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八須集 (4)
卷之八須集 (4)
1. 發狂(三十六)
一、凡身有微熱,或面赤戴陽,或煩躁不寧,欲坐臥於泥水中,然脈則微弱無力,此陰證似陽也,名為陰躁。蓋以陽虛於下,則氣不歸原,故浮散於上,而發躁如狂。速當溫補其下,命門暖則火有所歸,而病當自愈。若醫不識此,而誤用寒涼者必死。
一、發狂,下痢譫語者不治。狂言,反目直視者,為腎絕,死。汗出後輒復熱,狂言不食者死。
白話文:
一、凡是身體微微發熱,或是臉色發紅像戴著太陽一樣,或是煩躁不安,想要坐在泥水裡或躺在泥水裡,然而把脈卻發現脈象微弱無力,這是陰虛的病症卻表現出像陽證的樣子,這種情況稱為陰躁。這是因為下焦陽氣虛弱,氣無法歸回本位,所以向上浮散,而引發像發狂一樣的躁動。應該立即用溫補的方法來補養下焦,當命門的陽氣溫暖後,虛火就能有所歸屬,病自然會好。如果醫生不了解這種情況,而誤用寒涼的藥物,病人必定會死亡。
二、發狂,又出現下痢和胡言亂語的,無法醫治。狂言亂語,並且眼睛向上翻白直視的,這是腎氣耗盡的表現,會死亡。流汗之後又發熱,狂言亂語而且不吃東西的,會死亡。
2. 風濕(三十七)
仲景《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利下不止者亦死。
《論》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桂枝湯去桂加白朮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出現關節疼痛而且煩躁,脈象沉而細,這就叫做濕痹。病人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通暢,應該要讓小便順利排出。濕氣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燒,身體皮膚顏色像被煙燻過的黃色。濕氣重的病人,通常只有頭部會流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或靠近火爐取暖。如果太早使用瀉藥,會導致打嗝、胸悶、小便不順暢、舌苔像長了苔蘚,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想喝水卻又不能喝,口乾舌燥煩躁。如果對濕氣重的病人使用瀉藥,導致額頭流汗、輕微喘氣、小便不順暢,就會死亡;如果瀉藥用過量,造成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風濕互相作用,會導致全身疼痛,按理說應該要發汗來解除,但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發汗時,汗流得太多,只會把風氣去除,濕氣還留在體內,所以無法痊癒。如果治療風濕,發汗時只要微微出汗,像要出汗又沒出汗的樣子,這樣風濕就能一起去除。濕氣引起的疾病,會導致身體疼痛、發燒、臉色發黃而且會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很大,但病人還能自己吃東西,肚子也沒問題,病是在頭部的寒濕引起的,所以會鼻塞,如果在鼻孔裡滴入藥物就能好轉。病人全身疼痛,發燒而且在下午時病情加重,這就叫做風濕,這種病是因為出汗時吹到風,或是長期受寒所引起的。
傷寒過了八九天,如果風濕互相作用,導致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己翻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可以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如果病人大便乾燥,小便正常,可以用去除桂枝,加入白朮的桂枝湯來治療。風濕互相作用,導致骨節煩痛,抽痛無法彎曲伸展,碰觸就會劇痛,流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怕風不想要穿衣服,或者身體輕微腫脹,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