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
1. 補陣
一陰煎,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甘草(一錢),牛膝(一錢半),丹參(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火盛躁煩者,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亦妙。
加減一陰煎,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芍藥,麥冬(各二錢),熟地(三、五錢),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如躁煩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如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二陰煎,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生甘草(一錢),玄參(一錢半),黃連(或一、二錢),茯苓(一錢半),木通(一錢半)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三陰煎,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少血之病,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炙甘草(一錢),芍藥(酒炒,二錢),棗仁(二錢),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氣虛者,加黃耆一、二錢;小腹隱痛,加枸杞二、三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四陰煎,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證。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錢),白芍藥(二錢),百合(二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茯苓(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多汗兼渴,加北五味十四粒;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鹽水炒用,或玄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或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白話文:
補陣
一陰煎
這個方子是治療腎水虧虛、虛火旺盛的藥劑,所以叫做「一陰」。通常用於腎臟真陰虛損,導致身體呈現陽熱症狀,例如虛火發熱,或是陰虛引起的出血等情況。也適用於瘧疾或傷寒多次發汗後,由於出汗過多而導致體內陰液耗損,出現脈搏虛弱、氣虛、口渴不止、持續潮熱等症狀。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出汗過多損傷陰液,導致體內水分不足引起的,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調整。
藥方組成:生地(8克),熟地(12-20克),白芍(8克),麥冬(8克),甘草(4克),牛膝(6克),丹參(8克)
用水約500毫升煎煮至約350毫升,在飯後溫服。如果虛火旺盛、煩躁不安,可以加入龜板膠6-12克,烊化後服用;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4-8克;如果心虛失眠多汗,可以加入酸棗仁、當歸各4-8克;如果出汗多且煩躁,可以加入五味子10粒,或者加入山藥、山茱萸;如果出現輕微虛火,可以加入女貞子4-8克;如果虛火上浮,導致吐血、流鼻血不止,可以加入澤瀉4-8克,茜草根8克,或者加入川續斷4-8克,用來收斂止血,效果也很好。
加減一陰煎
這個方子適用於症狀與「一陰煎」相似,但虛火更加旺盛的情況。
藥方組成:生地、白芍、麥冬(各8克),熟地(12-20克),炙甘草(2-3克),知母、地骨皮(各4克)
用水約500毫升煎煮後服用。如果煩躁、發熱嚴重、大便乾燥,可以加入石膏8-12克;如果小便時灼熱不暢,可以加入梔子4-8克;如果虛火上浮,可以加入澤瀉4-8克,或黃芩4克;如果血燥血少,可以加入當歸4-8克。
二陰煎
這個方子是治療心經有熱,導致體內水液不足以制約火熱的病症,所以叫做「二陰」。通常用於精神狂躁、胡言亂語、多說多笑,或是瘡瘍疹子引起煩熱、失血等症狀。
藥方組成:生地(8-12克),麥冬(8-12克),酸棗仁(8克),生甘草(4克),玄參(6克),黃連(4-8克),茯苓(6克),木通(6克)
用水約500毫升,加入燈芯草20根,或者竹葉也可以,煎煮至約350毫升,在飯後服用。如果痰多熱盛,可以加入制膽星4克,或者天花粉6克。
三陰煎
這個方子是治療肝脾虛損,精血不足,以及營血虧虛導致的失血等病症,所以叫做「三陰」。通常用於中風導致血不養筋,以及瘧疾出汗過多後,邪氣已散但寒熱仍不能停止的情況。這些都屬於少陽、厥陰陰虛血少的病症,如果同時有輕微虛火,適合用「一陰煎」;如果沒有虛火,適合用這個方子。
藥方組成:當歸(8-12克),熟地(12-20克),炙甘草(4克),酒炒白芍(8克),酸棗仁(8克),人參(用量隨情況調整)
用水約500毫升煎煮至約350毫升,在飯後服用。如果出現噁心嘔吐,可以加入生薑3-5片;如果出汗多且煩躁,可以加入五味子14粒;如果出汗多且氣虛,可以加入黃耆4-8克;如果小腹隱痛,可以加入枸杞8-12克;如果有脹悶感,可以加入陳皮4克;如果腰膝筋骨無力,可以加入杜仲、牛膝。
四陰煎
這個方子是保護肺部、清瀉肺火的藥劑,所以叫做「四陰」。用於治療陰虛勞損,虛火旺盛,導致體內津液枯竭、煩渴、咳嗽、吐血、流鼻血等症狀。
藥方組成:生地(8-12克),麥冬(8克),白芍(8克),百合(8克),沙參(8克),生甘草(4克),茯苓(6克)
用水約500毫升煎煮至約350毫升,在飯後服用。如果夜間發熱、盜汗,可以加入地骨皮4-8克;如果痰多氣盛,可以加入貝母8-12克,阿膠4-8克,也可以加入天花粉;如果腎水不能滋養肺金,導致乾燥喘咳,可以加入熟地12-20克;如果多汗失眠、神魂不安,可以加入酸棗仁8克;如果多汗且口渴,可以加入北五味子14粒;如果虛熱嚴重,可以加入黃柏4-8克,用鹽水炒過,也可以加入玄參,但要注意分清上下部位的症狀來使用;如果血燥導致月經延遲、量少,可以加入牛膝8克;如果血熱導致吐血、流鼻血,可以加入茜草根8克;如果火熱導致大便乾燥,或是肺燥乾咳,可以加入天門冬8克,或者加入童便也可以;如果火熱上炎導致出血,可以去除甘草,加入炒梔子4-8克。