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5)

1. 經義

《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舉痛論》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即傷脾。

白話文:

皇帝問道:陰虛會導致內熱,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如果過度勞累,身體氣血衰弱,飲食吸收不好,上焦不通暢,下脘也阻塞,胃氣就會變熱,熱氣熏蒸胸腔,就會造成內熱。疾病的產生,有的是由陽氣受邪導致,有的是由陰氣受邪導致。陽氣受邪,通常是因為風雨寒暑;陰氣受邪,通常是因為飲食、居住環境,以及喜怒情緒。

《太陰陽明論》說:犯了賊風虛邪,陽氣就會受到侵襲;飲食不節制,起居不規律,陰氣就會受到侵襲。陽氣受邪,就會侵入六腑,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安穩入睡,呼吸急促;陰氣受邪,就會侵入五臟,導致腹部脹滿,不通暢,排泄失調,久而久之會導致腸道疾病。

《舉痛論》說:勞累就會消耗氣血。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汗流不止,內外都虛弱,所以氣血就會耗損。

《痹論》說:陰氣就像靜止的水,安靜時就會蘊藏,躁動時就會消散。飲食過度,就會傷及腸胃。

《本病論》說:飲食過度和勞累都會傷及脾臟。

2. 論證(共五條)

勞倦一證,即東垣所謂內傷證也。凡疾病在人,有不因外感而受病於內者,則無非內傷。而東垣乃獨以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為內傷,其故何也?蓋外感內傷,俱有惡寒發熱等證,外感寒熱者,即傷寒也;內傷寒熱者,即勞倦也。傷寒以外邪有餘,多宜攻散;勞倦以內傷不足,多宜溫補。

然此二者,病多相類,最易惑亂,故東垣特用內傷二字,以為外感之別,蓋恐以勞倦之傷,作傷寒之治,則必致殺人矣。此其大義,所當先辨。

一、內傷之證,東垣以飲食勞倦為言。然飲食之傷有二,而勞倦之傷亦有二,當辨如下。

一、飲食內傷之證,凡飢飽失時者,太飢則倉廩空虛,必傷胃氣;太飽則運化不及,必傷脾氣。然時飢時飽而致病者,其傷在飢,故當以調補為主,是即東垣之所謂也。其有不因飢飽,而惟以縱肆口腹,遂致留滯不化者,當以化滯消食為主,方治當從飲食門。以上飲食二證,一以傷飢不足,一以留滯有餘,治當知辨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這個病症,就是李東垣所說的內傷症。凡是人體生病,不是因為外來的感染而導致內在的疾病,就一定是內傷。而李東垣特別將飲食不節制,勞作不足的病症歸為內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外感和內傷都有惡寒發熱等症狀,外感寒熱就是傷寒,內傷寒熱就是勞累過度。傷寒是外邪過盛,多需要用攻散的方法治療;勞累過度是內傷不足,多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然而這兩種病症,症狀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所以李東垣特別用「內傷」兩個字,來區別外感,是因為害怕將勞累過度的病症,用治療傷寒的方法,這樣必然會導致病人死亡。這就是李東垣的重大觀點,應該首先辨別清楚。

第一,內傷的症狀,李東垣以飲食勞累來解釋。然而飲食的傷害有兩種,而勞累的傷害也分為兩種,需要辨別如下:

第一,飲食內傷的症狀,凡是飢飽不時的人,過於飢餓就會導致五臟空虛,必然會傷到胃氣;過於飽食就會導致消化不及,必然會傷到脾氣。然而因為時而飢餓時而飽食而導致疾病的人,其傷害在於飢餓,所以應該以調理補益為主,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意思。如果沒有因為飢飽而生病,而是因為放縱口腹,導致食物積滯不化的人,就應該以化解積滯、消食為主,治療方法應該從飲食方面入手。以上兩種飲食方面的症狀,一種是因飢餓不足,一種是因積滯過盛,治療時應該明辨清楚。

一、勞倦內傷之證,有因困倦而忽然發熱,或怠惰嗜臥,懶於言語,其脈緩而大,或浮或細,而無外邪者,此即時人之所謂勞發也,單宜溫補為主。有因積勞飢飽,致傷脾腎,則最易感邪,而病為發熱頭痛,脈緊惡寒,類傷寒等證,此內傷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謂勞力感寒證也。若以此為真傷寒,則既由勞傷,已因不足,是傷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

