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回本書目錄

1. 勞倦內傷

2. 經義

《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舉痛論》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即傷脾。

白話文:

**《調經論》**黃帝問:體內陰液不足導致內熱要怎麼辦?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過度勞累,身體的精氣衰少,飲食消化吸收不好,導致上焦的氣機無法順暢運行,下腹部的氣機也不通暢,使得胃氣產生熱,熱氣往上熏蒸胸腔,所以產生內熱。邪氣的產生,有的源自於陰,有的源自於陽。源自於陽的,是因為受到風、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襲;源自於陰的,是因為飲食、居住環境、情緒(包括陰的情緒和陽的情緒)等因素導致。

**《太陰陽明論》**說:所以,如果受到突然而來的風邪或虛弱的邪氣,是陽氣會受到影響;飲食沒有節制,作息沒有規律,是陰氣會受到影響。陽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六腑,陰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五臟。進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好好躺臥,往上會有氣喘的現象;進入五臟會導致腹脹滿悶,排泄不暢,往下會導致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長久下來會變成腸道疾病。

**《舉痛論》**說:過度勞累會消耗氣。過度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出汗,體內的氣往外耗散,所以氣就耗損了。

**《痹論》**說:陰氣,在安靜的時候可以儲藏精神,在躁動的時候就會消散。如果飲食過量,超過平時的一倍,就會傷害腸胃。

**《本病論》**說: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都會傷害脾胃。

3. 論證(共五條)

勞倦一證,即東垣所謂內傷證也。凡疾病在人,有不因外感而受病於內者,則無非內傷。而東垣乃獨以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為內傷,其故何也?蓋外感內傷,俱有惡寒發熱等證,外感寒熱者,即傷寒也;內傷寒熱者,即勞倦也。傷寒以外邪有餘,多宜攻散;勞倦以內傷不足,多宜溫補。

然此二者,病多相類,最易惑亂,故東垣特用內傷二字,以為外感之別,蓋恐以勞倦之傷,作傷寒之治,則必致殺人矣。此其大義,所當先辨。

一、內傷之證,東垣以飲食勞倦為言。然飲食之傷有二,而勞倦之傷亦有二,當辨如下。

一、飲食內傷之證,凡飢飽失時者,太飢則倉廩空虛,必傷胃氣;太飽則運化不及,必傷脾氣。然時飢時飽而致病者,其傷在飢,故當以調補為主,是即東垣之所謂也。其有不因飢飽,而惟以縱肆口腹,遂致留滯不化者,當以化滯消食為主,方治當從飲食門。以上飲食二證,一以傷飢不足,一以留滯有餘,治當知辨也。

一、勞倦內傷之證,有因困倦而忽然發熱,或怠惰嗜臥,懶於言語,其脈緩而大,或浮或細,而無外邪者,此即時人之所謂勞發也,單宜溫補為主。有因積勞飢飽,致傷脾腎,則最易感邪,而病為發熱頭痛,脈緊惡寒,類傷寒等證,此內傷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謂勞力感寒證也。若以此為真傷寒,則既由勞傷,已因不足,是傷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

若以此為非傷寒,則甚至發斑發狂,結胸譫語等證無不有之,而不曰傷寒,則人不服也。觀東垣云:大梁受圍之後,死者多人,豈俱感風寒者?誠至言也。第為兵革所困者明,為利名所困者暗,故今人多以勞倦而患傷寒者,無非此類。昧者不知,而妄治殃人,豈其天年之果盡耶?誠可憫也。

以上勞倦二證,皆為內傷,而一以無邪,一以有邪,當辨而治也。

一、凡飢飽勞倦,皆能傷人。蓋人以飲食為生,飲食以脾胃為主,今飢飽不時,則胃氣傷矣。又脾主四肢,而勞倦過度,則脾氣傷矣。夫人以脾胃為養生之本,根本既傷,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勞倦致動虛火而病者,有以飢餒致傷中氣而病者,或以勞倦之後,加之忍飢,或以忍飢之後,加之勞倦。

然而兩者之中,則尤以受飢為甚,所以飢時不可臨病,飢時不可勞形,飢時不可受寒,飢時不可任性,飢時不可傷精,飢時不可酬應,知此數者,是即卻病養生之道也。凡犯此者,豈惟貧賤者為然,而富貴者尤多有之,蓋有勢不容已,則未免勞心竭力,而邪得乘虛而入者,皆內傷不足之證也。

