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5)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5)
1. 熱陣
四味回陽飲,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製附子(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炮乾薑(二、三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製附子(二、三錢),炮乾薑(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白話文:
四味回陽飲
此方用於治療元陽虛脫,危在旦夕的患者。
藥物組成:
- 人參:一到二兩
- 製附子:二到三錢
- 炙甘草:一到二錢
- 炮乾薑:二到三錢
煎服方法:
- 水二鍾,以武火煎煮至七、八分。
- 服用時溫熱,慢慢飲用。
六味回陽飲
此方用於治療陰陽將脫等症。
藥物組成:
- 人參:一到二兩或數錢
- 製附子:二到三錢
- 炮乾薑:二到三錢
- 炙甘草:一錢
- 熟地:五錢或一兩
- 當歸身:三錢,若患者有泄瀉或血動的情況,則可以用冬朮代替,且可適量增加用量。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冬白朮三、五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虛陽上浮者,加茯苓二錢;如肝經鬱滯者,加肉桂二、三錢。
理陰煎,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欲知調補,當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證。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湯,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白話文:
將兩碗水,用武火煎煮七、八分,溫溫地服用。如果患者體力虛弱,出汗很多,可以加入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者冬白朮三、五錢;如果患者腹瀉,可以加入烏梅兩枚,或者北五味二十粒;如果患者虛陽上浮,可以加入茯苓二錢;如果患者肝經鬱滯,可以加入肉桂二、三錢。
理陰煎是理中湯的變方。凡是脾腎虛寒等症,如果適合用溫燥的方法治療,就應該使用理中湯、六君湯之類的藥方;如果適合用溫潤的方法治療,就應該使用理陰煎、大營湯之類的藥方。想要知道如何調補身體,首先要觀察病情屬於哪一種。
理陰煎可以治療真陰虛弱、腹脹、嘔吐、痰飲、噁心、腹瀉、腹痛、婦女經期延遲、血瘀等症。另外,凡是真陰不足或經常勞累的人,如果突然受到寒邪侵襲,不能自行散解,或者出現發熱、頭身疼痛、面紅舌燥、口渴但不喜喝冷飲、背部和四肢畏寒,但脈象無力的情況,都是虛假發熱的症狀。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患者必死無疑,應該立即使用理陰煎,按照藥方加減藥量,溫補陰虛,散解表邪,連續服用幾劑,使陰氣逐漸充盈,汗水就會從陰分透出,寒邪自然就會散去。這是最適合當前病情使用的藥方,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炙甘草(一、二錢),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若風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惟仲景獨知此義。
白話文:
這方子用熟地、當歸、炙甘草、乾薑或加肉桂,水煎服。加入附子則稱作「附子理陰煎」,再加人參則稱作「六味回陽飲」。這方子用於治療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症狀。如果只是風寒外感,邪氣未深入,僅出現發熱、身痛、脈搏數而不洪的症狀,且體內沒有火氣,原本體質虛弱,可以用此方加柴胡,連續服用一、兩劑,效果顯著。若寒凝陰盛,邪氣難以消除,則必須加入麻黃,放心服用,也可以不用柴胡,以免過於清利。這方子是寒邪初感時溫散寒氣的最佳方劑,只有仲景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第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學者當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並加柴胡以助之亦可。
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三味加減與之,或只加人參亦可。若治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於前方加茯苓一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之屬;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白話文:
