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16)

1. 安胎論外方

茯苓丸(婦三九,溫胃安胎),黃耆湯(婦九,氣虛胎動),七味阿膠散(婦八,胎動腹痛)太山磐石散(婦三),《千金》保孕丸(婦三六),《良方》白朮散(婦十一,胎熱),三味白朮湯(婦十二,胎熱心痛),益母地黃湯(婦十七,跌墜腹痛),鉤藤散(婦十,胎動腹痛),醋附丸(婦百七,胎滯不安),獨聖散(婦十八,順氣安胎),探胎飲(婦十五),腎著湯(熱一二九,妊娠腳腫),當歸黃耆湯(婦九八,妊娠不利),滑胎枳殼散(婦二四,瘦胎)

白話文:

茯苓丸用於孕婦孕期第三個月和第九個月,溫胃安胎;黃耆湯用於孕婦第九個月,氣虛胎動;七味阿膠散用於孕婦第八個月,胎動腹痛;太山磐石散用於孕婦第三個月;《千金方》保孕丸用於孕婦第三個月和第六個月;《良方》白朮散用於孕婦第十一個月,胎熱;三味白朮湯用於孕婦第十二個月,胎熱心痛;益母地黃湯用於孕婦第十七個月,跌墜腹痛;鉤藤散用於孕婦第十個月,胎動腹痛;醋附丸用於孕婦一百七個月,胎兒滯留不安;獨聖散用於孕婦第十八個月,順氣安胎;探胎飲用於孕婦第十五個月;腎著湯用於孕婦熱證,以及懷孕期間腳腫;當歸黃耆湯用於孕婦第九十八個月,妊娠不利;滑胎枳殼散用於孕婦第二十四個月,胎兒瘦弱。

2. 惡阻(二一)

妊娠之婦,每多噁心嘔吐,脹滿不食,《巢氏病源》謂之惡阻。此證惟胃氣弱而兼滯者多有之,或嗜酸擇食,或肢體困倦,或煩悶脹滿,皆其候也。然亦有虛實不同,所當辨而治之。

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者,何也?蓋胎元漸大,則臟氣僅供胎氣,故無暇上逆矣。凡治此者,宜以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之類,隨宜調理,使之漸安,必俟及期,方得帖然也。若中脘多痰者,用二陳湯加枳殼,或用半夏茯苓湯。

若飲食停滯作脹者,宜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若氣逆作脹者,宜半夏茯苓湯加枳殼、蘇梗、香附。若脾胃氣虛者,宜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人參橘皮湯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多嘔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肝腎陽虛作嘔者,宜理陰煎主之。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以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予常用,驗矣。

白話文:

懷孕的婦女,常常噁心嘔吐,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這在《巢氏病源》中稱為惡阻。這種症狀大多是因為胃氣虛弱又兼有氣滯引起的,有些人喜歡吃酸的食物、挑食,有些人四肢疲倦,有些人煩躁、腹部脹滿,這些都是惡阻的表現。但是惡阻的虛實情況不同,需要辨證施治。

大多數惡阻是由於胃虛氣滯引起的,但也有些體質原本不虛弱,但懷孕後,衝任經脈氣血上壅,氣機不能下降,所以出現嘔吐等症狀;等到懷孕三個月以後,嘔吐逐漸停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胎兒逐漸長大,臟腑的氣血都供給胎兒了,所以沒有多餘的氣往上逆。治療惡阻,應該根據情況,服用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等藥方調理,讓孕婦逐漸好轉,必須等到預產期,才能完全康復。如果胃部有痰多的人,可以用二陳湯加枳殼,或者用半夏茯苓湯。

如果飲食停滯導致脹滿,可以用小和中飲加減治療。如果氣逆導致脹滿,可以用半夏茯苓湯加枳殼、蘇梗、香附。如果脾胃氣虛,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人參橘皮湯等藥方治療。如果胃虛寒,嘔吐厲害,可以用六味異功煎、溫胃飲等藥方治療。如果肝腎陽虛而嘔吐,可以用理陰煎治療。

李立齋說:半夏是健脾益氣、化痰消滯的主要藥物。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阻塞,食慾不振,胎兒不安,必須使用茯苓半夏湯,並加倍白朮,因為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砂仁善於安胎、健脾胃,我經常使用,效果很好。

3. 惡阻論外方

四味白朮散(婦十三,胃虛吐水),茯苓丸(婦三九,養胃溫胃,痞悶,惡食),竹茹湯(婦三三,清痰止嘔),烏附湯(婦三五,和氣養胃)

白話文:

四味白朮散適用於懷孕十三週的婦女,因胃虛引起嘔吐清水的症狀。茯苓丸適用於懷孕三到九週的婦女,用於養胃溫胃,緩解胃痞、悶脹、惡心反胃等症狀。竹茹湯適用於懷孕三到三週(應為三個月)的婦女,用於清熱化痰,止嘔。烏附湯適用於懷孕三到五週的婦女,用於調和氣血,養護胃部。

4. 胎氣上逼(二二)

妊娠將理失宜,或七情鬱怒,以致氣逆,多有上逼之證。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宜解肝煎。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若胃火兼滯者,宜枳殼湯。若脾虛兼滯者,宜紫蘇飲。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

