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5)

1. 厥逆(五十三)

厥逆者,四肢不溫,或甚至於冷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故常宜和暖,若至厥逆,則其陽虛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陽氣衰也。足心冷者,乃陰邪勝也。其有瘡頭焦黑,煩渴悶頓,大便熱結而厥逆者,此陽毒內陷,火極似水,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又有瘡本灰白,大便不結而厥逆者,此元氣虛憊,陽衰而寒也。

凡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故厥逆為瘡家惡候。

一、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氣煎,或六物煎加薑、桂溫之,以防虛寒之變。

一、痘疹瀉利,氣虛而逆者,胃關煎,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一、痘瘡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傷脾胃,脾胃氣虛則為厥逆,宜六氣煎、六物煎加薑、桂主之,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

一、痘瘡起脹之時,手足厥逆,此陽氣欲絕之候,必其自利或嘔吐,脈見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速宜溫補元陽,輕則六氣煎加肉桂,甚則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煎。服藥後手足和暖者生,厥不止者死。

一、熱毒內甚而厥者,必有煩熱便秘,脹滿脈滑等證,宜四順清涼飲,或承氣湯。

一、痘後厥逆者,此其氣血已虛,脾胃已困,無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六物煎加附、桂之類主之。

白話文:

厥逆是指四肢冰冷,甚至冰冷到極點。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所以通常應該溫暖和煦。如果出現厥逆,就表示陽氣虛弱。連指尖都微微冰冷,也是陽氣衰弱的表現;而腳心冰冷,則是陰邪入侵太盛的徵兆。如果患者患有瘡瘍,瘡頭焦黑,伴隨口渴、胸悶、便秘,且出現厥逆,這是陽毒內陷,火熱之邪極盛反而表現出寒象,也就是所謂「熱深厥亦深」。但如果瘡瘍部位顏色灰白,沒有便秘卻出現厥逆,則表示元氣虛弱,陽氣衰敗而導致寒冷。

痘疹發病時,頭部通常喜歡涼爽,腳部通常喜歡溫暖。如果頭熱腳冷,往往難以治癒,所以厥逆是痘疹患者的危重症狀。

痘疹患者十指微微冰冷,應服用五君子湯、六氣湯或六味地黃湯加生薑、桂枝溫陽;痘疹患者腹瀉,氣虛而出現厥逆,應服用胃關湯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痘瘡初發,手腳冰冷,或患者之前有嘔吐腹瀉,損傷脾胃,導致脾胃氣虛而出現厥逆,應服用六氣湯、六味地黃湯加生薑、桂枝治療,病情嚴重者則服用人參附子理陰湯;痘瘡腫脹時,手腳厥逆,這是陽氣將盡的徵兆,患者往往伴有腹瀉或嘔吐,脈象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弱,應立即溫補元陽,病情輕者服用六氣湯加肉桂,病情嚴重者服用六味回陽湯或九味異功湯。服用藥物後,手腳恢復溫暖則能活命,厥逆持續則會死亡;熱毒內盛而導致厥逆,患者通常伴有煩熱、便秘、腹脹和脈象滑數等症狀,應服用四順清涼飲或承氣湯;痘疹痊癒後出現厥逆,是因為氣血已虛,脾胃已弱,所以才會出現厥逆,應服用保元湯或六氣湯、六味地黃湯加附子、桂枝等藥物治療。

2. 發渴(五十四)

痘疹發渴者,裡熱也。以火起於內,銷爍真陰,所以發渴。又其津液外泄,化馬膿漿,則營氣虛耗,亦以致渴。此痘瘡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然亦須察其虛實以為調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類,輕以與之,恐脾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乾渴,論在泄瀉條中,所當參閱。

痘瘡氣血內耗,微熱微渴而喜湯者,宜七味白朮散,或五福飲加麥門冬、五味子。

一、脾肺多熱,渴而喜冷者,宜人參麥門冬散,或生脈散。

一、痘瘡多熱多躁,口燥咽乾,大渴引飲,喜冷能食,或大便乾結者,此熱在肺胃二經,宜人參白虎湯,甚者再加黃連。若痘後熱渴者,此餘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一、痘瘡自利不止,腎陰虧損而作渴者,病作少陰,速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一、大便秘結,腹滿煩熱,內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順清涼飲。

一、痘瘡發熱時,便見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腎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苡葛根解毒湯。

程氏曰:痘瘡初發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觀之,可見治渴者,必不可不滋腎水。

薛氏曰:凡渴欲飲水者,當審其熱之虛實,若屬虛熱,雖欲水而不多飲,當用七味白朮散;若系實熱,索水喜飲者,當以犀角磨水服,其後亦無餘毒之患。

白話文:

發渴(五十四)

長痘疹的人感到口渴,是因為體內有熱邪。內在的火氣灼傷了體內的陰液,所以會口渴。另外,體液外洩化為膿液,導致營氣消耗,也會引起口渴。這都是長痘疹的常見症狀,如果只是輕微口渴,不必治療。只有嚴重口渴,才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但也要根據虛實情況調理,絕對不能因為口渴就隨便給患者吃西瓜、梨、柿子等寒涼水果,以免傷到脾肺,導致其他疾病。至於因外在原因引起的口渴,詳見泄瀉篇。