仲景的溫散法,主要使用麻黃桂枝湯,而我所用的溫散法,則是以理陰煎和大溫中飲為基礎,加減調整。雖然一個偏重陽分,一個偏重陰分,看起來似乎不同,但都是透過溫散的方式,一個著重驅散外邪,一個著重扶持內陽。學習者應該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如果患者是陰盛,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部畏寒,屬於太陽少陰證,可以加細辛一、二錢,嚴重者再加附子一、二錢,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藥方。也可以同時加柴胡來輔助。
如果患者是陰虛火盛,有內熱不宜使用溫散,但氣血虛弱,邪氣無法消除,應該去除薑、桂,只用三味藥加減使用,或者只加人參也可以。如果要治療脾腎兩虛,水濕停滯化為痰,出現嘔吐或腹脹,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茯苓一錢半,或者加白芥子五分來促進運化;如果出現腹瀉不止或腎虛泄瀉,則應減少或去除當歸,並加入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等藥物;如果腰腹疼痛,則加杜仲、枸杞;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則加陳皮、木香、砂仁等藥物。
養中煎,治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
人參(一、二、三錢),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三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噯腐氣滯者,加陳皮一錢,或砂仁四分;如胃中空虛覺餒者,加熟地三、五錢。
溫胃散,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扁豆(二錢,炒),陳皮(一錢,或不用),乾薑(炒焦,一、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
白話文:
「養中煎」適合治療中氣虛寒、經常嘔吐腹瀉的人。藥方包括人參、山藥、白扁豆、炙甘草、茯苓、乾薑,以水煎服。如果患者伴有噯氣、腐氣、胃脹等症狀,可以加陳皮或砂仁;若患者胃中空虛、感覺飢餓,則可以加熟地。
「溫胃散」則是用於治療中寒嘔吐、吞酸腹瀉、食欲不振以及婦女因臟寒而嘔吐、胎氣不安等症狀的藥方。藥方包括人參、白朮、扁豆、陳皮、乾薑、炙甘草、當歸,以水煎服。如果患者腹瀉嚴重,則不需使用當歸。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下寒帶濁者,加破故紙一錢;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屬;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如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如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一、二錢;如脾胃虛極,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參朮,仍加胡椒二、三分許,煎熟徐徐服之。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白話文:
五君子煎 方劑說明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用水兩碗,煎煮到剩下七分,飯後溫熱服用。
如下寒帶濁者,加破故紙一錢;
如果患者有下寒帶濁(下焦虛寒,帶下穢濁)的症狀,可以加破故紙一錢。
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屬;
如果患者有氣滯或伴隨胸腹疼痛的症狀,可以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等藥材。
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
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外邪入侵或肝腎疾病,可以加桂枝、肉桂,症狀嚴重者可以加柴胡。
如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
如果患者脾氣虛陷導致身體發熱,可以加升麻五到七分。
如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一、二錢;
如果患者水濕泛濫形成痰液,導致胸腹脹滿,可以加茯苓一到兩錢。
