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3)

1. 定痛(二十)

齊氏曰:瘡疽之證候不同,凡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故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而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藥折其熱,而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劑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

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因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去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立齋曰: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所傷。其痛也,因氣血凝滯所致。假如熱毒在內,便秘而作痛者,內疏黃連湯導之。熱毒熾盛,焮腫而作痛者,黃連解毒湯治之。不應,仙方活命飲解之。瘀血凝滯而作痛者,乳香定痛丸和之。作膿而痛者,托裡消毒散排之。膿脹而痛者,針之。

膿潰而痛者,補之。若因氣虛而痛,四君加歸耆。血虛而痛,四物加參耆。腎虛而痛,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慎勿概用寒涼之藥。況血氣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血即凝滯,反為難瘥之證矣。丹溪云:膿出而反痛,此為虛也,宜補之。

穢氣所觸者,和解之。風寒所逼者,溫散之。若專用龍竭生肌,乳沒止痛,吾知其必無效也。

凡癰毒焮腫赤痛之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如前,然煎劑功緩,而痛急難當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欲其止痛,又欲其散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

白話文:

定痛(二十)

齊氏認為:瘡疽的症狀表現各不相同,寒熱虛實都會引起疼痛,所以止痛的方法並非單一。世人總認為乳沒是珍貴的止痛藥,卻不知道臨症用藥應該因時制宜,各有方法。熱毒引起的疼痛,用寒涼的藥物消除其熱,疼痛自然就止住了。寒邪引起的疼痛,用溫熱的藥物溫暖寒邪,疼痛自然就消除了。因風而痛的,去除風邪;因濕而痛的,疏導濕氣;乾燥而痛的,滋潤它;阻塞而痛的,疏通它;虛弱而痛的,補益它;實證而痛的,瀉掉它;膿液鬱積阻塞的,要把它排出;壞死組織侵蝕潰爛的,要把它去除;陰陽失調的,要把它調整;經絡不通的,要把它疏通。臨症要機智應變,才是上等的醫生,不能死板地拘泥於方劑而不知變通。

立齋認為:瘡瘍的產生,是由於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所致。疼痛是因為氣血凝滯造成的。如果熱毒在內,大便秘結而疼痛,用內疏黃連湯疏導;熱毒熾盛,紅腫疼痛,用黃連解毒湯治療;如果無效,再用仙方活命飲;瘀血凝滯而疼痛,用乳香定痛丸調和;化膿而疼痛,用托裡消毒散排出膿液;膿腫疼痛,用針刺;膿液潰爛疼痛,則應補益。如果因氣虛而痛,用四君子湯加黃耆;因血虛而痛,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因腎虛而痛,用六味地黃丸;口乾舌燥,小便頻數,則加減八味丸。這些都是止痛的方法,要謹慎,不可一概而用寒涼的藥物。況且氣血喜溫惡寒,如果寒邪侵入體內,血液就會凝滯,反而會導致難以痊癒。丹溪先生說: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這是因為虛弱了,應該補益。

穢濁之氣入侵的,要調和解表;風寒侵襲的,要溫散治療。如果只用龍腦、乳沒來生肌止痛,我認為一定不會有效。

凡是癰疽腫脹、紅腫疼痛劇烈的,雖然內服藥方已經如前所述,但煎劑見效緩慢,而疼痛又難以忍受,必須外敷藥物。既要止痛,又要散毒,那就沒有比降癰散更神奇的了。

2. 生肌收口(附成漏證二十一)

陳良甫曰:癰疽之毒有淺深,故收斂之功有遲速,斷不可早用收口之藥。恐毒氣未盡,後必復發,為患匪輕。若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燻之,或用豬蹄湯洗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又曰:脈得寒則下陷,凝滯肌肉,故曰留連肉腠,是為冷漏。

須溫補之。

丹溪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生癰者,宜須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則肌肉難長,故瘡久未合,必成敗證。苟反用驅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立齋曰: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斂者,血氣之所使,但當純補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劑。夫瘡不生肌,而色赤甚者,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色白而無神者,氣虛也,四君加當歸、黃耆。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

煩熱作渴,飲食如常,胃火也,竹葉黃耆湯。不應,竹葉石膏湯。熱渴而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若敗肉去後,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但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則不日自斂。若妄用生肌之藥,餘毒未盡,而反益甚耳。殊不知瘡瘍之作,由胃氣不調,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榮養。

東垣云:胃乃發生之源,為人生之本。丹溪亦謂,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誠哉是言也,可不慎歟。

又曰:若肌肉傷,而瘡口不斂,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若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用四物參朮以滋肝脾。若膿多而瘡口不斂,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如不應,但用四君歸耆以補脾胃。更不應,乃屬命門火衰,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若脈數發渴者,難治,以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又曰: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若氣血俱虛不能生者,當用托裡之劑。若有風寒襲於瘡所不能生者,宜用豆豉餅灸之。若流注頑瘡內有膿管,或瘀血,或癧核,須用針頭散腐之,錠子尤妙。如背瘡、杖瘡、湯火瘡大潰,當用神效當歸膏,則能去腐生新止痛,大有神效。