痘瘡患者氣血消耗,輕微發熱口渴,並且喜歡喝熱湯的,適合服用七味白朮散或五福飲加麥門冬、五味子。

痘瘡患者脾肺熱盛,口渴喜歡喝冷飲的,適合服用人參麥門冬散或生脈散。

痘瘡患者發熱煩躁,口乾舌燥,非常口渴,喜歡喝冷飲,能吃東西,或大便秘結的,這是肺胃二經有熱邪,適合服用人參白虎湯,嚴重者可以再加黃連。痘疹痊癒後仍口渴,是餘熱未清,治療方法相同。

痘瘡患者腹瀉不止,腎陰虧損而口渴的,屬於少陰病證,應迅速服用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痘瘡患者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煩熱,內火未清而口渴的,適合服用四順清涼飲。

痘瘡發熱時同時出現嚴重口渴,嘴唇乾裂,舌頭乾燥,這是心火太盛,腎水不足,導致血液虧損,需要緊急治療,適合服用苡葛根解毒湯。

程氏說:痘瘡初發的根本原因是壬癸水,水都流失了,根源必然枯竭,怎麼會不口渴呢?由此可見,治療口渴,一定要滋養腎水。

薛氏說:凡是口渴想喝水的人,要仔細判斷是虛熱還是實熱。如果是虛熱,雖然想喝水,但喝得不多,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如果是實熱,非常想喝水,大量飲水,應該服用犀角磨成的水,這樣以後就不會有餘毒的後患了。

3. 失血(五十五)

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則衄血,血內溢則便血。瘡疹之火由內而發,毒不能達,則燔灼經絡而迫血妄行,血隨火動,從上而出,則為衄為吐,從下而出,則為便為溺,陰陽俱傷,則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從鼻出者,則有陽明外達之意,尚可望生,若從他處,則總屬陰分而火毒內陷,乃悉為危證。

一、痘疹發熱見血者,多屬火證。若衄血者,宜玄參地黃湯,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飲之。衄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分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見血者,宜四順清涼飲。

一、痘瘡已出未出之間,凡諸血證,俱宜用犀角地黃湯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後,可進調元湯加木通。

一、痘瘡十日之後,忽膿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為胃爛不治。

白話文:

失血(五十五)

經書上說:陽經受損會導致血液外溢,陰經受損則會導致血液內溢。血液外溢會出現鼻出血,血液內溢則會出現便血。瘡疹(痘疹)的熱毒從內部發作,毒素無法透達體表,就會灼傷經絡,迫使血液亂竄。血液隨著熱毒的運行,從上部出來,則會出現鼻出血或吐血;從下部出來,則會出現便血或血尿。如果陰陽經絡都受損,就會從上到下都有出血的現象。各種痘疹出血,如果從鼻子出血,表示陽明經氣外達,還有希望痊癒;如果從其他地方出血,則多屬陰分受損,熱毒內陷,都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痘疹發熱伴隨出血,大多屬於熱證。如果鼻出血,可以用玄參地黃湯,或者加一些茅根汁或京墨汁一起服用。鼻出血止住就能活,止不住就沒辦法治療了。血尿可以用大分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結伴隨出血,則應使用四順清涼飲。

痘瘡正在發出或尚未發出的期間,各種出血症狀,都應該根據情況選用犀角地黃湯三方來治療,效果最佳。出血停止後,可以服用調元湯加木通。

痘瘡發病十天後,突然出現大量膿血,並伴有大便出血,這表示胃部潰爛,無法治療。

4. 發泡(五十六)

痘瘡發泡亦與黑陷相類,雖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氣留結,毒則一也。或發水泡,或發血泡,或赤或紫或黑,但見此證,十無一生。然亦有似泡而實非者,不可不辨。或其人身上原有破傷,或瘡癤未痊,或雖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則瘡瘢四圍痘必叢集,此物從其類之理也。因瘡作泡,則其腐敗皮肉,氣色本異,宜與完膚有別,不得即認為紫黑泡也。

至若治泡之法,先以針刺破,吮去惡血,後用胭脂汁塗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瘡極易作癢,起發之後,宜常用茵陳熏法熏之,勿令抓傷。若不慎之,則反覆灌爛,淹延不愈,變為疳蝕壞瘡,以致不治者多矣。

白話文:

痘瘡長泡與皮膚潰爛相似,雖然一個是從內向外發,一個是從外向內侵,形狀不同,但邪氣淤積,毒性卻一樣。有的長水泡,有的長血泡,顏色可能是紅色、紫色或黑色,只要出現這種症狀,十個病人幾乎都活不了。但有些看起來像泡,實際上並不是,這點必須區分清楚。有些人身上本來就有傷口,或瘡瘍還沒痊癒,或雖然痊癒但疤痕還很嫩,一旦長痘,痘痘就會聚集在傷疤周圍,這是物以類聚的道理。因為傷口形成水泡,腐爛的皮肉,顏色本來就和其他正常皮膚不同,應該與完整無損的皮膚區別看待,不能直接認定為紫黑色水泡。

至於治療水泡的方法,先用針刺破,吸出污血,然後塗抹胭脂汁,再用百花膏敷在患處。這種瘡很癢,長出來後,應該經常使用茵陳燻的方法燻它,不要抓破。如果不小心抓破了,就會反覆潰爛,久治不癒,變成頑固的壞疽,最終導致死亡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