奈時醫不能察,無論虛實,悉曰傷寒,但知瀉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不知忘食忘勞,既困於己,再攻再削,又困於醫,標本俱竭,其能生乎?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恨不一時救正,其如沿習成風,釋疑未易,故特演東垣大意,囑筆於此,用效長夜之燈也,觀者其三思焉。

白話文:

論證(共五條)

疲勞過度導致的疾病,就是李東垣所說的內傷病。人之所以會生病,除了外感風寒之外,會因為身體內部的問題而生病,都屬於內傷。但李東垣只把飲食不節制和過度勞累導致的疾病歸類為內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外感和內傷都有怕冷發熱等症狀,外感引起的寒熱就是傷寒,而內傷引起的寒熱就是疲勞過度。傷寒是外邪侵入導致的,多用攻散的方法治療;疲勞過度是身體內部的不足引起的,多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然而,這兩種病症狀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所以李東垣特別用「內傷」二字來區別外感,是為了避免把疲勞過度引起的疾病當作傷寒來治療,那樣會導致病人死亡。這是最重要的道理,必須先搞清楚。

一、關於內傷的病症,李東垣主要提到飲食和勞累。但飲食引起的損傷有兩種,勞累引起的損傷也有兩種,需要仔細區分:

一、飲食引起的內傷,凡是飢餓或飽食不規律的人,太餓會使胃腸空虛,損傷胃氣;太飽會使消化功能不及時,損傷脾氣。因為飢餓或飽食不定時而生病的人,主要的問題在於飢餓,所以治療要以調理和補養為主,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飢餓或飽食不定時,而是因為貪圖口腹之欲,導致食物積滯不化,治療要以化解積滯、幫助消化為主,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飲食類的藥方。以上兩種飲食引起的疾病,一種是因為飢餓導致的不足,一種是因為積滯導致的過多,治療時要加以區分。

一、勞累引起的內傷,有一種是因為過度勞累而突然發熱,或者精神萎靡、嗜睡、不愛說話,脈象虛緩而大,或浮或細,但沒有外邪,這就是現在人所說的「勞發」,只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還有一種是因為長期勞累加上飢餓或飽食不定時,導致脾腎受損,很容易感受外邪,病情會表現為發熱頭痛、脈象緊張、怕冷等類似傷寒的症狀,這是內傷和外感同時存在的,也就是所謂的「勞力感寒」。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真正的傷寒來治療,那就錯了,因為這是因為疲勞過度導致的身體不足,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

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不是傷寒,那麼它甚至可能發展為發斑、發狂、胸部結塊、說胡話等嚴重的症狀,如果不把它叫做傷寒,人們又無法理解。李東垣說,大梁城被圍困後,死了很多人,難道都是因為感受了風寒嗎?這句話說得很對。只是被戰亂困住的人容易理解,被名利困住的人反而不容易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因為疲勞過度而患上類似傷寒的疾病,都是這種情況。那些不明白的人卻亂用藥物,危害他人,難道是老天要他們這樣嗎?實在太可悲了!

以上兩種勞累引起的疾病,都屬於內傷,一種是沒有外邪,一種是有外邪,治療時要區分開。

一、凡是飢餓、飽食、勞累過度,都會損傷身體。人靠飲食維持生命,飲食以脾胃為主,如果飢飽不定時,就會損傷胃氣。脾主管四肢,如果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氣。人以脾胃為養生的根本,如果根本受損,怎麼可能不生病?但人們不懂得謹慎,所以才會生病。有的人因為疲勞過度導致虛火上升而生病,有的人因為飢餓導致中氣受損而生病,有的人在勞累過後又忍飢挨餓,有的人在忍飢挨餓之後又過度勞累。

然而,在這兩者之中,尤其以飢餓的傷害最嚴重,所以飢餓時不要看病,飢餓時不要勞累,飢餓時不要受寒,飢餓時不要任性,飢餓時不要耗損精氣,飢餓時不要應酬。如果能做到這些,就是養生保健的方法。凡是觸犯這些禁忌的人,不僅貧窮的人是這樣,富貴的人也常常這樣,因為他們身不由己,不得不勞心勞力,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些都是內傷導致的不足之症。

可是現在的醫生不能明察,不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都說是傷寒,只知道用瀉火、驅邪、發汗、催吐、通便的方法治療,卻不知道病人是因為忘記吃飯、忘記休息,已經很虛弱了,又不斷地攻伐、削弱,導致病人更加虛弱,本末都枯竭了,怎麼能活下去呢?我親眼見到很多因為這樣而受害的人,恨不得馬上糾正這個錯誤,但由於積習難改,不容易消除大家的疑惑,所以特意闡述李東垣的觀點,希望我的筆能像黑夜中的明燈一樣,讓看到的人能好好思考。