如脾胃虛極,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參朮,仍加胡椒二、三分許,煎熟徐徐服之。
如果患者脾胃虛弱到極點,嘔吐不止,可以加倍使用人参和白朮,並且加胡椒二到三分,煎煮好後慢慢服用。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五君子煎,治療脾胃虛寒,伴隨嘔吐腹瀉,且有濕氣的症狀。
人參(二、三錢),白朮,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六味異功煎,治證同前而兼微滯者。
即前方加陳皮一錢。此即五味異功散加乾薑也。
參姜飲,治脾肺胃氣虛寒,嘔吐咳嗽氣短,小兒吐乳等證。
人參(三,五錢或倍之),炙甘草(三、五分),乾薑(炮,五分或一、二錢,或用煨生薑三、五片)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徐徐服之。此方或陳皮,或蓽茇,或茯苓,皆可酌而佐之。
白話文:
六味異功煎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乾薑等藥材,水煎服,治療與之前相同的症狀,但更偏重於調理脾胃虛寒、氣滯等問題。如果患者有輕微食積,可在六味異功煎的基礎上加陳皮,即相當於五味異功散加入乾薑。
參姜飲則以人參、炙甘草、乾薑等藥材,水煎服,專治脾肺胃氣虛寒所致的嘔吐、咳嗽、氣短、小兒吐乳等症狀。根據病情,可以酌情添加陳皮、蓽茇、茯苓等藥材輔助治療。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乾姜(一、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朮(炒,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麵炒用,或破故紙亦可;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製附子一、二、三錢;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厚朴八分;滯痛不通者,加當歸二、三錢;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
白話文:
胃關煎用於治療脾腎虛寒導致的腹瀉,包括久瀉、腹痛不止和冷痢等症狀。配方包括熟地、山藥、白扁豆、炙甘草、焦乾姜、吳茱萸、白朮等藥材,根據患者的具体症状,还可以加入肉豆蔻、人參、製附子、木香、厚朴、當歸、烏梅、五味子或肉桂等藥材。
佐關煎,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腎氣未損者,宜用此湯以去寒濕,安脾胃。此胃關煎之佐者也。
厚朴(炒,一錢),陳皮(炒,一錢),山藥(炒,二錢),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七分),豬苓(二錢)澤瀉(二錢),乾薑(炒,一、二錢),肉桂(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如腹痛甚者,加木香三、五分,或吳茱萸亦可;如瀉甚不止者,或破故紙,或肉豆蔻,皆可加用。
抑扶煎,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致成瀉痢,凡初起血氣未衰,脾腎未敗,或脹痛,或嘔惡,皆宜先用此湯。此胃關煎表裡藥也,宜察虛實用之。其有寒濕傷臟,霍亂邪實者,最宜用此。
白話文:
佐關煎,用來治療因生冷食物損傷脾胃導致的腹瀉,屬於初期病症,腎氣未損的情況。這個湯方可以去除寒濕,安撫脾胃,是胃關煎的輔助藥方。
配方包括:厚朴(炒,一錢)、陳皮(炒,一錢)、山藥(炒,二錢)、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七分)、豬苓(二錢)、澤瀉(二錢)、乾薑(炒,一至二錢)、肉桂(一至二錢)。
用水一鍾半煎服。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木香三至五分,或吳茱萸;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加破故紙或肉豆蔻。
抑扶煎,用來治療因氣冷陰寒,或暴食生冷導致的腹瀉,屬於初期病症,血氣未衰,脾腎未敗的情況。這個湯方可用於治療腹脹、嘔吐等症状,是胃關煎的表裡藥方,需要根據虛實情況使用。對於寒濕傷臟、霍亂邪實等症状,最適合使用這個湯方。
厚朴,陳皮,烏藥(各一錢五分),豬苓(二錢),澤瀉(二錢),炙甘草(一錢),乾薑(炮,一、二錢),吳茱萸(制,五、七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滯痛甚者,加木香五、七分,或砂仁亦可;如血虛多痛者,加當歸二錢;如寒濕勝者,加蒼朮一錢半。
四維散,治脾腎虛寒,滑脫之甚,或泄痢不能止,或氣虛下陷,二陰血脫不能禁者,無出此方之右。
人參(一兩),製附子(二錢),乾薑(炒黃,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烏梅肉(五分或一錢,酌其味之微甚,隨病人之意而用之。或不用此,即四味回陽飲也)