又曰:癰疽潰後,毒盡則肉自生。常見世之治者,往往用龍骨血竭之屬以求生肌,殊不知餘毒未盡,肌肉何以得生。氣血既虛,龍竭豈能得效。設若膿毒未盡,就用生肌,則反增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不斂,反致危矣。

又曰:凡瘡瘍成漏,皆因元氣不足,營氣不從。陽氣虛寒,則寒氣逆於肉裡,稽留血脈,腐潰既久,即成是患。故凡治不足之證,於其初患,便當內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而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生肌收口(關於形成瘻管的二十一種情況)

陳良甫說:癰疽的毒性有深淺之分,因此收斂傷口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別,絕對不可以太早使用收口藥。如果毒氣沒有完全清除,之後必定會復發,造成的禍患不輕。如果癰腫很久都無法癒合,傷口處的肉呈現白色,而且膿液很少,這是因為氣血都虛弱,無法正常運行,導致瘡口寒冷而乾澀。每天用一把艾葉煎煮的湯,避開風熱來清洗傷口,並且用松香煙燻它,或者用豬蹄湯清洗,再用神異膏貼敷。必須注意休養調理,否則不會有效。他又說:脈象呈現寒象則會向下陷,凝結停留在肌肉中,所以才會說停留在肌肉縫隙之間,這就是所謂的冷漏,必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丹溪說:各種經脈中,只有少陽和厥陰經脈所生的癰腫,必須特別提防,因為它們多氣少血。血不足則肌肉難以生長,所以瘡口久久不能癒合,必定會形成敗壞的病症。如果反而使用驅除毒性的藥物,來損耗體內的陰血,災禍就會立刻降臨。

立齋說:肌肉的生成是脾胃所主導,而收斂傷口是靠血氣來完成。只需要單純地補養脾胃,不應該隨意塗抹生肌的藥物。如果瘡口不長新肉,而且顏色非常紅,這是因為血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山梔子、連翹來治療。如果顏色呈現白色而且沒有生氣,這是因為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黃耆來治療。如果在午後發熱,這是陰血虛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來治療。如果膿水清稀,這是氣血都虛弱,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如果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這是脾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如果出現煩躁發熱、口渴,但是飲食正常,這是胃火旺盛,可以用竹葉黃耆湯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口渴又頻繁小便,這是腎水虛弱,可以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材煎煮後服用。如果腐爛的肉去除後,新肉呈現微紅色,而且四周有白色薄膜,這是胃中生氣的表現,只需要用四君子湯來培養它,就會很快自行癒合。如果妄用生肌的藥物,殘留的毒素沒有清除,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要知道,瘡瘍的產生是因為胃氣不調,瘡瘍的潰爛是因為胃氣腐化,而瘡瘍的癒合是因為胃氣的滋養。

東垣說:胃是產生氣血的根源,是人生命的根本。丹溪也說,治療瘡瘍應該幫助胃氣強壯,使根本穩固。這話說的真是正確啊,怎能不謹慎小心呢!

他又說:如果肌肉受損,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補養脾胃。如果氣虛怕冷而且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補養脾肺。如果血虛發熱而且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來滋養肝脾。如果膿液很多而且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來養血氣。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黃耆來補養脾胃。如果還是沒有效果,那就是屬於命門火衰,要趕快用八味丸來壯火生土。如果脈象快速而且發渴,就難以治療,這是因為真氣虛弱而邪氣旺盛。

他又說:生肌的方法,應該先調理脾胃,以幫助氣血為主。如果氣血都虛弱而無法生長,就應該使用托裡的藥物。如果有風寒侵襲到瘡口而無法生長,可以用豆豉餅灸它。如果有流注性的頑固瘡,內部有膿管,或是有瘀血、或是有瘰癧結核,必須用針頭來腐蝕它,用藥錠效果更佳。像是背瘡、杖瘡、湯火瘡等大面積潰爛,應該使用神效當歸膏,就能夠去腐生新、止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他又說:癰疽潰爛後,毒素清除後,肌肉自然會生長。常見世人治療時,常常使用龍骨、血竭等藥物來求生肌,卻不知道殘留的毒素沒有清除,肌肉怎麼可能生長?氣血已經虛弱,龍骨、血竭又怎麼可能有效?如果膿毒沒有清除乾淨,就使用生肌藥,反而會增加潰爛。體質強壯、病情輕微的,不過是復發或晚一點癒合而已。體質虛弱、病情嚴重的,必定會導致內攻,或潰爛無法癒合,反而導致危險。

他又說:凡是瘡瘍形成瘻管,都是因為元氣不足,營氣無法順暢運行。陽氣虛寒,則寒氣侵入肌肉內部,停留在血脈中,腐爛潰敗很久,就會形成這種病症。所以凡是治療不足的病症,在剛開始發病時,就應該內服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來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來熱敷,接補陽氣,使它自行消散。如果很久都不能形成膿液,也用前面兩種方法,輔助它加速。如果膿液已經形成卻不破裂,就用艾草在瘡口上灸幾柱,使膿液排出,再服用十全大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