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24)

1. 生肌收口(附成漏證二十一)

患者又當慎起居,節飲食,庶幾收斂。若用冷針開刺,久而內出清膿,外色黑黯。或誤用生肌散,速其口斂,反束其邪,必成敗證。

諸瘡患久成漏,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若無歹肉者,法用炮附子去皮尖,為細末,以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艾亦大,漏小艾亦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每灸一二十壯不論,灸後貼以膏藥。隔二三日,又如前再灸,更服大補氣血之藥,直至肉平為度。

或用炮附子切片三分厚灸之亦可。或用江西淡豆豉為餅,多灸之亦效。若瘡久成漏,外有腐肉,內有膿管,不能收口者,以針頭散和作細條,紝入口內,外用膏藥貼之,待膿管盡去,自然漸平收口。或先用灸法,數日後用此紝藥亦可,仍內服十全大補等藥。

郭氏灸法,瘡疽久不收斂,及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用白麵、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約三分,安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後隔四五日,用藥錠針頭散等藥,紝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

一男子,年逾二十,稟弱,左腿外側患毒三月方潰,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二十餘劑漸愈。更以豆豉餅灸之,月餘而痊。

一婦人,左臂結核,年餘方潰,膿清不斂,一男子患貼骨癰,腿細短軟,瘡口不合,俱用十全大補湯,外以附子餅及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劑而愈。大凡不足證,宜大補之劑,兼灸以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為上。

京師董賜,年逾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以十全大補湯加貝母、遠志、白蘞、續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謹調護歲余而愈。(薛按)

白話文:

生肌收口(附帶說明慢性潰瘍的二十一種情況)

病人應該注意生活起居,節制飲食,這樣才能幫助傷口收斂。如果使用冷針去刺破傷口,時間久了反而會流出清稀的膿液,傷口外觀也會變得暗黑色。或者錯誤地使用生肌散,讓傷口快速癒合,反而會把邪氣束縛在裡面,必定會導致病情惡化。

各種瘡瘍如果久了變成慢性潰瘍,常常會有膿水不斷流出,膿液不臭,如果沒有壞死的組織,可以使用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和尖端),磨成細末,用唾液調和成餅狀,大約三錢厚,敷在瘡口上,再用艾柱灸它。潰瘍大的就用大的艾柱,潰瘍小的就用小的艾柱,只要灸到微微發熱就好,不要灸到疼痛。艾灸乾了就換新的,每次艾灸二十壯左右都可以。灸完後再貼上藥膏。隔兩三天,再像之前一樣重複艾灸,並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直到傷口長平為止。

或者可以用切成三分厚的炮製附子薄片來灸,也可以。或者用江西淡豆豉做成餅狀,多灸幾次也有效。如果瘡瘍久了變成慢性潰瘍,外面有腐肉,裡面有膿管,傷口無法收口,可以用針頭散調製成細條狀,塞入膿管內,外面再貼上藥膏,等膿管完全清除後,傷口自然會漸漸長平收口。或者可以先用艾灸的方法,過幾天再用藥條塞入膿管,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等藥物。

郭氏的艾灸方法是,對於瘡瘍久久不能收斂,或者有膿水惡物,而且逐漸潰爛深入的情況,可以用白麵、硫黃、大蒜三種東西,一起搗爛,根據瘡的大小捏成餅狀,大約三分厚,敷在瘡上,用艾柱灸二十一壯,灸完一個就換新的。之後隔四五天,再用藥錠、針頭散等藥,塞入瘡內,等壞死的組織清除乾淨,好肉長出來,然後再貼上收斂的藥膏,內服針對病情的藥物,調理一下就可以痊癒了。

有一個男子,二十多歲,身體虛弱,左腿外側長毒瘡三個月才潰爛,膿水清稀,肌肉不長,服用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二十多劑後漸漸好轉。再用豆豉餅灸,一個多月就痊癒了。

有一個婦人,左臂長結核,一年多才潰爛,膿液清稀無法癒合;另有一個男子患有貼骨癰,腿細短而軟弱,瘡口無法閉合,都用十全大補湯,外用附子餅和膏藥,好好調理,吃了一百多劑藥就痊癒了。大凡屬於虛弱的病症,應該服用大補的藥劑,同時用艾灸來補充陽氣,驅散寒邪為上策。

京城的董賜,四十多歲,胸部生瘡成為慢性潰瘍,每天流出大碗量的膿液,但食慾卻和平常一樣,服用十全大補湯加貝母、遠志、白蘞、續斷,並用附子餅艾灸,膿液漸漸減少,經過謹慎的調養一年多就痊癒了。(薛氏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