白話文:
厚朴、陳皮、烏藥各取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取二錢,炙甘草取一錢,乾薑炮製後取一到二錢,吳茱萸制過後取五到七分。用水煎煮,先煮一鍾半,再煎至七分,飯後溫服。如果氣滯疼痛嚴重,可以加木香五到七分,或砂仁也可以;如果血虛疼痛較多,可以加當歸二錢;如果寒濕較重,可以加蒼朮一錢半。
這個方子叫四維散,主要用來治療脾腎虛寒、滑脫嚴重,或腹瀉不止,或氣虛下陷,陰血虧損的情況,是治療此類病症的有效方劑。
另外,人參取一兩,製附子取二錢,乾薑炒黃後取二錢,炙甘草取一到二錢,烏梅肉取五分或一錢,依據患者口味調整用量,也可以不放,不放烏梅肉的方子就叫做四味回陽飲。
上為末,和勻,用水拌濕,蒸一飯頃,取起烘乾,再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湯調下。
鎮陰煎,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也。如治格陽喉痹上熱者,當以此湯冷服。
熟地(一、二兩),牛膝(二錢),炙甘草(一錢),澤瀉(一錢半),肉桂(一、二錢),製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水二鍾,速煎服。如兼嘔惡者,加乾薑炒黃一、二錢;如氣脫倦言而脈弱極者,宜速速多加人參,隨宜用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水調和成糊狀,蒸煮一飯的時間,取出烘乾,再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溫熱水送服。
鎮陰煎適用於陰虛在下、陽氣在上,導致真陽失守、血氣外溢,出現大量嘔吐、鼻出血、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等危急症狀,且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此方能使失去控制的陽氣歸位,從而使出血情況得到改善。如果用於治療陽氣上逆導致的喉嚨腫痛、上半身發熱等症狀,則應該冷服。
藥方如下:熟地黃一到二兩,牛膝二錢,炙甘草一錢,澤瀉一錢半,肉桂一到二錢,製附子五到七分或一到三錢。
用兩碗水,快速煎煮後服用。如果患者伴隨嘔吐的症狀,可以加入乾薑炒黃一到二錢;如果患者氣虛乏力、說話無力、脈搏極其微弱,應該迅速增加人參的用量,根據病情調整用藥。
歸氣飲,治氣逆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證。
熟地(三、五錢),茯苓(二錢),扁豆(二錢),乾薑(炮),丁香,陳皮(各一錢),藿香(一錢五分),炙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中氣寒甚者,加製附子;肝腎寒者,加吳茱萸、肉桂,或加當歸。
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
當歸(二、三錢),枸杞(三錢),茯苓(二錢),小茴香(二錢),肉桂(一、二錢),烏藥(二錢),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白話文:
「歸氣飲」用於治療氣逆不順、呃逆嘔吐,或脾腎虛寒等症。藥方包含熟地、茯苓、扁豆、炮乾薑、丁香、陳皮、藿香、炙甘草等藥材,以水煎服。若中氣寒甚,可加製附子;若肝腎寒,可加吳茱萸、肉桂或當歸。
「暖肝煎」用於治療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症。藥方包含當歸、枸杞、茯苓、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或木香)等藥材,以水煎服。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甚者,加吳茱萸、乾薑;再甚者,加附子。
壽脾煎,一名攝營煎。治脾虛不能攝血等證。凡憂思鬱怒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或婦人無火崩淋等證,凡兼嘔惡,尤為危候,速宜用此,單救脾氣,則統攝固而血自歸源。此歸脾湯之變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證而再用寒涼,則胃氣必脫,無不即斃者。
白朮(二、三錢),當歸(二錢),山藥(二錢),炙甘草(一錢),棗仁(錢半),遠志(制,三、五分),乾薑(炮,一、二、三錢),蓮肉(去心,炒,二十粒),人參(隨宜一、二錢,急者用一兩)
白話文:
用一杯半水,加入三到五片生薑,煎煮到剩下七分,飯後溫熱服用。如果寒氣很重,可以加吳茱萸、乾薑;如果寒氣更重,可以加附子。
「壽脾煎」又名「攝營煎」,用於治療脾虛不能攝血等症狀。凡是因憂思鬱怒、勞累過度,或者誤用攻伐性藥物,損傷脾陰,導致中氣虛弱、神魂不寧、大便出血不止,或者婦女無火崩漏、小便失禁等症狀,尤其伴隨嘔吐惡心,更屬危急情況,應立即服用此方,單獨救治脾氣,就能統攝固守,使血液自然歸回原位。此方是「歸脾湯」的變方,功效如同神靈。如果遇到這些症狀卻再次服用寒涼藥物,胃氣必定衰竭,無不立刻死亡。