4. 論治(共四條)

凡因勞倦而無外感者,或身雖微熱,而脈見緩大無力,全不緊數,或懶言嗜臥,或身常有汗,此即勞發之證,自與外感之頭疼,脈緊,筋骨痠痛者不同,治宜以補養為主,氣復則愈。虛在陽分者,宜四君子湯、五君子煎。虛在陰分者,三陰煎、五陰煎,或大小營煎。若脾胃中氣受傷者,理中湯、養中煎。若血氣俱虛者,五福飲、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一、勞倦飢飽不時,而致寒熱往來者,以飢時臟氣餒,勞時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易感,臟氣餒則邪易入,所以飢飽勞倦不慎者,多令人為頭痛發熱惡寒等證。雖曰此由內傷,而實有外感,雖有外感,而實以內傷。故東垣制補中益氣湯,以參、耆、歸、術,而加之升、柴,以助生長之氣,使胃氣上升,則氣復於中,而陽達於外,此實和解之良法也。第今人以勞倦傷陰,而精血受病者為尤多,則耆、術之屬,亦有不相宜者。

茲余複製補陰益氣煎,凡陽虛於下,水虧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者,此方尤勝之。愚有治脾三方並補中益氣湯論,在後飲食門,當參閱之。

一、勞倦感邪,以致傷寒,發熱,頭痛身痛,凡脈緊邪盛者,不得不從解散治之。若虛本不甚,而表邪不解者,宜正柴胡飲。若外邪兼火者,一柴胡飲。外邪兼寒者,二柴胡飲。若氣血微虛者,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其有虛甚而邪不易解者,宜理陰煎,或大溫中飲,所不可緩也。

一、夏日暑熱之時,或於道途,或於田野,過於勞倦,而身體薄弱者,最易傷暑,此亦勞倦之屬,論治詳暑證門陽暑條中。

白話文:

凡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沒有外感症狀的人,或者身體雖然稍微發熱,但脈象卻是緩慢而無力,完全不是緊數的狀態,或者懶得說話、喜歡躺著,或者身體經常出汗,這些都是因為勞累引起的症狀,跟外感造成的頭痛、脈象緊繃、筋骨痠痛不同,治療應該以補養為主,氣恢復了就會好轉。如果是陽氣虛弱,適合用四君子湯、五君子煎;如果是陰氣虛弱,適合用三陰煎、五陰煎,或者大小營煎。如果是脾胃之氣受損,適合用理中湯、養中煎。如果氣血都虛弱,適合用五福飲、八珍湯,或者十全大補湯。

第一種情況,因為過度勞累、吃飯時間不固定,導致忽冷忽熱,這是因為飢餓時臟腑之氣虛弱,勞累時皮膚毛孔打開,毛孔打開就容易感受外邪,臟腑之氣虛弱就容易讓邪氣入侵,所以飲食、勞累不注意的人,很容易出現頭痛、發燒、怕冷等症狀。雖然說是內傷引起的,但其實也有外感,雖然有外感,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內傷。因此,東垣創製了補中益氣湯,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再加上升麻、柴胡,來幫助生長之氣,讓胃氣上升,這樣氣就能恢復在中焦,陽氣也能到達體表,這真的是很好的調和方法。但現在的人因為過度勞累導致陰虛,精血受損的情況更多,那麼黃耆、白朮這些藥材,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我這裡複製了補陰益氣煎,對於那些陽氣虛於下,津液不足無法產生汗液,而外邪又無法解除的人,這個方子尤其有效。我還有治療脾的三個方子,和補中益氣湯的討論,會在後面的飲食門提到,到時可以參考一下。

第二種情況,因為過度勞累而感受外邪,導致傷寒、發燒、頭痛、身體疼痛,凡是脈象緊繃、邪氣旺盛的,就不得不從解散外邪的角度來治療。如果本身虛弱程度不嚴重,只是外邪無法解除,適合用正柴胡飲。如果外邪兼有火氣,適合用一柴胡飲。如果外邪兼有寒氣,適合用二柴胡飲。如果氣血稍微虛弱,適合用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如果虛弱嚴重而外邪不容易解除的,適合用理陰煎,或者大溫中飲,不可耽擱。

第三種情況,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或者在路上、或者在田野,過度勞累,加上身體虛弱的人,最容易中暑,這也是屬於勞累的一種,治療方法會在暑證門的陽暑條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