血。只要氣血充盈順暢,痘疹就容易長出也容易消退;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因此,治療痘症必須首先顧及氣血。然而,氣屬陽,是無形的;血屬陰,是有形的。所以,無形的事物都由氣主宰;有形的事物都由血主宰。因此,氣主宰痘疹的表象,血主宰痘疹的根本;氣主宰痘疹的發育,血主宰痘疹的飽滿;氣主宰痘疹的形狀,血主宰痘疹的顏色;氣主宰痘疹的呼吸功能,血主宰痘疹的基礎。

所以,氣能促使痘疹腫脹,主宰痘疹的周圍皮膚;血能滋養痘疹,使之飽滿。痘疹生病時,例如出現白色、凹陷、灰色、發育不良、頂端有孔、出水、疼痛、搔癢、浮腫、痘殼脫落困難、飢餓、皮膚毛孔閉塞等症狀,都是氣的病變。又例如出現紫黑色、乾枯、無血、無膿、黑色凹陷、黑色痘痂、肩胛骨疼痛、牙齦潰爛、疔瘡、癰腫、斑疹、津液運行不暢、痘後遺毒等症狀,都是血的病變。氣血的區分確實如此,但是血液沒有氣的推動就不能運行,氣沒有血液的滋養就不能停止。

氣運行到而血液沒有隨之到達,即使痘疹長出來,但滋養必然不周全;血液到達而氣沒有到達,即使痘疹看起來潤澤飽滿,但毒素終究不能排出。所以治療痘疹,不可不兼顧氣血兩方面。

3. 辨虛質寒熱(八)

一、察痘之要,惟在虛實二字。蓋實者,邪氣實也,邪實者,宜清宜瀉;虛者,血氣虛也,血氣虛者,宜溫宜補。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氣不能達,非藉元氣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須憑藉元氣,使元氣無力,則清亦不能清,解亦不能解,設有不支,尚能堪此清解不?此痘瘡之終始,皆當斟酌元氣為主。

一、痘瘡表實裡虛者,必易出難靨;表虛里實者,必難出易靨;若表裡之氣俱充實,其瘡必易出易靨。故兒自始出以至十日之外,外則渾身壯熱,內則飲食二便俱如常,此即表裡俱實者也,其瘡必光澤起發,且易收易靨也。

一、表裡各有虛實。凡表虛者,或惡寒,成身不大熱,或寒熱往來,四肢厥冷,或面青色白,多汗惡風,或怠惰嗜臥,或痘色灰白、頂陷不起、發不光澤,或色嫩皮薄癢𤹀,或如水泡、摸不礙手,或根窠不紅,或倒靨不能結痂,脈必浮細而弱,是皆表虛之證,治宜溫補陽分。

裡虛者,凡痘瘡已出未出之間,有為吐瀉嘔惡,或喜熱飲食,或為少食、不思飲食,或食亦不化,或為二便清利,為溏瀉,為不渴,為氣促聲微,為神昏多睡,為腹膨噯氣,為吞酸,為脈弱無力,是皆裡虛之證,治宜溫補陰分。

表實者,為身體壯熱無汗,為面赤唇紫、頭疼身痛、眼紅鼻塞、皮焦膚赤、手足熱甚,為痘色紅紫,焮腫疼痛,為皮厚而硬,為癰腫斑疔,為脈浮洪滑大,是皆表實之證,治宜清解表邪。裡實者,為二便秘結,胸膈脹滿,為唇燥咽乾、口瘡舌黑,為大渴咳嗽、痰涎喘粗,為煩躁驚狂、聲高譫語,為脈沉數洪滑,是皆裡實之證,治宜清解里邪。

張翼之曰: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用異功散救之,甚至桂、附、靈砂亦可用。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為裡實,輕則射干鼠黏子湯,重則前胡枳殼湯。下痢多血能食者為裡實,若實其里則結癰毒。紅活綻突為表實,若補其表則潰爛不結痂。

一、痘瘡表裡皆有寒熱,熱則陽證,寒則陰證,寒則血氣凝澀而不章,熱則血氣淖澤而不斂。然熱證多實,最忌耆、朮、桂、附及諸熱燥之物,若元氣虛弱者,即有熱證,總不可執為實熱。寒證多虛,最忌芩、連、梔、檗及諸苦寒之物,雖形體強盛,但見虛脈虛證,總不可認作有餘。

表寒者,不起發,不紅活,根窠淡白,身涼癢𤹀,倒陷乾枯,皆肌表無陽之證,治宜補陽溫表。

裡寒者,為吐瀉,為嘔惡,為腹脹,為腹痛,為吞酸,為不欲食,為寒戰咬牙,氣寒喜暖,為二便清利、完穀不化,皆臟腑無陽之證,治宜溫中補陽。

表熱者,為肌膚大熱,根窠紅紫、頂赤發斑,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癰腫疔毒甚,皆火在肌表之證,治宜散邪解毒。

里執者,為煩躁狂言,口乾大渴,咽腫喉痛,內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衄血溺血,皆火在臟腑之證,治宜清熱解毒。虛實寒熱等證,雖表裡之分,各有如此,然表之虛實,表之寒熱,孰不由中氣之所使,故惟善治中氣,則未有表不和調者也,是即必求其本之道。