方劑組成:白朮(二到三錢)、當歸(二錢)、山藥(二錢)、炙甘草(一錢)、棗仁(一錢半)、遠志(制,三到五分)、乾薑(炮,一到三錢)、蓮肉(去心,炒,二十粒)、人參(隨宜一到二錢,急者用一兩)
水二鍾,煎服。如血未止,加烏梅二個,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錢半亦可;滑脫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錢;下焦虛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錢為末,攪入藥中服之;氣虛甚者,加炙黃耆二、三錢;氣陷而墜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補骨脂一錢炒用;陽虛畏寒者,加製附子一、二、三錢;血去過多,陰虛氣餒,心跳不寧者,加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
三氣飲,治血氣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筋骨歷節痹痛之極,及痢後鶴膝風痛等症。
白話文:
這是一個方劑,用來治療血氣虧損、風寒濕三氣入侵導致的筋骨疼痛,以及痢疾後鶴膝風等病症。藥方需要用兩杯水煎服,如果出血不止,可以加兩個烏梅,但忌酸的人不能用,也可以加一錢半地榆;如果滑脫不止,可以加醋炒文蛤一錢;如果下焦虛滑不止,可以加鹿角霜二錢磨成粉,拌入藥中服用;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加二到三錢炙黃芪;如果氣陷下墜,可以加炒升麻五到七分,或白芷也可以;如果有腹瀉,可以加一錢炒補骨脂;如果陽虛怕冷,可以加製附子一到三錢;如果失血過多,陰虛氣餒,心悸不安,可以加熟地七到八錢,或一到二兩。
當歸,枸杞,杜仲(各二錢),熟地(三錢,或五錢),牛膝,茯苓,芍藥(酒炒),肉桂(各一錢),北細辛(或代以獨活),白芷,炙甘草(各一錢),附子(隨宜一、二錢)
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服。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隨宜;風寒勝者,加麻黃一、二錢。此飲亦可浸酒,大約每藥一斤,可用燒酒六、七升,浸十餘日,徐徐服之。
五德丸,治脾腎虛寒,飧泄鶩溏等證,或暴傷生冷,或受時氣寒濕,或酒濕傷脾,腹痛作泄,或飲食失宜,嘔惡痛泄,無火等證。
白話文:
這是一道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當歸、枸杞、杜仲、熟地、牛膝、茯苓、芍藥、肉桂、細辛(或獨活)、白芷、炙甘草和附子。方劑以水煎服,可根據患者體質調整藥量,如氣虛者可加人參、白朮,風寒勝者可加麻黃。此方也可浸酒服用,藥材與燒酒的比例約為1:6或1:7,浸泡十餘日後即可服用。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腎虛寒、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以及因暴飲暴食、受寒濕、酒濕傷脾等原因導致的消化不良。
補骨脂(四兩,酒炒),吳茱萸(制,二兩),木香(二兩),乾薑(四兩,炒),北五味(二兩,或以肉豆蔻代之,麵炒用。或用烏藥亦可)
湯浸蒸餅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餘丸,滾白湯或人參湯,或米湯俱可下。腹痛多嘔者,加胡椒二兩更妙。
七德丸,治生冷傷脾,初患瀉痢,腹脹疼痛,凡年壯氣血未衰,及寒濕食滯,凡宜和胃者,無不神效。此即佐關煎之偏裨也。
臺烏藥,吳茱萸(制),乾薑(炒黃),蒼朮(炒,各二兩),木香,茯苓(各一兩),補骨脂(炒,四兩)
白話文:
補骨脂、吳茱萸、木香、乾薑、北五味(或用肉豆蔻或烏藥代替)等藥材,以酒炒補骨脂、制吳茱萸、炒乾薑、麵炒北五味,將所有藥材混合後,用湯浸泡蒸餅,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六、七十顆,嚴重者可服用百餘顆,用滾白湯、人參湯或米湯送服。如果腹痛伴隨嘔吐,加胡椒二兩效果更佳。
七德丸專治生冷傷脾、初患瀉痢、腹脹疼痛等症狀。對於年壯氣血未衰、寒濕食滯以及需要和胃的人群都有顯著療效。此方藥效與佐關煎相似,但更側重於緩解相關症狀。
另外,臺烏藥、吳茱萸、乾薑、蒼朮、木香、茯苓、補骨脂等藥材,以炒黃乾薑、炒蒼朮、炒補骨脂,將所有藥材混合後,即可服用。
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或百丸,滾白湯送下。
復陽丹,治陰寒嘔吐泄瀉,腹痛寒疝等證。
附子(制),炮姜,胡椒,北五味(炒),炙甘草(各一兩),白麵(二兩,炒熟)
上為末,和勻,入溫湯搗丸,桐子大。每服一錢,隨證用藥引送下。
黃芽丸,治脾胃虛寒,或飲食不化,或時多脹滿泄瀉,吞酸嘔吐等證。此藥隨身常用甚妙。
人參(二兩),焦乾姜(三錢)
煉白蜜為丸,芡實大。常嚼服之。
