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四條)
其證則或為夜熱潮熱,或為形容瘦減,或兩顴常赤,或氣短喉干,其脈,輕者亦必微數,重者必細數弦緊。蓋外感之嗽其來暴,內傷之嗽其來徐;外感之嗽因於寒邪,內傷之嗽因於陰虛;外感之嗽可溫可散,其治易,內傷之嗽宜補宜和,其治難,此固其辨也。然或其脈證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其形體素強,而病致內傷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於病因脈色中細加權察,自有聲應可證。若或認之不真,而互謬其治,則吉凶攸系不淺也,最宜慎之。
白話文:
這些病症的表現,有時會是夜晚發熱或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有時會是身體消瘦,有時是兩邊臉頰經常發紅,有時則是氣短、喉嚨乾燥。把脈時,病情輕微的,脈象必定是稍微細快;病情嚴重的,脈象則是細快且有弦的感覺,甚至緊繃。一般來說,外感引起的咳嗽來得很快,內傷引起的咳嗽來得比較慢;外感引起的咳嗽是由於受到寒邪侵襲,內傷引起的咳嗽是由於體內陰虛;外感引起的咳嗽可以用溫散的方式治療,比較容易治好,內傷引起的咳嗽則適合用滋補和調和的方式治療,比較難治,這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然而,有些人脈象和體質本來就虛弱,卻突然得了外感病;有些人體格本來就強壯,卻導致了內傷病。這些情況容易讓人混淆,必須從病因、脈象和氣色上仔細觀察,自然就能找到證據來加以判斷。如果辨認不清楚,導致治療方法錯誤,那就關係到病情的吉凶,影響很大,必須非常謹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