若以此為非傷寒,則甚至發斑發狂,結胸譫語等證無不有之,而不曰傷寒,則人不服也。觀東垣云:大梁受圍之後,死者多人,豈俱感風寒者?誠至言也。第為兵革所困者明,為利名所困者暗,故今人多以勞倦而患傷寒者,無非此類。昧者不知,而妄治殃人,豈其天年之果盡耶?誠可憫也。

白話文:

勞累導致內傷的症狀,有因疲倦突然發熱,或嗜睡懶言,脈象緩慢而大,或浮或細,但沒有外邪入侵的,這便是俗稱的「勞發」,只需要溫補即可。若因長期勞累、飲食不節而損傷脾腎,則容易感受外邪,病症表現為發熱頭痛、脈象緊實怕冷,類似傷寒等症狀,這便是內傷外感兼而有之的「勞力感寒」。若將其誤認為真正的傷寒,則因勞累已導致身體虛弱,傷寒的正治方法便不可使用。

若不認為是傷寒,則可能出現發斑、發狂、胸悶神志不清等症狀,如果不說是傷寒,人們便不相信。東垣先生說:「大梁城被圍後,死傷無數,難道都是感染風寒嗎?」這句話道出了真相。只是因為戰亂所困的人們顯而易見,而為了利益名聲所困的人們隱藏在暗處,因此如今許多人因勞累而患上類似傷寒的疾病,皆是此類情況。不明真相的人胡亂醫治,導致病人受害,難道真的是天命所歸嗎?實在令人惋惜。

以上勞倦二證,皆為內傷,而一以無邪,一以有邪,當辨而治也。

一、凡飢飽勞倦,皆能傷人。蓋人以飲食為生,飲食以脾胃為主,今飢飽不時,則胃氣傷矣。又脾主四肢,而勞倦過度,則脾氣傷矣。夫人以脾胃為養生之本,根本既傷,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勞倦致動虛火而病者,有以飢餒致傷中氣而病者,或以勞倦之後,加之忍飢,或以忍飢之後,加之勞倦。

然而兩者之中,則尤以受飢為甚,所以飢時不可臨病,飢時不可勞形,飢時不可受寒,飢時不可任性,飢時不可傷精,飢時不可酬應,知此數者,是即卻病養生之道也。凡犯此者,豈惟貧賤者為然,而富貴者尤多有之,蓋有勢不容已,則未免勞心竭力,而邪得乘虛而入者,皆內傷不足之證也。

白話文:

以上勞累和倦怠這兩種症狀,都是內傷,但一個沒有外邪入侵,另一個有外邪入侵,應該要區分開來治療。

凡是飢餓、飽食、勞累,都會傷人。因為人靠飲食維持生命,飲食靠脾胃消化吸收,現在飢飽不時,就會傷到胃氣。而且脾臟主宰四肢,勞累過度,就會傷到脾氣。人以脾胃為養生的根本,根本受損,怎麼能不生病?可是人卻不懂得謹慎,病就來了。所以有些人因為勞累導致動虛火而生病,有些人因為飢餓導致傷到中氣而生病,或者是在勞累之後又忍飢,或者是在忍飢之後又勞累。

然而這兩種情況中,尤其以受飢更嚴重,因此飢餓的時候不能生病,不能勞動身體,不能受寒,不能任性妄為,不能傷精,不能應酬交際,明白這幾點,就是避病養生的道理。凡是犯了這些忌諱的人,不只是貧窮的人,富貴的人也很多,因為有不得不做的事,就會免不了勞心竭力,而外邪就會趁虛而入,這些都是內傷不足的症狀。

奈時醫不能察,無論虛實,悉曰傷寒,但知瀉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不知忘食忘勞,既困於己,再攻再削,又困於醫,標本俱竭,其能生乎?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恨不一時救正,其如沿習成風,釋疑未易,故特演東垣大意,囑筆於此,用效長夜之燈也,觀者其三思焉。

白話文:

當時的醫學無法詳細辨識病情,不分虛實,統稱為傷寒,只知道使用清熱、祛邪、發汗、吐藥、下藥這三種方法,卻不知道忘記飲食、勞累,使自己陷入困境,再接再厲地治療和削減,又使自己陷入醫者的困境,標本雙重損失,這樣的病患怎麼能夠痊癒呢?我親眼見過受這種方式損害的人很多,恨不得立刻糾正這種錯誤,但由於長期的習慣已經成為風尚,要消除這些疑慮並不容易,因此特別演繹東垣先生的主要思想,在這裡記錄下來,就像長夜中的燈光一樣,希望讀者三思而後行。