白話文:
神麯糊丸,丸子大小像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顆或一百顆,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
復陽丹,用來治療陰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寒疝等症狀。
藥材包括:附子(制)、炮姜、胡椒、北五味(炒)、炙甘草(各一兩)、白麵(二兩,炒熟)。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加入溫水揉成丸子,大小像桐子。每次服用一錢,根據症狀用藥引送服。
黃芽丸,用來治療脾胃虛寒,或飲食不消化,或經常腹脹、腹瀉、吞酸嘔吐等症狀。這藥物隨身服用非常有效。
藥材包括:人參(二兩)、焦乾姜(三錢)。
將人參和焦乾姜與煉好的白蜜混合,揉成丸子,大小像芡實。經常嚼服。
一氣丹,治脾腎虛寒,不時易瀉腹痛,陽痿怯寒等證。此即參附湯之變方也。
人參,製附子(各等分)
煉白蜜丸,如綠豆大。每用滾白湯送下三、五分,或一錢。凡藥餌不便之處,或在途次,隨帶此丹最妙。
九氣丹,治脾腎虛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八兩),製附子(四兩),肉豆蔻(麵炒,二兩),焦姜,吳茱萸,補骨脂(酒炒),蓽茇(炒),五味子(炒,各二兩),粉甘草(炒,一兩)
煉白蜜為丸,或山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滾白湯下。如氣虛者,加人參,或二兩,或四兩,尤妙甚。
白話文:
一氣丹與九氣丹
一氣丹
用於治療脾腎虛寒,經常腹瀉疼痛,陽痿畏寒等症狀。此方是參附湯的變方。
組成:
- 人參:等份
- 製附子:等份
用法:
將藥材煉成白蜜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到五分或一錢,用滾白湯送服。此丹方便攜帶,適合藥物不便服用或在旅途中的病人。
九氣丹
用於治療脾腎虛寒,症狀較五德丸嚴重者。
組成:
- 熟地:八兩
- 製附子:四兩
- 肉豆蔻:麵炒,二兩
- 焦姜:二兩
- 吳茱萸:二兩
- 補骨脂:酒炒,二兩
- 蓽茇:炒,二兩
- 五味子:炒,二兩
- 粉甘草:炒,一兩
用法:
將藥材煉成白蜜丸或山藥糊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六、七十丸或百丸,用滾白湯送服。若氣虛者,可加入人參二兩或四兩,效果更佳。
溫臟丸,治諸蟲積既逐而復生者,多由臟氣虛寒,宜健脾胃以杜其源,此方主之。
人參(隨宜用,無亦可),白朮(米泔浸炒),當歸(各四兩),芍藥(酒炒焦),茯苓,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細榧肉,使君子(煨,取肉),檳榔(各二兩),乾薑(炮),吳茱萸(湯炮一宿,炒,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飢時白湯下。如臟寒者,加製附子一、二兩;臟熱者,加黃連一、二兩。
白話文:
溫臟丸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驅除後又復發的病症,這通常是因為臟腑虛寒,需要健脾胃來杜絕蟲源,此方藥正是針對此症而設。 方劑包括人參、白朮、當歸、芍藥、茯苓、川椒、榧肉、使君子、檳榔、乾薑、吳茱萸等,按照比例和炮製方法制成丸劑,每次服用50-70丸或100丸,空腹用白湯送服。如果患者臟腑虛寒,可以加製附子;如果臟腑燥熱,可以加黃連。
聖朮煎,治飲食偶傷,或吐或瀉,胸膈痞悶,或脅肋疼痛,或過用克伐等藥,致傷臟氣,有同前證而脈無力,氣怯神倦者,速宜用此,不得因其虛痞虛脹而畏用白朮,此中虛實之機,貴乎神悟也。若痛脹覺甚者,即以此煎送神香散最妙。若用治寒濕瀉痢嘔吐,尤為聖藥。
白朮(用冬朮味甘佳者,五、六、七、八錢,炒,或一、二兩),乾薑(炒),肉桂(各一、二錢),陳皮(酌用,或不用)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熱服。若治虛寒瀉痢嘔吐等證,則人參、炙甘草之類,當任意加用;若治中虛感寒,則麻黃、柴胡亦任意加用。
白話文:
「聖朮煎」主要治療因飲食不當造成的嘔吐、腹瀉、胸悶、脅肋疼痛,或因服用過量藥物導致臟氣受損而出現類似症狀,且伴隨脈搏無力、氣虛神倦者。即使患者有虛痞、虛脹的症狀,也不要因為害怕白朮而不敢用,這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來判斷,需要細心領悟。若疼痛、脹滿症狀嚴重,可用此煎藥送服「神香散」。此方對於治療寒濕導致的瀉痢、嘔吐等症狀,更是良藥。
白朮(選用冬朮,味甘佳者,5-8錢,炒,或1-2兩),乾薑(炒),肉桂(各1-2錢),陳皮(酌情使用,或不使用)。
將以上藥材用1.5鍾水煎煮,煮至剩下7分,溫熱服用。若用於治療虛寒引起的瀉痢、嘔吐等症狀,可以根據情況適量加入人參、炙甘草等藥材;若用於治療中虛感寒,可以適量加入麻黃、柴胡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