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熱痛下血,或煩悶困篤,用蔥二十莖,水濃煮飲之,胎未死即安,胎已死即下。未效再服。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調理不當,或是情緒鬱悶憤怒,導致氣機逆亂,就會出現氣往上衝的症狀。如果氣逆且氣盛導致脹滿上衝,應該服用解肝煎;如果胃寒氣盛導致上衝,應該服用和胃飲;如果胃火旺盛又兼有氣滯,應該服用枳殼湯;如果脾虛又兼有氣滯,應該服用紫蘇飲;如果脾虛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嚴重者則服用八珍湯;如果脾氣虛弱又兼有寒邪,應該服用五君子煎;如果脾腎虛寒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應該服用理陰煎;如果脾腎氣虛又兼有內熱,應該服用逍遙散,或者再加入黃芩、枳殼、砂仁。如果胎兒已死在腹中,出現寒氣上衝、嘔吐、面色青白的症狀,則按照治療胎兒欲動而將要流產的章節方法處理。

有一個方劑治療胎氣上衝,伴隨發熱疼痛、出血,或者煩悶、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是用二十根蔥,加水濃煮後飲用,如果胎兒還活著就能安胎,如果胎兒已死就能排出死胎。如果第一次服用無效,可以再次服用。如果胎兒躁動不安,嘴唇和口腔發黑,手腳冰冷,則需要服用當歸湯。

5. 胎漏(二三)

妊婦經血不固者,謂之胎漏。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氣者,有因病氣者。而胎氣之由,亦有二焉。余嘗診一婦人,脈見滑數,而別無風熱等病,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而但較前略少耳。余曰:此必受妊者也。因胎小血盛有餘而然。後於三月之外,經脈方止,果產一男。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

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為度,謂之不足月,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至此而足而實,人所不知也。第此等胎氣,亦有陰陽盛衰之辨。如母氣壯盛,蔭胎有餘而血之溢者,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陰之強也,不必治之;若父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虧,而生子必萎小,此陽之衰也,而亦人所不知也。凡此皆先天之由。

若無可以為力者,然栽培根本,豈果無斡旋之道乎?第見有於無之目及轉強於弱之手,為不易得,是烏可以尋常語也。至若因病而漏者,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保陰煎、清化飲擇而用之。怒動肝火漏血者,保陰煎,甚者化肝煎主之。脾虛不能攝血者,壽脾煎、四君子之類主之。脾虛血熱氣滯者,四聖散主之。脾腎兼虛者,五陰煎主之。三焦氣血俱虛者,五福飲、七福飲之類主之。勞倦傷而動血者,壽脾煎、歸脾湯主之。

偶因傷觸動血者,五福飲、安胎散主之。衝任氣虛,不能約制,血滑易動者,固陰煎、秘元煎主之。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血去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白話文:

胎漏(二三)

懷孕婦女經血無法凝固,稱為胎漏。胎漏的原因,有來自胎氣的,也有來自病氣的。胎氣的原因,也有兩種。我曾經診治一位婦女,脈象滑數,卻沒有其他風熱等疾病,詢問她的月經,雖然比以前略少,但仍持續不斷。我說:這一定是懷孕了。因為胎兒尚小,而血液充盛,所以才會這樣。後來過了三個月後,月經才停止,果然生下一個男孩。所以懷孕的婦女,大多有這種情況。

現在常看到懷孕七八個月就生產的,人們只以血止為標準,認為是未足月,卻不知道她們在月經停止前就已經懷孕,到這個時候才足月而實際上已經足月了。只是這種胎氣,也有陰陽盛衰的區別。如果母親元氣強盛,滋養胎兒有餘,而導致血液溢出,雖然有漏血現象,但生下的孩子並不虛弱,這是陰氣強盛;如果父親元氣虛弱,胎兒不能完全吸收,而導致血液外漏,這是由於精血都虧損,生下的孩子一定會瘦小虛弱,這是陽氣衰弱,而這些都是人們所不知道的。以上這些都是先天因素造成的。

雖然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強制改變先天不足,但是滋養根本,難道就沒有轉圜的餘地嗎?只是能使沒有變成有的方法,以及能使弱轉強的方法,並不容易找到,所以不能用平常心態看待。至於因為疾病而導致胎漏的,只要針對疾病治療就可以了。

妊娠期間血熱而導致胎漏的,可用保陰煎、清化飲擇一使用。由於怒氣傷肝導致肝火旺盛而漏血的,用保陰煎,嚴重者用化肝煎。脾虛不能攝血的,用壽脾煎、四君子湯等。脾虛血熱氣滯的,用四聖散。脾腎兩虛的,用五陰煎。三焦氣血都虛的,用五福飲、七福飲等。因勞累而傷及血液導致漏血的,用壽脾煎、歸脾湯。

偶爾因為外傷撞擊而導致漏血的,用五福飲、安胎散。衝任二脈氣虛,不能約束血液,血液滑利容易流動的,用固陰煎、秘元煎。

立齋(某位醫師)說:前面提到的症狀,如果因為氣熱,用防風黃芩丸;如果因為血熱,用加味逍遙散;如果因為血虛,用二黃散;如果因為失血太多,先用八珍湯,若無效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為肝火,用柴胡清肝散;如果因為脾火,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因為外力導致出血疼痛,用八珍湯,再加阿膠、熟艾;如果因為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五味子;如果因為脾胃虛陷,用前面的補中益氣湯,再加倍用量升麻、柴胡;如果午後有內熱,用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