3. 論治(共四條)

凡因勞倦而無外感者,或身雖微熱,而脈見緩大無力,全不緊數,或懶言嗜臥,或身常有汗,此即勞發之證,自與外感之頭疼,脈緊,筋骨痠痛者不同,治宜以補養為主,氣復則愈。虛在陽分者,宜四君子湯、五君子煎。虛在陰分者,三陰煎、五陰煎,或大小營煎。若脾胃中氣受傷者,理中湯、養中煎。若血氣俱虛者,五福飲、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凡是因過度勞累而沒有外感者,或者雖然身體略微發熱,但脈象緩慢、寬大、無力,完全不緊數,或者懶言嗜睡,或者身體經常出汗,這些都是勞累所致的病症,與外感引起的頭疼、脈搏緊數、筋骨酸痛等症狀不同。治療應該以補養為主,氣血恢復就會痊癒。

如果虛損在陽氣方面,宜用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如果虛損在陰氣方面,宜用三陰煎、五陰煎,或大小營煎。

若脾胃中氣受損者,宜用理中湯、養中煎。

若血氣俱虛者,宜用五福飲、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一、勞倦飢飽不時,而致寒熱往來者,以飢時臟氣餒,勞時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易感,臟氣餒則邪易入,所以飢飽勞倦不慎者,多令人為頭痛發熱惡寒等證。雖曰此由內傷,而實有外感,雖有外感,而實以內傷。故東垣制補中益氣湯,以參、耆、歸、術,而加之升、柴,以助生長之氣,使胃氣上升,則氣復於中,而陽達於外,此實和解之良法也。第今人以勞倦傷陰,而精血受病者為尤多,則耆、術之屬,亦有不相宜者。

茲余複製補陰益氣煎,凡陽虛於下,水虧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者,此方尤勝之。愚有治脾三方並補中益氣湯論,在後飲食門,當參閱之。

白話文:

勞累過度、飢飽不節,容易導致寒熱交替的症狀。這是因為飢餓時臟腑氣虛,勞累時毛孔開張,毛孔開張則外邪容易侵入,臟腑氣虛則邪氣容易入侵,因此飢飽勞累不慎的人,容易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雖然這些症狀是由內傷引起,但實際上也存在外感,雖然有外感,但根本原因還是內傷。因此,李東垣創制了補中益氣湯,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材,再加上升麻、柴胡,以助長生之氣,使胃氣上升,則氣復於中,陽氣達於外,這是調和解表的好方法。但是,現代人由於勞累傷陰,導致精血受損的情況非常多,因此黃耆、白朮等藥材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我現在複製了補陰益氣煎,這個方子對於陽虛於下、水虧不能出汗,而外邪未解的人尤其有效。我還寫了關於治療脾胃的三個方子和補中益氣湯的論述,放在飲食篇中,可以參閱。

一、勞倦感邪,以致傷寒,發熱,頭痛身痛,凡脈緊邪盛者,不得不從解散治之。若虛本不甚,而表邪不解者,宜正柴胡飲。若外邪兼火者,一柴胡飲。外邪兼寒者,二柴胡飲。若氣血微虛者,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其有虛甚而邪不易解者,宜理陰煎,或大溫中飲,所不可緩也。

白話文:

如果人過度勞累,導致感染風寒,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而且脈象緊實,邪氣盛的情況,就必須用解散方來治療。如果體質虛弱,但外邪尚未消除,則適合服用正柴胡飲。如果外邪兼夾熱症,則用一柴胡飲。如果外邪兼夾寒症,則用二柴胡飲。如果氣血稍虛,則用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如果體虛嚴重,且邪氣不易去除,則需要用理陰煎或大溫中飲治療,不能延誤。

一、夏日暑熱之時,或於道途,或於田野,過於勞倦,而身體薄弱者,最易傷暑,此亦勞倦之屬,論治詳暑證門陽暑條中。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天,當人們在路途中或者田野間勞累過度,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最容易受到暑氣的侵害。這類情況屬於勞累過度的範疇,詳細的治療方法可以在關於暑症和陽暑的相關條目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