一、純陰無陽之證,凡痘瘡發熱,手足卻宜和暖,若手足厥冷,必其人曾有吐瀉,脾臟氣虛也。脾主四肢所以冷為惡候,即有外證,亦不可單用發散,反損脾胃之氣。此當溫中兼表,宜黃耆建中湯,或六氣煎、五物煎加防風、羌活、生薑、荊芥之類,以補養脾胃血氣,而助痘疹之成就也。

白話文:

辨虛質寒熱(八)

一、觀察痘疹的关键在于虚实二字。实证是指邪气充实,邪实者应清热泻火;虚证是指气血不足,气血虚者应温补。痘疹本是胎毒,如果没有元气的支持就无法顺利发疹,也无法顺利痊愈。因此,即使要解毒清火,也必须依靠元气。如果元气不足,清热解毒也无法奏效,更别说承受清解之法的副作用了。所以,痘疹的始终都应该以元气为重。

二、痘疹外实内虚者,容易出疹但难以结痂;外虚内实者,难以出疹但容易结痂;内外气血都充实者,则出疹和结痂都很容易。小孩从出疹到十天以后,如果全身发热,饮食二便如常,这就是内外俱实,痘疹必然光泽且容易收敛结痂。

三、内外都有虚实之分。外虚者,可能恶寒,全身发热不明显,或寒热往来,四肢厥冷,或面色青白,多汗恶风,或倦怠嗜睡,或痘疹颜色灰白、痘顶塌陷、发疹不光泽,或痘疹颜色嫩、皮肤薄且痒,或像水泡一样摸起来不碍手,或痘根不红,或倒靥(痘疹凹陷)不能结痂,脉象浮细无力,这些都是外虚的症状,治疗宜温补阳气。

内虚者,在痘疹将出未出之时,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喜食温热食物,或少食、不思饮食,或吃了也消化不良,或二便清利,或大便溏泻,或不渴,或气促声音微弱,或神志昏迷嗜睡,或腹部胀满嗳气,或吞酸,或脉象无力,这些都是内虚的症状,治疗宜温补阴气。

外实者,表现为身体壮热无汗,面色红赤唇紫、头痛身痛、眼红鼻塞、皮肤焦赤、手足发热,痘疹颜色红紫,红肿疼痛,皮肤厚硬,或出现痈肿、斑疹、疔疮,脉象浮洪滑大,这些都是外实的症状,治疗宜清解表邪。内实者,表现为二便便秘,胸膈胀满,唇燥咽干、口疮舌黑,口渴咳嗽、痰涎喘粗,烦躁惊狂、声音高亢语无伦次,脉象沉数洪滑,这些都是内实的症状,治疗宜清解里邪。

张翼之说:呕吐腹泻少食为内虚,痘疹陷伏倒靥灰白为外虚,两者兼见则为内外俱虚,可用异功散救治,甚至桂枝、附子、雄黄亦可使用。如果能吃但便秘,并且痘疹陷伏倒靥,则为内实,轻则用射干鼠黏子汤,重则用前胡枳壳汤。下痢带血但能吃为内实,如果里实不治则会形成痈毒。痘疹红活突出为外实,如果补益其表则会溃烂不结痂。

四、痘疹内外皆有寒热之分,热为阳证,寒为阴证。寒证则气血凝滞,热证则气血流畅而不收敛。然而热证多为实证,最忌用人参、白术、桂枝、附子及其他温热燥烈的药物,即使元气虚弱而有热证,也不可一概视为实热。寒证多为虚证,最忌用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及其他苦寒的药物,即使形体强壮,但脉象虚弱,也应视为虚证,不可认作是有余。

外寒者,痘疹不出,不红活,痘根颜色淡白,身体寒冷发痒,痘疹倒陷干枯,都是肌表阳气不足的症状,治疗宜补益阳气温煦肌肤。

内寒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或呕恶,或腹胀,或腹痛,或吞酸,或不思饮食,或寒战咬牙,或畏寒喜暖,或二便清利、饮食不消化,都是脏腑阳气不足的症状,治疗宜温中补阳。

外热者,表现为皮肤发热,痘根红紫、痘顶发红,头面红肿,颜色紫黑焦枯,痈肿疔毒严重,都是火邪在肌表的表现,治疗宜疏散邪气解毒。

内热者,表现为烦躁谵语,口干渴,咽喉肿痛,自汗,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鼻出血、尿血,都是火邪在脏腑的表现,治疗宜清热解毒。

虚实寒热等证,虽然内外有别,但表里的虚实寒热,都与中气有关。所以,善于调理中气,则表证自然调和,这就是治病求本之道。

五、纯阴无阳的症状,痘疹发热,手足却应该温暖,如果手足厥冷,则此人可能曾经呕吐腹泻,脾脏气虚。脾主四肢,所以手足冰冷是恶兆,即使有外感症状,也不可单用发散之法,以免损伤脾胃之气。应该温中兼表,可用黄芪建中汤,或六气煎、五物煎加防风、羌活、生姜、荆芥等,以补养脾胃气血,从而促进痘疹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